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柯诺夫久经大敌,一听枪声便知外面人多势众,他趁着枪响过后的空隙,偷眼一看,外面仍是黑夜,借着朦胧的夜色,他发现洞口处在一片树林的怀抱之中,几十米外的树后面成群的鬼子端着枪朝这边冲了过来。
扎柯诺夫不敢怠慢,端起手中的步枪,就是几个连发。他手使的是当时苏军中最尖端的莫辛纳甘M91-30式狙击步枪,看到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会陌生,没错,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狙击英雄张桃芳用的就是它。
这种枪原是苏联当局根据工艺好、精度高的步枪改制而成,它采用的是直动式原理,结构简单,故障少,战斗性能好。特别是在一九三零年以后,为了避免装弹困难,枪上的光学瞄准镜移到了枪身左侧,同时枪上还保留了尺表和准星,以便于在光线条件差的情况下,有效地狙杀敌人。该枪射程在两千米左右,备有5发弹仓,能连续快速发射威力巨大的7。62*54毫米型枪弹,狙击手可单手操作,从而在时间和距离上都占了绝对的优势。
扎克诺夫自是弹无虚发,枪声过后,就有几个鬼子倒在地上,鬼子的火力顿时被他吸引,子弹暴雨般向洞口袭来。机警的他早把头又埋进了洞里,并快速的褪弹上膛,抽冷子又是连续的几个点射。
这几枪打完,他急忙用俄语跟张若水说:“队长,外面的鬼子至少有两个中队,咱们是冲不出去的,只能先往回撤了!”
这时上面的脚步声已响成一片,震得洞壁都在发颤,几人哪还顾得上说别的,慌乱的又朝原路折了回去。一开始地上有碎石,行走不便,他们也就跑出了五六十米。就有几个鬼子从上面跳了下来。
负责断后的是小东北,他的武器是二战时期堪称经典的h-41冲锋枪,这种类型的枪,枪身短小精悍,美观耐用,它每分钟九百发的射速和七十一发的弹夹容量,带来的震撼力是前所未有的,当时无论是在德军、苏军还是骄傲的美军眼里都是一件恐怖而完美的武器。
小东北是他所在那个团的突击能手,手中这挺冲锋枪也是使得如鱼得水,他趁后面的来犯之敌立足未稳,大吼一声扣动了扳机。h-41叫嚣着喷出一条条狂暴的火舌,几个鬼子就这么匆忙的在弹雨中结束了生命。
可是他的火力再猛,也架不住外面的人多,鬼子仍不断从外面跳进来,有些在前面同伴的掩护下,把他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拉的很近。三八大盖儿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子弹“嗖嗖”的在狭窄的地道里呼啸而过,不时的擦过几人的衣服和脸颊。
身为指挥官的张若水自然不能闲着,她挥舞着双枪左右开弓,和扎柯诺夫相互配合,专打那些躲过冲锋枪火力网的敌人。张若水使用的是苏军制式的托卡列夫TT33手枪,此枪是由约翰.白朗宁所设计的一项精简化、省力化的新型产品,以速度快,易上手著称。该枪弹匣容量八发,子弹威力巨大,与“盒子炮”的子弹通用,后来我国曾经大量仿制,也就是俗称的“五四”式手枪。
他俩这一出手,敌人的火力又被压了下去,一时间惨叫迭起,眨眼的功夫就放倒了二三十个鬼子。虽然如此,张若水并没有高兴,眼见着后面的鬼子还在源源不断的涌进来,而自己所处的地道宽度也就在四米之内,如此狭窄的空间,周围又没有任何可作防护的掩体,她心里清楚,现在鬼子是被己方强大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可要是一会儿等他们缓过手来,几人非被打成马蜂窝不可。
几人且战且退,又走了一段,这时后面的鬼子也越来越多,逐渐的就要拉开架势。张若水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她绝对不能放任自己的同志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她一边开枪一边跟石三刀说:“为今之计,咱们必须马上分散,你跟和平带着盛万楼先撤,我们三个掩护。
他们三个人也一直在忙活着打鬼子,可除了石三刀枪法还可以之外,另外两人都是刚学会了拿枪的新兵蛋子,毫无经验可言,纵使手中的武器精良,眼前的敌人多的数不过来,命中率却仍是低的可怜。
石三刀虽不是正规军,但也是枪林弹雨里钻过来的,他怎么会不明白张若水的意思,但是重义为天,心高气傲的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一个女孩掩护自己撤退的。一枪打死了一个鬼子军官,忙里抽闲的说:“妹子,要撤也是你们先撤,我们留下断后吧。”
张若水说:“不行,我们三个都是职业军人,再危急的情况也能应付,你们就不一样了,除你之外,他俩根本就没上过战场,而且盛万楼身上的伤还很重,留在这里简直就是白白的送死。”
石三刀说:“好吧,那你先带着他俩撤,我留下来掩护。”
张若水心说,你这人怎么冥顽不灵呀,在这样拖下去等会儿一个也走不了了。情急之下,她只好打起了官腔:“石三刀同志,苏共中共本是一家,两党都在列宁同志的领导之下,我现在已苏军特派员的身份命令你,赶紧带着他们撤退。”
说话间又回到了地宫的入口,盛万楼说:“你们别争了,不如咱们还退回里面去。”
透过凌乱的枪声,张和平似乎听到了里面铜鼎颤动的声音,他赶忙摇了摇头:“不行,里面的小岛立原怕是关不住了,咱们一进去岂不是要腹背受敌。”他说这话时,下意识的用手电筒往身后一照,只见不远处,狭窄的暗道豁然开朗,一个宽阔的大厅闪现在眼前,原来这条暗道不止一个出口。
张若水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一眼扫过去,大厅里有十几尊巨大的石像,有这东西当防御工事,是最合适不过了。真是老天开眼,她心中一阵窃喜,在背包里仅有的,打算在最后关头和敌人同归于尽的三枚手榴弹中抽出两枚,拧开盖子,引燃导火索,一扬胳膊奋力朝对面的鬼子扔了过去。
别看她长的娇俏,手上还真有把力气,六七十米远的距离,两颗“光荣弹”恰巧落在鬼子脚下,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暗道里火光暴起,沙石乱飞,鬼子的枪声也被淹没其中。趁着这个空当,几人迅速躲到了巨像后面,各自选好了合适的位置,打算背水一战。
有了石像作掩护,情况跟刚才大不相同,六个人手里的武器都有相当的威力,且对面的鬼子仍然挤在刚才狭窄的暗道里,这个时候下手,简直就是瓮中捉鳖。犹如蛆虫般密密麻麻的鬼子渐行渐近,张和平不禁又想起了张家祠堂惨死的乡亲们,他大喊一声:“狗日的小鬼子,今天是老子报仇的时候了!”其他人也都恨得牙根痒痒,一齐扣下了扳机,随着“嗒嗒嗒”的响声,复仇的子弹雨点般射进了这个宽度不足四米的空间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