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职场 > 媒体圈I:本报记者莫小雨全文阅读 > 赶稿

赶稿


第三十三章 赶稿r

回到作指挥部用的大帐篷里,差不多是凌晨四点多了。r

那里有很多人都还没有睡觉。包括潘副省长,省里的工作组成员,市、县各级有关领导,救援队伍。r

非常时期官员们的敬业精神总是让我们感动。平时这些人,可能不遭我们待见,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台上讲讲话,台下吃吃饭。r

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比如地震、山洪、垮桥、爆炸,还有群体上访,该到位的官员是一定会到位的。r

市长张致远在京城开会,也连夜赶了回来。这么晚,也不知他用了什么办法,居然在天亮以前赶到了。r

官员们都怕突发事件。弄不好是要掉帽子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要不在岗位,或是手机不慎关机,联系不上,那个官员是要遭殃的。r

虽不至于撤职查办,但组织上至少是对你产生了看法,今后升迁的路基本就堵死了。r

莫小雨不是官员,但此刻再苦再累,也只得强撑着赶稿子。后方的值班人员也值得乖乖等着他的稿子。r

非常时期就得有非常的表现。r

好在本报另一名文字记者吴军已把主体消息发了回去,介绍了灾区的情况,抗震救灾的情况,也包括官员们的表现。摄影记者陈阳也发了图片。r

“官员的内容要尽量少些一些。”听到潘副省长这番话的时候,莫小雨是有些激动的。r

知音啊,遇到了知音!r

但后来细细一想,当不得真的。该咋办还得咋办。干这一行,听话是应该的,但听话也要有选择,不能盲目。r

本报就曾在听话上吃过亏。前久,适逢本报改版,改进报道方式。另一名副省长下来调研。市政府一名副秘书长指示,要加大宣传力度,调研行程三天,每天都要发一篇稿。r

当时正准备换届,这位副省长呼声很高,有望进常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出指示的出发点也在于此,希望给他造造势。r

结果,副省长不高兴了,让秘书给本报打来电话,质问敏感时刻何以给他添乱。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副省长事情黄了,没有进常委。r

市政府副秘书长的马屁拍在马腿上,本报也因之受连累。本报在省新闻出版局要到的一笔款子飞了。r

当然,潘副省长所说淡化领导,未必不是他真实的想法。只是,媒体的艺术,就是平衡的艺术。不能因为他一人,就轻易打破了现有格局。r

所以,精简会议报道,把版面让给基层群众,已经喊了不是一年两年,但真正实行起来,非一夕之功,得冷水泡茶慢慢来,急不得的。r

吴军的稿子,主要分两大块内容,一是说地震发生,情况如何如何;另一块就写领导,如何批示,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如何靠前指挥。这样,群众有了,领导也有了。r

就平衡了,艺术了。潘副省长有心改进领导活动报道,但也没说不能写领导呀。少写一些,不是不写。r

如何多,如何少?这就靠媒体自己掌握了。r

实在不行,除了主体消息,还可以配发其他问题嘛。比如通讯、特写、侧记、花絮。r

莫小雨负责的,就是要写一篇特写,写在猫儿湾小学“英雄救美”的故事。r

后方给他的指示是凌晨五点之前必须交稿。这样九点以前,报纸才能够印刷后送到领导的办公桌上。r

莫小雨飞快地敲打着键盘,因为亲身经历,感触良多,写得真是顺手极了,酣畅淋漓。r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真如一部情节狗血的小说。r

现实,新闻,小说,到底哪个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