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5秒钟洞察人心全文阅读 > 第13章 辞“微”旨远——参透话外之音的玄机(2)

第13章 辞“微”旨远——参透话外之音的玄机(2)


  这种人有很广泛的知识面,只要谈话就能旁征博引,对各种事情都能指点一二,看上去知识渊博,学问高深。但是由于脑子里装的东西太多,系统性差,思想性不够,所以可能经常抓不住问题的要领。这种人往往一下子能出几十条主意,但都说不到点子上。另外,这种人也不怎么谦虚,有广博的知识、阅历、经验,但都不深厚,属于博而不精的人。

  ◎满口新名词、新理论的人

  这种人能很快接受新生事物,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但是这种人没有主见,不能独当一面,遇到困难不能单独解决。他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是在借用别人的话,并对其一知半解。例如,说话时总是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

  择业时,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有最不利的。这种情形常常不过是反证了对自己智能的自卑意识,将词语作为盾牌,掩饰自己的自卑感。《围城》中的张先生在方鸿渐面前大肆卖弄自己的洋文,以显示自己博学,实际上是反映出其知识的贫乏。

  ◎喜欢标新立异的人

  这种人好奇心强,敢向权威说不,喜欢向传统挑战,有很强的开拓性。但是不能冷静思考,易失于偏激,这种人可做一些有开创性的事。

  ◎喜欢散布谣言的人

  有一种人唯恐天下不乱,喜欢散布和传播一些谣言,让别人听了之后忐忑不安。其实他们心地不是太坏,这样做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满足一下自己不甘久居人下的虚荣心。只要虚荣心获得满足之后,他们也就消停无事了。

  ◎喜欢把话题往自己身上扯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与别人交谈时,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当年自己是如何奋斗的。唯恐别人不知道他的光荣历史,但是往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实,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类人对现实不怎么满意。事实上,他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言谈,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或许他是个地道的失败者,完全依靠怀旧来生活。

  ◎喜欢把话题扯得很远的人

  在和别人谈话时,有的人经常把话题扯得很远,让你摸不着他到底要讲什么,或者不断地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莫名其妙。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但谈得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就会使听众感觉到索然无味。这种做法说明这种人有着极强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意识,在这种人的意识中,很少有别人,喜欢我行我素,让别人听从他的主张,以他的意见为主导。

  嘴巴会骗人,身体不说谎

  文字并不是人类最基本的表达和沟通方式,来自身体的语言才是人类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表达和沟通方式。要想了解文字之外的情绪表现,就要通过一些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姿态、动作、表情、服饰、语调等,来识别这些非语言的情绪,来理解他人的真意,以便成功地与人交流。

  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语气很愉快,但脸上却没有相应的神色出现,那么他的话就有违其真实心理;如果一个人对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说不清楚,但是表面上却露出诚恳可信的神色,那么他说不清楚只是因为他不善于口头表达;如果一个人话还没说出口,表面上已经怒气冲冲,那么他一定是非常愤怒;如果一个人说话时吞吞吐吐,但是他愤怒的神色却没有掩盖住,那么他是在做无奈的忍耐。

  以上种种情况,已经显示出了说话人的真实心理,这是他无法掩饰的,即使是刻意去掩饰,别人从他的神色上也能看出来。

  经验丰富的家长,很容易就可以察觉出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说谎,当孩子费尽心机编造故事情节时,他的身体和眼神就已经出卖了他。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尽管别人向你阐述了许许多多的理由和相应的论据,你对于他的话还是无法感到满意和信服。某人向你吐了一大堆的苦水,试图使你相信,他现在的境遇有多么辛酸和令人悲伤——但是你还是不能相信他所说的情况。某人特意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现在过得多么好——但是你并不相信他。别人大声地表示,自己对于你赠送的礼物是如何喜欢,如何满意——但是你从他的眼神中却看到另一种意思。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别人已经向你阐述了这么多的理由,为什么你还是不相信他呢?真正的原因在于,他的身体向外界传达出了完全不同的信息,你通过他的身体语言察觉到他在说谎。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及信息的传递,有80%是通过身体语言而非文字来完成的。因此,准确地理解身体的语言十分重要。

  熟悉和了解身体的语言,可以使你更加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在人际交流中,一方面,你要把自己的意思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另一方面,需要能够清楚地了解别人通过身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并且作出回应。

  了解他人的身体语言,是洞察情绪的重要方法和技巧,掌握了这种技巧,就能够准确有效、迅速快捷地判断出对方的情绪,并能对自己在判断他人情绪时的失误和教训进行分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如果是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手的观察,更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

  上司在说话时不抬头,也不看人。这是轻视下属,认为此人无能的表现。

  上司从上往下看人。这是种表现带有一种优越感——好支配人、高傲自负。

  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属看。表明他对下属的印象尚不完整——在等待更多的信息。

  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着下属,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这是一种很好的征兆——下属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

  上司的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要把下属看穿。这种表情显示的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同时也在暗示下属:你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上司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向下看,如果上司多次这样做,通过这种现象就能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吃不准。

  上司向室内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表现,可能上司是要表示:下属要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一概不理会。

  在谈话时上司双手合掌,从上往下压,身体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缓,平静。

  在谈话时上司双手叉腰,肘弯向外撑,往往是在碰到具体的权力问题时所做的姿势。

  上司坐在椅子上,将身体往后靠,双手放到脑后,双肘向外撑开,这种姿势说明此时他很轻松,但也有可能是自负的意思。

  在谈话时上司食指伸出指向对方——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好斗心。

  在谈话时上司双手放在身后互握,也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

  在谈话时上司拍拍下属的肩膀——这说明对下属的承认和赏识,只有从侧面拍才表示真正承认和赏识。但如果是从正面或上面拍,则表示小看下属或显示权力。

  在谈话时上司手指并拢,双手构成金字塔形状,指尖对着前方——一定要驳回对方的示意。

  在谈话时上司把手捏成拳头,这种姿势表示不仅要吓唬别人,也表示要维护自己的观点,倘用拳头敲桌子,那干脆就是企图不让人说话。

  倾听,倾听,再倾听

  倾听者是让人无法抗拒的,因为他们富于同情心,愿意分享人们的弱点,愿意倾听人们诉说不愉快的情绪。如果你想要其他人喜欢内在的你,那么你就去做个倾听者,千万不要逃避。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名小朋友。林克莱特问他:“你长大后想要干什么?”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请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然而,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感到这孩子的悲悯之情深深地打动了他。

  于是林克莱特接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同情:“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当孩子不顾别人,自己挂上降落伞跳下去时,谁“听”出了这个孩子的同情心呢?

  作家鲍威尔曾说:我们要聆听的是话语中的含意,而非文字。在真诚的聆听中,我们能穿透文字,发掘对方的内心。

  人们都喜欢倾听者,尤其是富有同情心的倾听者,他们和亲密的朋友一样重要,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团体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让人们感觉到他们相当可靠、值得信赖和十分忠诚。

  倾听者会在考虑自己的需要前,先考虑他人的需要,并且会支持和帮助他人。倾听者喜欢进入他人的心灵和头脑,乐于分享他人深层次的感受。人们倾向于向倾听者打开心扉,是因为人们渴望被关怀,而且真诚的倾听者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

  弗洛伊德要算是近代最伟大的倾听大师了。一位曾遇到过弗洛伊德的人,描述着他倾听别人时的态度。

  “那简直太令我震惊了,我从没有见过这么专注的人,有这么敏锐的灵魂洞察和凝视事情的能力。”

  “他的眼光是那么谦逊和温和,他的声音低柔,姿势很少改变。但是他对我的那份专注,他表现出的喜欢我说话的态度,即使我说得不好。你真的无法想象,别人像这样听你说话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到底以何种方式聆听,才最有利于了解对方,并与对方达成沟通,建立感情呢?心理学家建议用“同理心式倾听”。

  同理心式倾听,就是用心聆听另一个人的思维与心声,这是设身处地,尝试以他人的双眼来探究世界的倾听方式。在所有的倾听方式中,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深入他人心理的方式,也是高情商的表现。

  倾听者在倾听时,往往会设身处地为倾诉者着想,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许多倾听者被对方的情绪所驱使,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别人的问题。

  假定你的朋友同老婆发生了争吵,并且对你讲述了这一切,你自然会对此作出反应。你可能会这样安慰他。

  ◎我要是处在你的位置,我也不能忍受这一切。

  ◎真是难以置信,我没有想到,你夫人居然会这样。

  ◎这次又跟上一次的情况一样,你们总是争论这种事情。

  ◎对此,你必须总结你自己的结论。

  ◎不要想不开,这一切不久就会恢复正常。

  其实,你的这些反应,没有一种是你朋友所期待的,也没有一种建议能够对他有实质性的帮助。有些话听了甚至会使他感到更加生气,而其他则多半是一些废话。

  作为倾听者,你可能没有觉察到,你这样根本就不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你的反应反而会让他觉得,你更多地是在表现自己,而不是在关心他。

  一个倾听者应该清楚,你所表达的观点,并不能完全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唯一能对别人做的,就是表现出能够理解和体谅,并用心去倾听他的讲话。

  在倾听时,你可以通过一些恰当的交流和引导,让对方在倾诉过程中,对于所面对的问题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鼓励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可以在谈话中采取下面的两种方式,引导别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用你自己的话,重复一遍你所听到的,例如,“你认为……”一方面,你可以借此向他表示,你用心倾听了他讲的话;另一方面,你也给他一个机会,使他能够对他再次听到的他自己所说过的话,进行一些修正和补充。

  第二,在谈话的过程中,你应该适当地分析对方的心理状态,可以从你的角度评价对方的感情状态。例如,“你这样生气,对……”你所说的,可能正是对方自己并未意识到的事情,这样,你就有可能说中了问题的重点,同时也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倾听别人的倾诉,是识别他内心情绪的最好方式,也是实现沟通的前提。只有用心去倾听,人们才能恰如其分地投入到谈话中。

  在倾听时,以下这些原则都是值得重视的。

  ◎自始至终目光应该注视着说话者。

  ◎全神贯注于对方身上。

  ◎显示出你的兴趣。

  ◎不要让别人分散你的注意力。

  ◎避免做一些容易分神的动作,比如浏览报纸等。

  ◎投入你全部的时间。

  ◎当别人不能马上将一件事带入重点时,你也是有责任的。

  ◎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设身处地地想想对方的处境,尝试设想一下,假使自己处在他的处境之中。

  ◎通过你的身体语言,向他传递出你要传递出的信号。例如用点头的方式表示你对他的赞同和兴趣。

  ◎不应该在整个过程中一言不发,只知道死盯着对方的眼睛,只知道一个劲地点头。

  ◎可以在倾听别人的时候喝一杯咖啡。

  以上这些所谓的原则,只是一些可以用来参照的依据,而不是必需的行为准则。因为每一种谈话的方式,要求不同的倾听行为。

  会察言,会观色,会读人

  有一个举人经过艰难的科考,又参加候选,才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到任的第二天,他便去拜见上司,但想不出该说些什么话。沉默片刻,他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大吃一惊,勉强说了姓某。

  县令又没有话说了,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

  上司更加奇怪,说:“贵县不知道我是旗人吗?”

  县令又站起来,问:“大人所属哪一旗?”

  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为什么不在正黄旗呢?”

  上司勃然大怒,吼道:“贵县是属哪一省人?”

  县令回答说:“广西。”

  上司说:“广东最好,贵县怎么不在广东呢?”

  县令吃了一惊,这时才发现上司满脸都是怒气,赶快退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便命令他回广西,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就是一句话——不会察言观色。

  在交际中我们如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

  在拜访中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旁边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说明他正要办理什么重要的事被你的来访打断了,但心里一直还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的人在接待你,心却是不在这里。这时你最明智的做法是打住,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

  你这时走了,主人在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之情,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你。这样,他会更加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弥补报答你。

  在交谈的时候,如果主人家的门铃或电话铃突然响起来了,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让主人先接待来人,或者接听电话。不能还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主人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询问所托之事是否已经办妥时,却发现尽管主人费心不少,但所托之事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你难免会发急,可是你要克制住,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变为感谢,充分肯定主人为你所托的事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主人就会意识到虽然自己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但事情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样主人就会产生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而愿意进一步为你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