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每天学点心理催眠术全文阅读 > 第3章 心理学与催眠(3)

第3章 心理学与催眠(3)


  从案例中可以知道,周先生问题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那种状态下,脑海里会不断地出现一些画面或念头,这些画面或念头是他所担心的,让他恐惧;这些画面和念头不受意识控制,心里越恐惧就越出现,越出现心里就越恐惧,挥之不去。这和失恋者、某些恐惧症患者、事业失意者等遇到的情况是类似的,不是吗?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又该怎么办呢?主要有两点:

  1.无心的自我暗示在失恋时,我们是不是常对自己说:“不要想TA”“忘了TA”“TA不值得想”等呢?也许你不知道,那几句话的意思和“我要想TA”“我不能忘了TA”“TA值得想”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在提醒自己要想起TA,虽然你是无心的。

  是不是有些不太理解呢?那我问你,假如我对你说“你不要想”,那你心里是不是无意识地想回问我“不要想什么”呢?那我会说“长着八字胡的小猫咪”,那你心里是不是马上出现了“长着八字胡的小猫咪”的样子了呢?是的,此时你就知道了我不要你想的是什么了,尽管因人而异,有的人心中“长着八字胡的小猫咪”的样子会清晰一些,有的会模糊一些。

  所以说,当你在告诉自己“不要想TA”,实际上也是在自我暗示“要想TA”,挥之不去的画面、想法等,其中有一半的功劳,都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而比较好的做法是,什么都不做。

  2.对它太在乎

  我们一生中会遇见许多的异性,你现在想想看,有哪些是你一下子就能想起的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喜欢的,另一类是你不喜欢的,而且你越喜欢或越不喜欢的,印象就越深刻。而样貌平平,也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的,怕是让你使劲想,也想不起几个来,因为TA们早就被你抛之脑后了,不管你承不承认,这都是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不管是你所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引起了你的情绪状态反应,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反应越大,记忆就越深刻,而不管是爱、恨、情、仇,你和TA多了一重“情绪”纽带的联结。人是这样,事是这样,物是这样,想法等也是这样,初恋带给人的情绪体验很特别,所以往往初恋会更让人记忆深刻。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这一点也常常被人用来做新闻炒作,做不了让公众喜欢的人物,那就干脆做让公众恶心的人物,于是近年各种雷人的传奇人物,就横空出世了;这一点也被人运用来做快速记忆法,把要记忆的信息编排进特定情境中,情境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越大,记忆就越深。

  所以,要想真正消除那些你不想要的画面、想法、杂念等,除了防止无心的自我暗示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情绪反应,而处理情绪反应又分为两点。

  第一点,像周先生撞车那一幕,失恋者想要遗忘的TA,这类是因为直接和自己发生关系所引起的情绪反应,这需要一定的情绪疏导。

  第二点,比如我们思考“有哪些方法去北京”,那会自动产生许多答案,坐飞机、坐火车、乘坐汽车,甚至骑自行车等,这每一种方案,都只是一个参考,一个提醒;当你准备去登山时,假如出现受伤、掉下山崖等念头,这并不代表现实,只是潜意识提醒我们需要小心,是正常的,端正了对这些念头的态度,很快它就会自然消失。

  这几点,在后面催眠引导章节中,亦会运用到,遵循这些自然法则,那催眠引导就会自然产生。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技术很重视“利用”原则,只要有利于来访者效果的产生,那就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请看如何“利用”周先生自身拥有经验,来治疗他的驾车恐惧的。

  周先生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在沟通中他无意地跟我提到杀毒软件,突然在我心里闪出一个念头,为何不试试给他的头脑装个“防火墙”,把那些“坏念头”挡在外面呢?

  于是,在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后,先对那次车祸中产生的极端情绪进行一些处理,然后给他的头脑装上“防火墙”,并依需要设定好规则。

  如预期的一样,当他再次走进驾驶室时,“防火墙”就自动启动了,以前那些让他恐惧的画面只要一出现,马上就被“防火墙”挡在了外面,一周后,那些画面再也没出现,他完全恢复了正常状态。

  6.从此破除“道理都明白,可却做不到”的困扰我也知道抽烟不好,可就是戒不掉;我也知道打骂孩子不好,可就是改不掉;我也知道偷偷查看对方手机短信不好,可就是忍不住;我也知道没必要反复检查门窗,可就是做不到。“道理都明白,可却做不到”,许多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和困扰,道理已经知道得明明白白了,可就像被下了魔咒一般,无法控制自己。

  既然道理都明白了,那为什么还会做不到呢?

  ——因为要改变的是心理模型

  假如我做的菜很难吃,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终于有个诚实的朋友告诉我,是因为忘了放盐,于是我明白了,那我马上就能够做到;再假如和女孩约会时,她总是离我远远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终于有个诚实的朋友告诉我,应该勤换衣服,女孩对异味比较敏感,于是我明白了,那也能马上就做到勤换衣服。

  为什么此时道理明白了,就能马上做到呢?因为这里要改变的是做事的程序,仅是完成一件事的流程步骤或方法。

  而像抽烟、打骂孩子等,则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模型。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一个心理模型的运作是比较严密的,由潜意识控制,在其外层有坚硬的保护壳,防止被恶意修改或破坏,所以,要修改一个心理模型,就必须先拆除其外层坚硬的保护壳,然后从潜意识里改变,才能让这个心理模型改变。

  “道理都明白,可却做不到”,这句话里的“明白”,其实是表面上的明白,是概念上的明白,是指理解并认可某种道理或做法,认为是说得通的,而不是懂,只停留在意识层,而潜意识层并没有改变,故此,可以说做不到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正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样,倘若试图强行改变一个心理模型,那其保护壳则会收拢得更紧,更稳固,而此时因内心受多股力量拉扯,会非常痛苦。这并不是说,强行的改变一定不可行,只是过程中,人要承受强大的精神折磨,若改变的是重要心理模型,则可能会精神不堪折磨。而一旦改变不成,可能反而会更糟糕,比如戒烟不成,反抽得更凶,节食减肥不成,而吃得更多等。

  反之,假如你要戒烟,你可试试看,口袋里随时带着香烟,并不要求自己一定不能抽,那你的心里则会很踏实,而不会像口袋无烟,心里空空,烦躁不安,很快又促使你购买香烟;此时,如果你再充分利用“拖延”的习性和追求进步的天性,“烟已在我手,再拖一会儿吧,同时也看看自己的耐心”,那你可能会很轻松地就把烟戒了。需说明,戒烟和拖延的愿望均不可过于强烈,不然,则不得法。

  那要怎样才能做到,修改心理模型呢?

  ——运用催眠术,可轻松修改心理模型

  随着主体进入催眠状态,心理模型的保护壳就会渐渐地松散,直至全部自动拆除,潜意识完全显现出来,此时,即可轻松地修改、重组心理模型了。

  所以,要修改一个心理模型,运用催眠术具有见效快、直接、彻底等特点,是首选方法。

  一般来说,引导进入、运用催眠,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由催眠师或学习过催眠术的人,引导他人进入催眠或自我催眠状态,一般具有特定的目的,比如修改某个心理模型。引导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从自然产生的催眠现象中学习总结而来。为区分自然中产生的催眠,此情况暂且称为人为催眠。

  当前,催眠术主要应用于心理治疗,也常应用于教育培训、人际沟通、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广告设计、潜能开发、创意创作等方面。

  第二种情况,自然而然产生的催眠。据科学家研究,平均每90分钟,人就会自动进入一次催眠,深度视心灵成长需要而定。同时,艾瑞克森认为,进入催眠是每个人心灵成长所需要的。

  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催眠很常见,比如白日梦状态,坠入热恋的男女,陶醉于诗词歌赋的人,沉浸于故事中的孩子等。

  这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即自然中产生的催眠,几乎无所用处,因为其随意性比较大。其实不然,只能说人为催眠更具针对性,而自然催眠则偏向于内在需要。人每天都需要面对外在的各种变化,所以,也需要每天都进行一些适度的自我调整,来适应这些变化,称为自我修复。而自然中产生的催眠,为自我修复提供了条件。

  假如用过度的理性思维来阻止自然催眠的产生,那就是阻碍自我的修复,长期如此,就会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或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并与自我的资源、智慧相分离。

  同时我们知道,过于强烈、无序和强硬的态度,不但无益于自我修改,还会催生有问题的心理模型产生。

  所以建议,在生活中,不管多忙,都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在休息时,可适量增加品茶下棋、欣赏诗词歌赋等的时间,甚至做做白日梦也好,将有益身心。

  不断重复某种自我暗示,如:“我一定要成功”“我很自信”“我一定要……”等,在短期内,虽可能激发某种动力,而从长远来看,是有害而无益的,且暗示语言越具体者,其害处越大。理由有二,其一,绝对化的暗示,是拒绝灵活,不利于自我修复,长期如此可能会出现脱离现实的问题;其二,强烈、强硬的态度,容易催生有问题的心理模型。

  7.过去不等于未来,对过去的处理却影响着未来人们常说,“世界不存在永恒不变,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不管如今的你,是身居成功之巅,还是身陷泥潭;也不管如今的你,是正享受着人生的快乐,还是身遭不幸而满腹苦水,别留恋,也别抱怨,下一秒,这一切都将变成过去,时光会将你推向未来。

  不是吗?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同不同意,当说完分手这句话时,一切就变成了过去;当民政局的印戳盖在离婚证书上时,对方就变成了你的前妻或前夫;在你对一个女孩表白后,她接纳你而点头时,你就变成了她的男朋友;当你决定放下过去的包袱,而要勇敢面对现在时,你就开启了全新的未来。

  现在来源于哪里?现在来源于你的过去;未来在哪里?未来决定于你的现在。

  过去、现在、未来,它们既有不相同,又息息相关,本节将要谈的是,我们该怎样面对自己的过去,才对自己最为有利,不至于变成包袱拖累自己,才能转化为经验资源,才能转化为建设美好未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