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说明
催眠引导是连续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在实际催眠引导操作中,并无明确的界线划分,更多的是相存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比如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方法,可能同时也具有弱化意识心理的作用,再比如缓慢单调的引导声音,既有放松作用,同时又有弱化意识心理的作用等。
再次说明:催眠不是全有全无的现象,是出现催眠信号,放大效果的过程;因此,非要弄清什么时候进入催眠,产生了多少催眠的做法,对心理治疗是无益的。
传统催眠引导的标准程序:
1.询问解疑了解受试者的需求,并解答对催眠的各种疑问。
2.敏感度测试
传统催眠认为,催眠是暗示的结果,所以在第一次催眠引导前,都会运用敏感度测试程序,测试受试者的暗示易感性。
3.催眠诱导
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引导方法,比如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想象引导、数数法、手臂上浮法等。
4.催眠深化
加深催眠深度,常用方法有手臂下降法、数数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等。
现代催眠和传统催眠,因为两者的催眠关系和对催眠的理解不同,决定了在引导时,它们的众多不同。
首先,“发展契合关系”包含了“询问解疑”,又远远超过其工作量和目标。
其次,现代催眠认为催眠是情境的结果,每个人都拥有进入催眠的能力,所以现代催眠没有“暗示易感性”概念,所以也不存在“阻抗”的问题。
最后,在诱导和深化上,传统催眠有固定的标准程序方法,所以更易学、操作更方便,适合初学者学习;而现代催眠,更注重灵活和利用,所以需特别提醒,现代催眠只会说明两者的观点区别,而并不会试图刻意去反对或推翻传统催眠,相反,只要有需要,现代催眠师也常常会利用传统催眠的做法。
8勿让敏感度限制你,每个人都有自己进入催眠的方法
曾有个女孩找到我,想接受催眠治疗,但又显得很没有信心,无奈地问:“我的催眠敏感度/感受性很低,有办法让我进入催眠吗?”我反问:“是谁告诉你,敏感度低就不能进入催眠的?”她答:“我以前接受过某位催眠师的催眠,没有能进入催眠,他告诉我是因为我的敏感度低,在敏感度测试时,看不到他说的苹果。”我接着问:“哦……那我想请教一下你,假如有一天,你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只母鸡在下蛋,结果下出来一个苹果,不知道你是否会把苹果当成鸡蛋呢?”她笑了笑说:“当然不会呀,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苹果是红红的……”我接着问:“你说得很好,不知刚才你在描述时,心里是否看到了母鸡下出来的苹果的样子呢?”她想了想,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是的,就这么简单吗?”
在给她解答有关催眠的其他疑问时,我发现她对催眠充满好奇,为了避免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干扰她进入催眠,我决定做一些调整。
我说:“也聊了好一会儿了,咱们休息一下吧!”以休息为借口,让她的注意力从催眠中转移出来。她说:“好的。”同时可以看到,她往前倾的身体慢慢向后靠在椅背上,她开始在放松。过了一会儿,我说:“我刚刚在来催眠室的路上,看到一群学生很开心地去春游,回想自己做学生那会儿,也会去春游,一群人边走边玩边闹,真让人怀念!”
她答:“呵呵,是呀,那时大家都很天真!”从她的回答中知道,她并不拒绝交流这些。
我笑了笑:“是的,不知你做学生时春游是什么样的呢?”她微笑着说:“我们那时挺有意思的,大家都玩得很疯的……”就这样,运用先跟后带配合着她的描述,很快她就沉浸在过去春游的愉快情境中,深深地坠入了催眠。
所谓催眠敏感度,是“催眠即是暗示”学派提出的一个概念,该学派认为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暗示感受性,即每个人在面对暗示时,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反应,而对暗示的敏感程度,就是催眠敏感度,也称为催眠感受性/易感性。并且该学派认为,敏感度越高的人,越容易进入催眠,而敏感度低的人,则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
毫无疑问,暗示会引起人的反应,催眠也需要暗示,但是,催眠绝不仅仅是暗示的结果。合作派创始人艾瑞克森用事实证明,那些被认为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仍然能很快地进入催眠,因此,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进入催眠的能力,不同的是,不同的人进入催眠的方法会有所差异,也就是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假如你正在学习催眠术,那你需要抛弃“催眠敏感度低的人,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的观点,而需要保持灵活,学会在和受术者的合作中,发现、识别、利用和支持他自己进入催眠的方法,你就能顺利而快捷地带领他进入催眠。比如上例中的那个女孩,对催眠的强烈好奇心干扰了她,让她的注意力集中于催眠师的引导本身,而难以去体验催眠师的暗示性语言,因而进入不了催眠状态,而当我抛出一个不经意的情境,并加之“母鸡下蛋时下出苹果”这样奇特的事时,她就马上看到苹果了;因为敏感度测试程序是以大部分人的反应来设计的,而忽略了个人的特殊性。在证实了这一点后,后面的催眠引导稍加调整,也就水到渠成了。
否则,如果你坚持认为“催眠敏感度低的人,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你的能力将因此受到限制,把一大部分人都划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不是吗?
说到这里,许多读者或许会困惑,催眠前到底要不要做敏感度测试呢?很多催眠师认为,做敏感度测试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受术者的恐惧和焦虑,并让他在测试中建立催眠信心和信任,如果每个受术者的敏感度都是很高的话,那确实是这样。假如经测试后受术者的敏感度很低呢?还能减少他的恐惧和焦虑吗?他还会更有信心吗?反而可能形成暗示,让他以为自己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这是很糟糕的。更重要的是,测试容易让受术者误认为,自己是被动的,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你需要很谨慎,因为这既有好处,也可能会有风险,当你一定要做敏感度测试时,最好也要有比较高明的方法,在测试出受术者敏感度很低时,要设法消除给他带来的负面暗示作用。而我认为合作派的做法比较妥当,努力发展自己的观察能力,保持灵活,只在受术者要求的情况下做敏感度测试。
而假如你是想接受催眠,请你不要相信“催眠敏感度低的人,不能进入催眠或难以进入催眠”之类的话,我们都有过类似白日梦的经历,这足以证明自己是可以进入催眠的,催眠敏感度低只是说明你的独特,催眠师的引导需要更灵活而已。
9催眠深度级别及注意事项
催眠深度,是指沉浸于催眠状态的程度。在不同的催眠深度下,受术者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性。比如:肌肉放松、时间扭曲、空间扭曲、感觉变化、痛觉阻断、正负幻觉、健忘等。因此,当受术者在催眠中完全不记得自己的姓名,以及当受术者在催眠中痛觉被阻断时,可代替麻醉药,进行无痛拔牙、无痛分娩等。
按催眠实验方法不同,有多种催眠深度划分方法,而一般有两种划分方法比较常用,一种是简单实用的三分法;另一种是催眠治疗师更常使用的,更为详细的Arons六级催眠深度划分法。
简单实用的三分法介绍:
浅度催眠特点:意识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无意识心理得到放大,较少对抗和主动意识的干扰,愿意跟随催眠师的引导,同时对引导表现出较好的响应,心理逐渐变得更具开放性;肌肉松弛、身心放松且平静,受术者因自我感觉清醒,常认为自己没有进入催眠状态。
中度催眠特点:意识心理得到较大程度的弱化,无意识心理得到进一步放大,开始出现恍惚感,不再主动干扰催眠师的引导,各种催眠特征都呈现出来,对催眠指令有比较好的响应,受术者处于一种非常放松平静的舒服状态中,此时催眠师可以直接对受术者下达去掉心理症状的指令,来进行心理治疗。当进入中度催眠状态,即使催眠师不下达任何指令,也具有良好的心理减压和身体放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