三国时期的魏国后期,曹髦当上了皇帝,但他实际上是一名傀儡,朝中大权全被大将军司马昭所控制,而且此人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篡位的准备工作。
曹髦是一个很有自尊自强之心的年轻人,他不甘心于当傀儡失去君位,他要维护自己的地位与尊严,他要以武力去讨伐这个权臣。可是,他早已被架空了,手下无兵无将,孤掌难鸣;他毕竟又太年轻,缺乏宫廷斗争的经验与谋略,仅凭着一股年轻人的血气之勇,轻率起事,率领宫中一批执役的宦官、宫奴,便去向司马昭兴师问罪。
司马昭派了中护军贾充前来迎战。君臣之间便在皇宫的南门外对上阵了。虽然古人说“上下一日百战”,但像这样皇帝亲自上阵,与臣下直接交手的事,却还是闻所未闻。贾充手下的将领们不知这个仗如何个打法,如果伤害了曹髦就犯下弑君大罪。
太子舍人成济问贾充道:“没料到天子亲自出马,捉不能捉,杀更不能杀,如何是好?”
贾充气冲冲地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事已至此还说什么天子不天子?今日之事有他没我,这个家伙不死大将军的事就不能做成,你们谁能免掉灭族之祸?”成济说:“明白了!”他冲出队列,直至曹髦车前,挥戈猛刺,曹髦顿时死于车下。
司马昭篡权的障碍排除了,他自然十分高兴,但他不愿意承担“弑君”的恶名。第二天他召集朝中大臣,装出一副悲痛的样子问如何处理此事。司马昭此时是朝廷的实际执政者,手握生杀予夺大权,谁也不敢指责他。有人说:“只有斩了贾充才可以向天下人谢罪!”
司马昭正处在篡权的关键时刻,像贾充这种既死心塌地效忠自己又广有谋略的人物,他还正用得着,自然不肯舍弃,便问:“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大臣们表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司马昭既不肯抛出贾充,又不能不有所表示以遮掩天下人的耳目,最后拉出了成济作为替罪羊,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成济斩首灭族。。
在那个皇上就是天的封建社会里,有什么还比“杀国君”更危险的事呢!可怜成济替人卖命,最后还当了替罪羊,不过他死得一点也不冤。
人生在世,不合时宜的事情不要做,即使它能够满足你一时的欲望和虚荣。现实中,一个危险往往导致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最后使我们处于灾难边缘。生性莽撞的人很容易惹事,结果让别人也处于危险的境地。真正的大智之人善于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遵守一定之规,严格要求自己,以躲避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