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后,中国的美味食品逐渐在美国消费市场上兴起。中国的食品业没有花钱在美国大做广告,广为宣传,而是邀请各大报社记者、社会名流、经济界知名人士品尝中国名厨制作的美味佳肴,向他们介绍中国的食品文化。他们在大饱口福之后,纷纷著文介绍中国的美食,并在美国著名刊物《经济展望》中对中国食品在美国的消费前景进行预测。通过报刊、电视的宣传,中国的美食在美国市场声誉鹊起,兴起热潮。这种借助《经济展望》等有关方面的借势宣传,远比自己花钱做广告更有说服力。。
一位著名的企业领导告诉友人,花费一星期的时间去拜访知名的商店,有助于更新他对于自己事业的看法。他每年总要外出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著名商店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法。每次旅行回来,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自己商店营业上的小缺点,店员的小疏忽,以及办事方法上的不恰当,现在都被他发觉了。于是他对商店进行革新,给他的事业带来一种崭新的气象。这位企业领导的外出旅行,其目的是借用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改善自己商店的经营面貌,给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
借势是多方面的,有多种途径。借助声望,借助外交,借助政治,借助关系,借助社会舆论,借助时事潮流,等等,不一而足。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中,最常见的是借助“第三者”的力量,即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结盟;在商界中,最普遍的“借力”,要数借重名商巨贾、沽名而钓“利”;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手握大权的政界要人和掌握雄厚经济实力的强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深广的影响力,借助他们的声望和影响,可大大增加做事成功的筹码。借势对于做事的作用,犹如羽翼之于飞鸟。社会是人群的集合,是无数个体的力量汇合起来的,构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非凡的事业,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努力,必须寻找一切成功的契机,寻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借为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