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男人不读何以立足全文阅读 > 要“借箭”就必须先做好“草船”

要“借箭”就必须先做好“草船”


  三国时,诸葛亮运筹帷幄,才华出众,使吴国都督周瑜妒意大生,欲除之而后快,便借口大战在即,箭羽不足,请诸葛亮10天之内监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明知这是要加害自己,却欣然从命,还把日期缩短为3天,并当场立了“军令状”。第3天,浓雾锁住大江,十步之外的景物便难以看清。诸葛亮指挥20艘草船向曹军水寨驶去,到江中心,命20艘草船一字排开,然后叫水兵们猛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曹营士兵惊慌失措,急报曹操,面对这种情况,曹操也拿不准,以为真是蜀国水军攻来了,急令全体射箭手上船,向擂鼓呐喊方向放箭。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不一会就将草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见差不多了,便下令掉转船头,向回撤退,边叫军士大叫:“谢曹公送箭!”曹操听后,方知上当,后悔莫及。

  “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千古,成了借外力成功的经典。善借外力成为赢家的故事在国外也很多,著名的“耐克”公司的创始人菲尔·耐克就是一个投机的高手。在名牌林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今日中国,“耐克”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众多的名牌鞋中,“耐克”更是风靡一时,深受大众的青睐,尤其是年轻人,更以追逐“耐克”为时髦。耐克鞋在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人们很少了解:耐克公司在美国是一家没有工人、没有厂房的公司。在美国的耐克公司总部,没有工人生产鞋,也没有任何工厂为耐克生产。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既然耐克公司不生产鞋,那“耐克”鞋是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呢?这就是耐克公司最有名的“借鸡生蛋”。

  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体育运动,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更是非常热爱体育运动。菲尔·耐克不仅仅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更主要的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与原料,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相比。

  早在1979年,41岁的菲尔·耐克就有意投资中国,但是那时他对中国了解甚少。为了了解中国,菲尔·耐克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到中国。适逢中国准备在广州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菲尔·耐克听到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了解中国市场的大好时机。于是他立即飞往香港,并着手办理入境手续。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种原因,他未能拿到入境签证,其意图也因此而搁浅。

  菲尔·耐克不仅有很强的预见性和经济头脑,还具有极强的耐心。他深知等待和忍耐的价值,所以并没有因为一时未能进入中国考察而灰心。他相信,总有一天他的产品会打进中国市场的。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大市场的。

  1980年7月,菲尔·耐克再次向中国政府申请入境并获得批准,他的中国之行终于梦想成真。在中国考察期间,对各种情况他都仔细研究与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并不很明朗,虽然中国政府决心走改革开放之路,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排外思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依然存在于各国绝大多数商人的头脑里,他们对再次投资中国已没有多大兴趣,或出于怕冒风险,或出于缺乏远见,都采取观望态度,不敢与中国合作。

  菲尔·耐克却用他特有的预见性眼光审视着中国的一举一动,经过认真思考与分析后,他决定投资中国。他的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反对,他们都不想去冒风险。菲尔·耐克对此早有准备,他拿出各种证据与材料,经过几番苦口婆心的游说之后,终于使他的这一计划得到公司的拥护。

  菲尔·耐克成了最早向中国投资的美商之一,他的投资举动是冒了极大风险的,但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回报。这是菲尔·耐克的远大目光的一种有力证明。

  经过艰苦的谈判后,菲尔·耐克与中国有关方面签订了制造运动鞋的合同,分别在天津、上海、广东和福建四地生产耐克鞋,在中国销售并回销美国市场。此后,耐克鞋便在中国成为高档名牌,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焦点,其销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不断增加。

  “借鸡生蛋”是成功的,由于耐克公司在生产上采用了这一方法,从而使公司本部人员相当精简而又具有活力,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生产上的问题的拖累,也就有了比其他公司更有利的条件,因而使得公司更有精力关注市场销售方面的问题。

  耐克公司本身虽没有工人与厂房,但为公司制造产品的工人和厂房却遍及全球。耐克公司的高级职员只需坐着飞机来往于世界各地,携带公司早已设计好的样品与图纸到早与公司签订好合同的厂家,然后验收产品即可。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菲尔·耐克的过人之处,这正是在众多厂商看好的运动鞋市场上耐克公司得以超出一般,遥遥领先于他人的原因。。

  耐克公司的成功,使得将它视为强敌的竞争对手也不得不赞叹:“他们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很漂亮。”

  “草船借箭”是最聪明的做事方式,也是最漂亮的投机表演。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做好所有的事情。唯有懂得借势借力,方能成就自己的雄才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