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天朗气清,微风习习,我踱步,遥望那一山死生的冰冷!顾炎武曾写诗说这里是“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先上马吧,这离陵墓还有很多路程呢!”八哥哥看着眼前的石牌坊和大红门开口道。石牌坊为陵区前的第一座建筑物,建于嘉靖十九年。牌坊结构为五楹、六柱、十一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在额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龙、云图纹及麒麟、狮子等浮雕。整个牌坊结构恢宏,雕刻精美。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大红门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为陵园正门。大门两旁原各竖一通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字样,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可惜如今易了主,这规矩也跟着坏了。大门两侧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80华里的红色围墙。在蜿蜒连绵的围墙中,另设有一座小红门和十个出入口。
随后我们骑马进入全长七公里的神道,神道中央有一座碑亭,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该碑碑文作于洪熙元年,碑石却是宣德十年才刻成的。碑亭四隅立有4根白石华表,其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浑厚。在碑亭东侧建有行宫,为帝后前来祀陵时的更衣处,只是眼前的这座已经是断壁残垣了。
忽然,眼前的石像生让我不自觉的心生敬畏。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石兽共分6种,每种4只,均呈两立两跪状。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勋臣、文臣和武臣,各4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均为拱手执笏的立像,威武而虔诚。在皇陵中设置这种石像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了。主要起装饰点缀作用,以象征皇帝生前的仪威,表示皇帝死后在阴间也拥有文武百官及各种牲畜可供驱使,仍可主宰一切。随后眼前跃然的便是棂星门,即所谓的龙凤门。龙凤门西北侧,建有行宫,是帝后祭陵时的歇息之处,只可惜现今也是一片狼藉。
我第一座看到的陵墓便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长陵,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院内建有神厨和神库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现代。
走进后看到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皆不相同。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
“你拿着册子记这些干嘛?”本来很快就能逛完的长陵硬生生的被我逛到日落时分,八哥哥在一旁无奈的看着。
“以后等灵儿老了,就把知道的所有都编纂成册,传世后人呐!”我笑笑道。
“我们只有三天偷懒时间,但以你这样的速度恐怕难以看完了吧?”
“我看长陵、定陵和思陵便够了!”
“哦?不贪心了?”
“贪心,我当然贪喽,但我知道适可而止,嘿嘿!”月上眉梢,我靠与他的肩头,咀嚼这一日的独处,幸福溢满心间。
“我也贪!”他呢喃道,“一辈子何其长,又何其短!”
“傻瓜!”我轻骂道。
是啊,一辈子何其长,又何其短,但有了彼此之间的一份回忆,又有什么可以害怕呢?就算你我中的一个人离开了,剩下的那个还是会带着回忆存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