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民国大师国学笔记全文阅读 > 第13章 论传统伦理道德

第13章 论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

  【国学笔记】

  我们必须提出,对过去的道德标准一定要批判继承,过去适用的,今天未必适用。今天适用的,将来未必适用。在道德教条中有的寿命长,有的寿命短。有的可能适用于全人类,有的只能适用于某一些地区。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地区、万古长青的道德教条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

  【品读大师】

  《歌德谈话录》一书记录了1827年1月30日德国着名诗人歌德与埃克曼的对话。歌德对埃克曼说:“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国的书:《好逑传》。中国人了不起,在中国人眼里,人和宇宙合二为一,男女谈情说爱,相互彬彬有礼,那么和谐、和睦,这个境界我们西方没有。”

  对于歌德所说的这段话,季老心中颇有一番感慨,这本《好逑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最多和《今古奇观》差不多,然而却得到当时欧洲文化第一代表人歌德的如此赞赏,可见在他看来,中国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

  在季老看来,要谈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谈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文化中最精华的内容,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地注重伦理道德。然而伦理道德又是一个太空泛太笼统的概念,似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似乎每个人都懂得,真要说出来却又不那么一样。对此,季老提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白虎通》中提出的三纲六纪。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一是诸父,也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对于三纲六纪,季老多次提到他的老师陈寅恪先生的话,“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之所以这样说,季老认为,人类自从有社会以来,必然需要一种规则来维系,否则社会就会变得乱七八糟,而三纲六纪则把当时社会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好了。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三纲六纪里要求的那样去做,社会就会十分有序、和谐。当然,季老也强调,三纲六纪产生的时代毕竟离现在已经非常久远,其中一些内容在现在看来属于糟粕,要注意取舍。

  第二部分,即“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也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季老解释说,这是一套系统的步骤,从一个人的内心修炼一直到治国、平天下。这套步骤既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又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三部分,即礼义廉耻。古语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也就是说礼义廉耻是一个国家的四个支柱,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以上三个方面即是季老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在季老看来,中国传统道德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虽然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规范,但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来看,中国是唯一的”。而且,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巨大,日本、韩国、越南等这些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都受到我国传统道德的影响。对此,季老心中也满怀期望,盼望中国传统道德能够在将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应该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盼望吧。

  “三纲六纪”的境界

  【国学笔记】

  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另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品读大师】

  季老的老师陈寅恪先生曾经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写道:“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者。”在陈寅恪先生看来,《白虎通》一书提到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抽象理想的最高境界,就好比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的概念“idea”。

  季老对于这一观念十分赞同,并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首先,季老把中国文化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知的部分和行的部分。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两家。而潜藏在二者背后的那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就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为什么说“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是最本质的、最有深义的中国文化呢?季老举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例子来说明。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也有知和行两方面的内容,前者诸如无常、无我、苦等,后者诸如修行、膜拜、涅盘等。但是都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那些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完全对立,“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许多学者对此也深有感触。例如冯友兰先生曾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梁漱溟先生则简明扼要地指出:“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就连国外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日本学者岩山三郎说:“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

  中国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我们要关注的是它的特性。因此季老强调说:“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生生不息的爱国传统

  【国学笔记】

  我最近突然有了一个顿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传统。说中国人天生就爱国,这是唯心主义。存在决定意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是“存在”,也就是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西方国家不能说没有爱国主义,不能说没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像法国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是爱国主义的杰作。但是,西方国家立国的时间短,找不出像中国的岳飞、文天祥等这样闪闪发光的爱国者,这是历史所决定的,无法改变。

  【品读大师】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恐怕是人人都熟悉的,西汉大臣苏武、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朝代、面对的是不同的敌人,但是共同写下了两个沉甸甸的大字,那就是“爱国”。

  季老认为,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第一,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中,爱国主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正是因为我国有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我们这个国家才更值得爱,更必须爱。

  要明白爱国主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国。季老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曾经提到,很多人由于对“国”的概念不清楚,竟然对杨家将、岳飞是爱国主义英雄的问题产生了疑问。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国”的概念是一直在变化的。比如在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周国是一国,齐国是一国,鲁国也是一国。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就是三个国家。也就是说,对于“国”,古代有古代的概念,今天有今天的概念,我们不能拿今天的国家的概念去判断古代的人的行为是不是属于爱国主义。例如,虽然说突厥、匈奴、辽、金等民族,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卫青那个时代、在岳飞那个时代,抗击匈奴和突厥就是彻彻底底的爱国主义行为,如果不是爱国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是爱国,这些事迹又何以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呢?可见中国传统伦理中包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成分。

  再看第二点,因为爱文化而爱国。季老向来主张多元文化中心论,也就是说,整个人类的文化是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对人类共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有大有小,是不一样的。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点,但看中国经籍对西方的影响就可以知道。明朝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寄到意大利。从此,中国经籍开始大量西传。德国和法国的许多哲学家都曾受中国经籍的影响,例如康德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完全是受老子的影响,而康德自己的哲学也受到宋儒理学的影响。在德国,莱勃尼兹与华尔弗利用中国哲学推动了德国的精神革命……看到这些,中国人心中必然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拥有这样传统文化的国家,难道还不值得爱吗?

  同时,季老也提醒我们注意,爱国主义也有真伪之分。被侵略被压迫的民族,为了保卫自己国家而奋战,这是真的爱国主义。而有些人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侵略别的民族,甚至要灭绝别的民族,这是伪爱国主义,切不可将两者混淆。

  在中华民族备受欺压的年代,中国人的爱国心特别强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再也没有遭受过外国的压迫,对于解放之前的情况也不甚了解,对于爱国主义多半也只是一些肤浅的了解,更谈不上体会,这也就是为什么季老多次在文章中写、在演讲中谈,屡次强调爱国主义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战争时期需要这种精神,和平时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和平年代里爱国主义的内涵也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