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雨轩,今年14岁,父亲是著名的考古学家,母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种浓切的历史氛围熏陶下,我也成为一个历史爱好者,并从8岁开始跟随父母进行实地的历史考察和研究,还在12岁那年独自撰写了一本名为《古•考》的书,详细的叙述了近代考古研究的发现,我思路之细腻,观点之透彻,着实让许多考古界泰斗汗颜。在13岁那年,我开始研究明朝的皇帝史,而后撰写了一本名为《明若皇风》的书,受到学界热捧。在这样的光芒下,我今年被A大的历史系破格入取!
A大在北京,这便让我有了新的研究对象。在枯燥的大学安分守己的待了几个月后,我向学院递交了一份清史研究申请,如我所料的获得了批准,于是我踏上了一段清的梦旅!
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开创了明清两代宫殿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样有料可挖的地方当然是我的首站目标。初进故宫,看到宫殿建筑均是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然后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样的色彩搭配让人莫名的感到一树庄严的气息。这么庞大的建筑群,微微褪了些许色,却还是壮观如旧。
一座紫禁城,繁华了多少人的帝王梦,又脆弱了多少儿女的感情梦!圈起天子骄子,望尽冷暖情长,又可以留下谁的笑颜?红尘老去,哭尽肝肠;知己远逝,无奈权心!变味的尔虞我诈,放纵的明争暗斗,实为亲情的渴望,还是权力的吸引?我不曾知道,却在空冥的大殿门口感受到了一种无奈!无奈人去楼空,无奈一切如梦!
短短的一星期时间,不足够我去深究这座风云了五百年的孤城,或许用我的一生去研究,那也只是凤毛麟角,我卑微些许,又怎能看尽空城?走访了两朝人的围城,我了解了个大概,朦胧才是美的幻影,当历史透析,那就只是理性的判断,而非自我的感悟,而这一次,我只想用感性来书写这一段历史。
深秋,万物犹如纸卷,泛黄依旧!
雨点缓缓落下,凝结成一串串珠帘,那样细致,那样唯美,仿佛是浑然天成的水晶,带来了一份生的活力!MP4里反复播放着某人细腻而又磁性的声音,那音律轻快中泛点悲伤,忧郁中带点希望,就如同我将要探寻的那位主人公的一生般苍白却也伟岸!
来到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的泰陵时,已是黄昏!放眼望去,陵墓门口,悄无人影,这般的萧瑟便是雨天的意蕴!进入泰陵,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赫立于眼前,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如同画卷里的山水被唤醒了灵性,让人闻到一丝生的气息!
在大红门北面有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一对,各驮石碑一统。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着陵墓主人雍正的功德。在碑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墓表一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可龙已逝去,君已死去,这一生已刻在史册,又如何可以重来?
雍正,他坐拥万里江山,但是除了大清国,他得到了却是众叛亲离,这是何其悲哀的一生?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他是个好皇帝,他的丰功伟业大家有目共睹,但究其一生,却不免让我有些感叹,我想或许这位冷面皇子渴望的只是一份真挚而温暖的亲情,权力只是他索要亲情的手段,只是,最后他无力了,只好用孤单的心走完这一份大清的责任!他另辟西陵或许只是在自负掩盖下的自卑心所驱使的,其实他也渴望与先帝葬在一起!
进入哑巴院,我犹如身陷一个迷宫!这里是通往地宫的唯一通道,还残留着八十年代盗墓贼留下的痕迹,而我已无心欣赏,因为天色已暗,周围阴森几许,我也有些胆寒,便想加快回程的脚步,可用电筒一照,却恍然发现哑巴院的地砖像是九宫格,于是我便试着破解了一下,可谁料,不多久,地门打开了,我便毫无防备的跌了进去,然后便像落入了一个无底洞,永无止境的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