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魔鬼的门徒:后裔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六章 东方盛(1)

第1卷 第六章 东方盛(1)


  东方盛推开南面的雕花窗户时,正好有一只云雀飞过,发出一阵悦耳的鸣叫,另一群鸟儿则在几棵参天银杏树之间交错的枝桠上追逐嬉戏,他绝望的以为这又是如同往日一样波澜不惊的早晨。这些日子以来,身边的人和事都太过平静,平静到甚至让人怀疑自己置身于野山深处。

  垂目窗边,几张枯黄的银杏叶子吸引住了他百无聊赖的目光,身处此地,他有些担心自己会慢慢变得四大皆空。看得出昨夜下了零星的小雨,银杏叶上还弥漫着水滴,窗户枢机槽内更是浅泅着一汪静水,树叶一半浸在水中,一半迎着时紧时缓的晨风的节奏轻轻摇摆着,像极了东方盛此际的处境。飘摇而又彷徨,无聊之中暗含着一丝焦灼。云雀的叫声传至近前,仿佛在辩解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它甚至欢快的拍打着翅膀,毫不顾忌的驻足在窗边。

  大梁城巍峨霸气的皇宫大内,高耸森严的宫墙下,大理石铺就的甬道上,数十名身披铠甲,手持银枪的卫兵列队经过,铠甲铿锵,靴声橐驼,惊起了宫墙边依然在树丛中安睡的无数飞鸟,也惊走了短暂停留窗边的云雀。

  东方盛没来由的一声轻叹。从他所处的角度看下去,勉强能够看清卫兵们的长相,有的清秀,有的粗犷,有的毫无特点。当他发现自己竟然无聊到想要挨个看清卫兵们的面容的时候,不禁嘲笑起自己来:不管他们长什么样,不过是上阵杀敌的棋子罢了,面容不重要,身世不重要,年纪几旬不重要,甚至连他们姓甚名谁也无关紧要,帝王的根基需要他们筑牢,帝国的太平需要他们守卫。

  正当东方盛以为这个早晨就要在这样的光景中度过的时候,寝殿的门扉被都城侍卫叩响了。得到回应之后,侍卫推门入内,一身的金盔银甲发出吵闹的哗啦身。

  东方盛又禁不住在心里揣测他裹在这么沉重的铁壳里面会不会感到疲累。

  “东方大人,皇上在武仪殿召见您,说是有要事相商。”侍卫不卑不亢的说完,侧身让出道来,站立在高大厚实的门边。

  东方盛如释重负的吐了一口长气。

  “若是你再晚一点来,你的东方大人就要在这房间里闷死了。”

  “东方大人很会说笑。”侍卫发出一阵跟他此刻装扮不符的哂笑,铠甲的哗啦声更大了。“皇上也时常过问东方大人都忙些什么。还吩咐下来,若是看东方大人无聊,小将可以带着大人在后宫里面走一走。”

  “在宫里这么多年,还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没去过的吗?”东方盛想不出这样的地方,尽管宫室巍峨,园林众多,近十年下来,也几乎被他踏遍了。

  “东方大人还真别说,偌大的皇宫里面,好玩的事情可多着呢。”侍卫犹豫了一下,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步伐正好在东方盛侧后方两步之内。“说起来东方大人可别说给皇上听啊,这宫中很多人平日里守卫皇宫,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甚是枯燥,私底下也有赌坊,也有玩鸟的,也有爱好马戏的,若是大人有兴趣,倒是值得一看呢。”

  “尽管是意料之事,倒也十分的有趣,此事皇上就算知道,也未必会责怪下来。”东方盛故意说道。

  “大人,东方大人,您可千万别跟皇上说啊,小将们就靠在皇上身边当职,蒙皇上赏口饭吃,您这一说,岂不是要了小将们的饭碗了吗?”一边伸手抽打着自己的嘴巴,责怪自己没个把门的。

  东方盛忍俊不禁。“不是说在皇上身边当差的人都是艺高人胆大的嘛,怎么几句话就认怂了?”

  “再大……再大也不能大过皇上去啊。”侍卫依然没转过弯来。

  “不必如此惊慌,我逗你的呢。皇上曾经跟我提起过,你们那点小猫腻,陛下早就知道了,你们不也一样玩得欢实着呢。”

  “啊!皇上早就知道了?”侍卫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了,要不是头盔护着,只怕真掉下来也说不定。

  “皇上这么早召见我,有说什么事吗?”东方盛不想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纠缠下去了。一般来说,此刻应该是孝宗皇帝上朝的时候,朝中文武都会出班递上自己的奏折,上报天下之事,纵然私下召见他,也多是在午后。

  “听太监曹公公所说,好像是皇上派去九丈原的李公公出了什么事,他奉皇上旨意,给萧王爷的大公子贺冠笄之礼,却死在了当天的夜宴席上。文武大臣们对此多有微辞,认为皇上能派宫里伺候九五之尊的太监前去贺仪,已经是给了萧王爷天大的面子了,竟然这么张狂,让李公公死在了皇宫千里之外的九丈原,说什么其罪当诛。大人您也知道,素来朝中大臣,多有人主张收回北藩,由朝廷直接任命地方官打理,这帮人得了这个由头,自然是逮住不放口,纷纷上奏恳请皇上撤掉北藩,收回九丈原兵权,以免养虎留患。”

  “皇上如何回应?”

  “皇上顾全大局,自然是不肯准奏,最后皇上被文武百官吵得烦了,今日提前下了朝。”

  东方盛沉默不语。

  当今天下,局势纷纭,他身处朝堂,又如何不知?自南梁建国伊始,四海之内九大诸侯王,一个北藩王加在一起,暗流涌动,组成了一记悬在南梁历代皇帝头顶的魔咒,撤藩之议由来已久,却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胆敢轻言撤藩,即使是前朝大梁历经二十余位帝王,也未能破除这个魔咒。尽管南梁周氏家族取代了大梁王朝,逼得末代帝王及皇后二人惨死狱中,然而那时的情景,换了任何一位帝王也不会提及撤藩。当时宫中生变,王座易姓,齐、燕、韩、赵、秦、襄、晋七大诸侯,以及北方的九丈原闻报之后,朝野震惊。其中除了地处京畿要地的楚、魏二王乃是周姓家族亲信诸侯,因而站在既得利益高地之外,更外围的其它诸侯王纷纷结集兵马,意欲进京勤王。当时的格局是周家三股势力坐拥百万兵马,其余诸王没有谁能独自与当时尚在人世的神宗皇帝周莽一战。最终,周神宗利用各大诸侯的痛点,宣召天下,晓谕诸王,擅自进京者撤藩灭族,拥护周家天下者赏地百里,世袭罔替,一时便打散了不堪一击的脆弱联盟,当此情形之下,纵使有忠于前朝萧氏家族的亲王,敌强己弱,力量悬殊,也得静下心来细细掂量局势,就此错过了勤王的最佳时机。周氏家族从篡位之中腾出手来之后,重整军纪,各大诸侯王靠近京城百里,便需呈交奏折,皇帝准奏之后,方可进入京畿之地。诸侯王中唯有北藩九丈原萧琰是亲王,因其祖上东方义夫镇北有功,获赐国姓,算是与萧家王朝同出一脉的了。萧琰二十九岁便世袭了九丈原原主爵位,算是诸侯王中的青年俊杰。尽管如此,北藩区区二十万兵力,贸然南下,只怕途中所经诸侯王的领地,势必少不了一战,损兵折将在所难免,能不能威胁到大梁城,也属未知之数。好在萧琰颇有些识时务,并未贸然南下,甚至亲手将逃亡北上的末代帝后二人绑缚之后,送至追兵营中。虽然博得了神宗皇帝周莽的赏地百里,却也在诸侯王中落了个卖主求荣的坏名声。百姓之中,对此等忘恩负义之人也多有谩骂之声。东方盛也难以理解为何一个世世代代享受萧家厚恩,并赐以国姓的东方家族后代,竟然如此的没有骨气。或许是久居北地,心肠也变得冷冰冰了吧。

  东方盛只能这样猜测。

  那时东方盛尚且年幼,还没有来到大梁城。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大概摸清楚来龙去脉的时候,是他初次踏进京城,京城的风物繁华,牢牢地吸引着他,凭借城中积累的几分文名,他才得以蒙荫帝王的信任,一步步进入皇权中枢,成了一名白衣秀士。尽管宫中之人不敢妄议前朝,东方盛还是从星星点点的讯息之中,得以略窥全貌。

  那时大梁城全城封锁,宫中一片混乱。

  东方盛可以想见那场厮杀有多么的惨烈,历来皇权争霸便没有不血腥的。宫墙内集结了周家三股力量和守卫前朝的忠臣良将,喊杀声震天,就连皇城之外也能听得见。东方盛还听说前朝末代帝王萧宴携同皇后朱氏竟然在忠心将士的拼死保护之下,逃出了宫中,意欲北上寻求亲王庇护。在那种鸟雀难飞的处境之下,东方盛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金蝉脱壳,得以全身而退,皇帝的侍卫御林军倒是死伤惨烈,几乎被全歼在宫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