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本是催眠师,只缘你一直不知
也许你不知道,也许你不相信,你一直就是催眠师,也经常在运用催眠术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服务,甚至还很出色,只是因为你一直都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催眠术而已。而当你看完下面的催眠例子,你就会明白这一切,只要你有兴趣,还可以通过后面的学习,学会更出色地运用催眠术,更好地服务于自己或家人等。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城楼上坐着一位老者,正在专注地抚琴弹奏,表情自然,旁边还燃起香炉,显得胸有成竹。老者旁边还站着两位书童,手捧宝剑,稳稳地站在那里。四个城门大开,城门里外几十个百姓正在洒水扫街,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显得旁若无人的样子。
悠扬而又让人感觉杀机四伏的琴声,飘向城外不远的地方,那里集结了15万精兵强将,正在准备着攻城。指挥官看到这一切,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是他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看到眼前这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联想到敌方的指挥官谋略,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肯定是个陷阱。于是他命令军队停下来,细细观察了一番,只见城楼上的敌方指挥官仍然神情泰然,显得成竹在胸,这让他更加困惑。然而他转而想,也许是对方没有发现自己,如果现在退去,岂不是失去一次绝佳的机会?
于是他命令全军吹响进攻的号角,骑着战马带领着全军,高喊着向城楼冲去,并同时观察着城楼敌军指挥官和百姓的反应。然而不管是城楼的敌军指挥官,还是普通的百姓,均没有因为他的攻城行为而慌乱,更没有关闭城门,反而给人一种做好充分准备,正在等待他到来的样子。这让他开始恐惧,战马每往前跨一步,内心的恐惧更多一分……终于,在离城门几十米的地方,他内心的恐惧到达了顶点,他确信这是个天大的陷阱,城内一定埋伏着大量的精兵,再往前一步,那就是全军覆没,于是他紧急叫停了全军。
此时,城楼上敌军的指挥官回过头瞟了他一眼,而眼睛里充满了杀机,脸上一副胜利时得意的样子。这一瞟,把他吓出一身冷汗,彻底击溃了他的意志,于是他掉转马头,夺路而逃,因为慌乱撤退,踩死踩伤的士兵不计其数。
这就是几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空城计”,城楼上的指挥官是诸葛亮,而进攻的指挥官是司马懿,这是一次精美绝伦的成功催眠应用实例。
为什么说“空城计”是一次精美绝伦的成功催眠应用实例呢?
现代催眠术认为,催眠是情境的结果。诸葛亮非常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心理特点,于是他营造了一种挖好陷阱、布置好伏兵,等待司马懿来钻的情境,让他心里感到恐惧和不安,同时充满杀机的琴声,更是配合着整个情境,扰乱他的心绪,让他坚信这肯定是个天大的陷阱。
从司马懿看到这情境的刹那间,催眠便开始了,在他多次试探下,情境仍然保持不变,将他带入了深深的催眠之中。这种突然打破常态的催眠引导方法,现代催眠术称之为中断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瞬间催眠技术,后面章节会对此技术有更详细的解说。
司马懿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是诸葛亮所营造情境的结果,也是针对司马懿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对阵态势,而专门设计的,当司马懿身处其中时,进入了催眠状态,产生了诸葛亮预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所以说,这是一次精美绝伦的成功催眠应用实例。
通过营造特殊情境,让身处情境中的人产生特定心理变化或行为的催眠例子,生活中是不是还有很多呢?
当你不欢迎朋友或亲戚来家做客时,一般不会直接说,而会表现得过分恭敬、过于礼貌,以此来营造一种有距离感的情境;有些人则可能会故意在客人面前和家人吵架,而把客人晾在一边,以此来营造一种冷漠不受欢迎的情境。这两种情境,一般客人很快会感觉到来得不是时候,而知趣地离开。这些都是催眠的实例,虽然很简单,且程度浅、时间短,而你希望对方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却轻易地实现了。
一般来说,自然中产生或无意识引导产生的人际互动催眠,有以下几个特点:
1.随意性比较大;
2.隐喻性情境更多,这和东方人内敛的文化是相符合的。基本过程和人为催眠是无差别的:
1.发展契合关系;
2.确定和吸引受试者的注意力;
3.弱化受试者的意识心理;
4.进入无意识心理。
下面再看看受过专业培训的销售人员,是如何运用催眠术做销售的。
在一个恋爱中的女孩去买化妆品时,销售员对她说:“你不知道吧!这款彩妆最特别的是,化完妆后几乎看不出来,当时开发人员还担心,这款彩妆推出之后,韩国的整容师会不会失业,呵呵……”
女孩:“呵呵……是吗?”销售员:“是的!你想想看,你今天回去使用这套彩妆后,会变得美丽动人,再配上一套有情调的衣服,当男朋友下班推开家门,看到美丽动人的你站在面前时,他肯定会抱着你不放的……”
前一段,销售员用简单的幽默,吸引并弱化了女孩的警惕性,让她放松下来;而女孩的回应,则帮助销售员确认是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紧接着,一段富有联想的场景描述(描述语言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后面章节会专门讲述),在女孩心中建立起了美好恋爱体验的联想。“你今天回去使用这套彩妆……”,预示一定会购买,如果不购买,则意味着会失去恋爱带来的美好,一拉一推,推动女孩做出购买行动。
催眠过程:当女孩开始想象自己化妆后的场景时,便开始进入催眠,而在想象男朋友回来见到自己的情景时,便深深地坠入了催眠,催眠状态可以一直延续到和男朋友相见,并且在每次化妆时,也容易再次坠入催眠。
在日常生活中,催眠例子还有许多,不管是有意引发的,还是自然产生的,催眠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沉浸于故事中的孩子,陶醉于诗词歌赋的人儿,迷恋于热恋带来的幸福感中的男女,甚至享受于夫妻生活的男女等。如今,催眠的应用,更是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教育培训、产品销售、人才战略、广告等方面。
你还不认为自己一直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催眠师吗?
2.催眠是什么
在前面的章节中,大量介绍了催眠术知识以及催眠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各种应用案例,它那快速、有效地协助他人实现心理转变的能力,相信也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急于想更多地了解催眠、学习催眠。
依经验来看,此时,读者常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最想问的是,催眠术究竟是什么?它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那么催眠的具体定义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催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催眠发展史上,也曾有不少理论家试着给催眠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每种定义出来后,其他学者都能举出反例来反驳。艾瑞克森作为催眠界的泰斗,经常有人要求他给催眠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都明确反对这样做,他解释:“不论我说它是什么……都将会扰乱我对其诸多可能性的认识和利用。”
如果一定要有个说法,本书更倾向于:催眠是一种变动心理状态,是情境的结果。
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催眠定义,但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认识它,不可以运用它,下面我们就从各种催眠现象来进一步认识它。
进入催眠状态后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集中于某特定体验
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受试者的注意力会集中并沉浸在某特定的情境中,并能持续一段时间。即使身处闹市,只要外来干扰(如噪声)不会太强烈,你常常也不会意识到这些干扰的存在,就算意识到了,也不愿意去理会它们。
还记得吗?你坐在教室里,眼睛望向窗外,不知是什么,让你想起了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情形,于是你很快地沉浸在其中,重新体验着当时的乐趣,当体验到快乐的情境时,嘴角还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而完全忽略了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他讲了什么,同学又做了什么,你完全不知道,也不在意,甚至有同学向你借橡皮,你也只是随手拿给他,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假如有苍蝇飞到你脸上,你的手会不自觉地去赶走它,丝毫不影响你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种白日梦的状态,就是自然产生的催眠状态,你一定不会陌生,不是吗?
2.自然产生,不必做任何努力
受试者无需为进入催眠做任何努力,或提前准备什么,就像上面提到的,做白日梦那样,催眠“似乎就这样发生了”并且“任其自然发生”。
一些自认为难以进入催眠的读者,究其原因,却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催眠,而“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或试图“努力进入催眠”,结果阻碍了自己进入催眠。
3.催眠是体验,而非概念
催眠状态中的人通常沉浸在体验里,一般不需要逻辑上的理解或概念上的分析,这样他才更能直接体验“事物本来的样子”。就好比你要认识辣椒,在把辣椒放进嘴里前,做任何事先的理解、分析或预估,都会妨碍你,最好的办法是把辣椒直接放进嘴里,直接去体验。
催眠状态中,受试者的思维过程不再重要、更少对事物的评价、不爱说话、更少抽象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场景的、画面的、感觉的等,即体验上的。
4.自愿体验
5.时间、空间的灵活不受限制
在催眠状态下,你可以完全与当下分离,转移到任意时空现实中,比如:主观上可以进入未来,退行到过去;也可以像体验1小时那样体验1分钟,也可以像体验1分钟那样体验1小时;还可以产生正负幻觉。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某天你坐公交车去上班,像往常一样上了公交车,然后望向窗外,也不知是什么勾起了你对往事的回忆,就这样,很快你进入了催眠。尽管你人在公交车上,而心却飘向了远方,重新体验着那段回忆的种种。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你发现自己该下车了,抬头看看站牌,你却发现自己已经坐过站了,1个小时的车程仿佛只过了1分钟。在这自然催眠中,就出现了空间上的跨越和时间上的扭曲。
6.感觉体验的改变
感觉上的变化,例如:身体沉重感、身体轻飘感、身体温暖感、隧道视觉、声音的选择、躯体离开身体飘浮于空中、快乐地旋转等。
7.催眠深度的起伏
催眠是一种连续的状态,不能划分为全有或全无;而催眠深度经常是起伏变化的,经常是由轻度转为中度,而后又转为深度,再转为轻度……这种起伏受被催眠者所体验的情境影响,也可以受催眠师的引导影响。
催眠深度由催眠治疗要求决定,并不是误解的那样“催眠深度越深越利于治疗”。
8.运动/言语抑制
随着进入催眠,受试者会渐渐减少运动,或有节奏地运动,肌肉开始变得松弛,呼吸变得均匀且有规律,言语减少等。
这方面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是受试者进入催眠后,催眠师了解受试者状态的主要通道,在后面将会有详细的讨论。
9.催眠逻辑
催眠状态中,意识心理喜欢的理性、线性及因果逻辑,会被搁置或限制;而无意识喜欢的联想性、比喻性及具体化,则会得到更多自由表现空间。
催眠逻辑是允许“既是/又是”关系的,比如:“我要变/我不要变”、“我喜欢他/我讨厌他”、“我要上班/我要去旅游”等,这种看似矛盾的逻辑,在创作、新思路等,探索更多可能性上,是更具价值的,也包括心理治疗。
10.隐喻性、象征性表达
在催眠中,象征性符号、隐喻性的故事、具体化的场景等,更容易被无意识所接受。
所以,对拥有大量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文化积淀,擅长隐晦沟通的中国人,学习催眠术,无疑会更有文化上的优势,可以更快地掌握催眠术。
11.时间扭曲
如前所述,在催眠中,心理时间变得不再重要,自由而不受限,这让它具有许多治疗用途,如加速学习过程。
12.健忘
受试者从催眠中醒来后,不太记得在催眠中的经历或者完全不记得的情况,常有发生。然而,这大部分都是暂时性的遗忘,这种健忘对于催眠既不是一定会出现的,也不是一定不会出现的,都是正常的。
上面所述,是处于催眠状态的人常出现的12个特征,然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进入催眠状态的人的体验是一样的,而是会具有个体独特性,比如:有的人会有沉重感,另一些人则可能是轻飘感,有的人可能会出现健忘,另一些人则可能不会出现。
同时,每个特征的程度不可进行量化,比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自愿体验的程度,健忘程度等。理解好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于初学者,或许这样解释更容易懂,就好比画家用12种颜色画了一幅作品,假如以每个颜料使用的数量,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很显然是不可行的。
任何一种颜色的使用量,都不能代表作品,评价作品需要用艺术眼光来进行欣赏;任何一个特征的情况,也不能说明受试者的催眠体验状况,评估催眠体验需从整体出发,充分借助你的智慧和经验。
3.催眠是心理魔术手,助你玩转心理
曾有一位吸毒患者找到催眠泰斗艾瑞克森,请求协助他戒除毒瘾。艾瑞克森仅用了三句话——“你好”“请坐”“你可以走了”,在短短的10多分钟时间里,就成功地帮助他彻底戒除了毒瘾。
大部分人听到这个案例时,都表示不可思议,用“简直不敢相信”之类的话来形容。确实,这个案例可以用神话般的效果和速度来形容,然而这并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这也不是偶然的一个案例,因为在艾瑞克森的职业生涯中,还有大量类似的神奇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