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我奉上喻一同前往热河避暑,独留八哥哥一人在家闲置。皇阿玛对八哥哥的成见依旧很深,我一直在想,若是我提前交出阿玛写给皇阿玛的遗嘱,皇阿玛会不会因为对阿玛的愧疚而放过八哥哥,但我不敢赌,也赌不起。良妃对不起宛若,皇阿玛对不起福全,这也足够证明爱情是毫无道理可言的,爱上谁,谁得愁,遥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这又是何尝奢望?
五月,我们停驻热河。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康熙的字雄劲有力,只是字再豪放,也遮掩不住笔下的落寞。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是我极其喜欢的一首词,愁里话愁尽是愁,抹不去,是韶光。因为感触,于是我自然而然的接了这一句。
“你们来了,都入座吧。”皇阿玛放下笔,搁浅哀愁。“京师初夏,几乎每年都缺少雨泽。朕临御五十五年,约有五十年祈雨,所以每到秋天收成时,庄稼都是成熟而饱满。有一年,曾因大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日惟淡食,不御盐酱。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坛虔诚祈祷。忽然间油云密布,大雨如注。再步行回宫后,水满雨靴,衣尽沾湿。”
皇阿玛顿了顿,“眼下京城又久旱,朕打算择日在天坛斋居雩祭,你们这些阿哥们也都给朕斋戒了,心诚则灵,你们都给我挂心点。”
雩祭即祈雨,亦称雩祀,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源自何时,已无从考据,《春秋传》即载有“龙现而雩”。雩祭之典分为两种:“常雩”和“大雩”。常雩为“每岁常行之礼,祭告天地神灵为百榖祈膏雨”。它又包括两类:定期和不定期。定期就是每年孟夏之月,龙星现于天空之后,占卜日期举行致祭,即使雩祭时不旱,亦为雩。不定期就是指雨量不足,因旱而雩。大雩,是专为大旱而设之雩礼,孟夏常雩之后,旱甚,则大雩。天坛的雩祭为清代“国之大祀”,是清代天坛三大祭天活动。,即冬至祭天于天坛圜丘、孟春祈谷于天坛祈年殿、孟夏常雩祭天于天坛圜丘之一。
“儿臣谨遵皇阿玛口谕。”
“老四,明日起你同灵儿一块去发放赈灾衣物。”康熙对祈雨是非常虔诚的,而发放赈灾衣物便是用一种遣财恭敬的心去祈求天降甘雨。只是要我同四哥一起去发放衣物,这会不会有点尴尬?
“皇阿玛,儿臣有事启奏。”十四起身禀报道。
“准奏。”
“近日儿臣去了寻常百姓家探访,发现前阵子皇阿玛拨下去的仓米平粜并未落实旱民手中,儿臣恳请皇阿玛先开仓放粮,再彻查此事。”
“真有此事?真是一群混账东西。”皇阿玛非常恼怒,“十四,那就由你追回粮米,然后再将追回的粮米发放给灾民。”
“皇阿玛,此事事关灾民的性命之忧,所以恳请皇阿玛先开仓放粮。”
“怎么?你没把握查到仓米平粜的下落?”
“儿臣有把握查到,只是需要时间,但百姓等不起,儿臣不能拿百姓的性命开玩笑。”
“好好好,准奏,为民请命,大清就是需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十四,此事由你全权负责,该惩办的人,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至于追回来的粮米,悉数都分给灾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