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玉牒》修成后,由钦天监择良辰吉日,礼部在太和门设玉牒香案,宗人府设彩亭,自玉牒馆恭捧玉牒置于彩亭内,行至太和殿,捧置中和殿案上,展开玉牒,请皇帝升中和殿“恭阅玉牒”,这便是“恭呈御览”的仪式,即请康熙“御保和殿受书,御太和殿受庆贺礼”。
宗室《玉牒》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代玉牒以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入于黄册;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入于红册。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孙、列祖女孙三个系统记载皇族繁衍的情况。编修方法有直格和横格两大类直格玉牒每页画16行竖格,一般1至2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玉牒。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
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其详细,通常要占去两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封建传统观念。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13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份递降。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份编修的直格玉牒。玉牒按册籍大小分为大开本和小开本,大开本为90厘米х45厘米,小开本为54厘米х31厘米。越是后来的朝代,玉牒的页数越多,份量越重。有一册光绪朝纂修的玉牒厚85厘米,约重90公斤。
由侍卫前引后护迎送玉牒,另有黄盖、龙旗、御仗并奏导迎乐,文武百官盛朝服跪迎、跪送。诏宗人削属籍者,子孙分别系红带、紫带。礼仪结束,一套玉牒送皇史宬尊藏,另一套送宗人府玉牒库暂存。
所有人的名字都有记载,唯独雪灵的身份,在《玉牒》中一片空白,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一般。
“灵儿?”在我发愣之际,康熙轻唤我。
“皇阿玛有何事?”
“这是为你好,若你不开心,那朕命人写上便是。”
“皇阿玛误会了,灵儿没有不开心。”若她记上历史,那一切便是乱套了,现在有弘历记上历史便够了,雪灵和颜珠的命运就用自己来改写吧。
“真的没有?”
“皇阿玛变啰嗦了啊!”我打趣道。
“是啊,朕老了。”不知道康熙是生气还是感叹,我便不敢接下句了。
“皇阿玛,您别听灵儿说胡说,您还老当益壮着呢!”八哥哥连忙替我接话道。
“朕跟灵儿说话,哪轮得到你插嘴?”
“儿臣知错。”他们父子的关系也曾令人羡慕过,只是如今关系至此,一切都是天意。只是我明白,就算康熙这般对他,他依旧是敬重这个阿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