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每天学点心理催眠术全文阅读 > 第7章 初识催眠(3)

第7章 初识催眠(3)


  通常催眠产生的几大明显信号:

  1.言语减少

  在谈话催眠时,表现比较明显,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催眠时,他沉浸于故事中,再比如和朋友谈起某段陈年往事时,她陷入深思时,这都是出现催眠的信号。

  2.运动减少,或保持规律的运动,偶尔可看到身体无意识颤动现象身体无意识颤动现象,是出现催眠的一个比较可靠的信号,因为不同于其他特征,无意识的颤动是意识较难模拟的。

  什么是无意识颤动呢?你可以自己体验一下,在跷二郎腿时,拿个小锤子轻敲一下膝盖骨往下的地方,你会发现小腿会无意识地跳动一下,这就是无意识颤动,也叫条件反射。

  在引导过程中,假如受试者身体某部分出现突然抽动现象,或手脚颤动现象,这都是很好的信号。

  为了更好地和受试者沟通,催眠师往往都会建立一个信号回馈系统,所以在你确定受试者已经进入催眠时,你就可以启动信号系统,验证自己的判断。比如:“当你听到我从1数到3时,请给我一个信号,轻轻动一下你的右手拇指……1……2……3……”此时,你就可从他拇指的运动,分辨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3.脸部肌肉、肩膀变得松弛

  4.呼吸开始变得均匀而规律,由胸式呼吸转为腹式呼吸

  5.视线集中于一点,或闭上眼睛的眼球运动减少在谈话催眠时,受试者一般是睁着眼睛进入催眠的,此时,出现催眠的信号,往往是受试者的视线会集中于某一点;而在较正式(或许这么说不太准精)的催眠中,催眠师为减少外界干扰,一般会请受试者闭上眼睛进入催眠,此时,可以从眼球的运动情况来进行判断,只是这里需说明一点,在受试者进入催眠后,出现的眼球快速运动,并不一定是苏醒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往往容易以单个信号代替整体,这是很容易出现误判的,单个信号往往是不能说明什么的;同时,信号解读并没有“周公解梦”式的对照范本,所以,更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积累你的经验,并且逐步把这项工作交给你的无意识,这样一方面更准确,另一方面不至于占用你过多的注意力。

  催眠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能,初学者一般比较少有机会跟着催眠师,从催眠引导现场进行学习,而一般催眠培训班的练习机会也不足,往往容易让初学者停留在理论里,这不利于提高初学者的操作能力。

  识别、解读催眠信号的自我训练:

  你不妨多从生活中的自然催眠现象、人际互动以及自我催眠经验中学习。

  1.从自然催眠现象中学习

  只要你留意一下,在生活中随处可发现自然进入催眠的人,可多观察这些自然催眠现象,如果你擅长讲故事,不妨多讲故事给不同的人听,并可灵活地在故事中增加对情境的描绘。

  比如某天和朋友一起吃饭,两个人边吃边聊天,聊到了小时去春游的事,慢慢地,只是你一个人在说,而你朋友似乎在听,却对你的话没有回应,好一会儿过后,你发现朋友好像没在听,于是你叫他,他却好像没听见,直到大声点多叫几句,他才突然回过神来。其实,他早被你那句话,带进了催眠,正体验儿时春游的乐趣了。

  所以,当你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不必着急叫醒对方,何不好好抓住机会观察呢?

  2.从人际互动中学习

  在人际沟通中,人的表情是比较丰富的,你可以选择1~2个特征,作为观察点来练习。而且因为有互动过程,对你学习、验证催眠语言运用也非常有好处,然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不然被发现了,你的朋友也许会很不习惯哦。

  3.从自我催眠经验中学习

  我们都有过做“白日梦”的经验,你可以静静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开始渐渐进入催眠的,视线落在某处,其实却并未留意它,说不清是什么,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就这样陷入沉思。

  现在,不妨用心好好感受一下李白的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或许你会从自己体验诗的意境过程中有所收获。

  6也许你没想过,你就是这样轻松地进入催眠的许多读者都有探索猎奇的研究心理,对具有神秘面纱的催眠术更是这样,总想弄清楚自己是怎样慢慢进入催眠的,所以会在心里做各种设想,甚至有种恨不得制造个心理摄像机,把这一过程都拍下来分析的想法。

  也正是这样,和许多有同样好奇心的来访者一样,在接受催眠时,虽然闭上了眼睛,心里却格外留意催眠师的一言一行,同时密切关注着自己的丝毫变化,并且还要特别地记下这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更有趣的是,这一切还要偷偷地进行,因为害怕催眠师发现自己这样做。

  如果这样可行,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催眠的方法,然而,结果却往往令你失望。假如引导你的是初级催眠师,因更专注于引导,而没发现你的小动作,那你会顺利地记录下整个引导过程,除此之外,你别无其他收获,因为此时的你,更像是催眠师的得力助手;或发现了你的小动作,却因为经验不足,不知怎么处理而继续原定的引导,结果还是一样。

  假如引导你的是有丰富经验的催眠师,那么他很容易就会发现你的小动作,并且会马上做出引导调整,比如进行合并、制造混乱、制造沉闷等,如果你仍然坚持要做“卧底”,那催眠师并不会因为你的坚持而心软,而会唤醒你进行再沟通,然后再引导,因为心软不会带你进入催眠。

  在我遇到此种情况时,通常会先尝试进行合并。

  示例:也许你对催眠很有兴趣,好奇自己是怎样进入催眠的,好奇我接下来会怎样引导,下一句会说什么?也许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句会说什么,就像我不知道你会从左手开始放松自己,还是会从右手开始放松自己一样,就像我不知道在你放松下来时,是否能留意到自己的呼吸声一样……解释:用了“也许”开头,那你就不会错;直接说出了来访者的行为,这会让他感觉被发现了,无需再隐藏,此时多半他会不好意思地微笑一下,这让你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连续用了好几个“不知道”,有意制造混乱,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后马上又把注意力指向了他的内部,实现了自然的过渡。

  或许有些读者会问,既然在接受催眠时,暗中观察会阻碍自己进入催眠,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进入了催眠?自己是怎样慢慢进入催眠的?又要以怎样的心态接受催眠,会更利于自己进入催眠呢?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首先,除非你是做催眠研究的,不然我就会认为,你接受催眠的目的,并不是进入催眠,而是借助催眠技术实现其他目的,比如身心放松、心理治疗等。那么,既然在你接受催眠时,试图观察进入催眠的过程和判断是否进入催眠的做法会阻碍你进入催眠,而这又不是你接受催眠的目的,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观察和判断。

  放弃观察,并不代表你不能了解自己是怎样进入催眠的,如前所述,催眠是体验,而非概念,就像你要弄明白辣是怎么回事,不是去观察他人吃辣椒时的表情,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拿个辣椒放到嘴里,你就会马上明白了。要了解自己是怎样进入催眠的也一样,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体验。

  你现在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自然进入催眠的经历,你像往常一样坐在教室里,打开书包,拿出课本,翻到指定页码,等待老师到来。你的同学也没什么两样,有的在准备,有的在说话,有的在转手中的笔,有的还在吃零食,而课代表正在忙着收作业本。不一会儿,老师走进了教室,还是穿着那件引不起人兴趣的格子衣服,板着脸走上讲台……大家都熟悉透了这一切,甚至都懒得抬头看一眼老师,就这样开始了上课……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是什么吸引了你,你望向窗外,并且视线定在了那里,其实你并没有在看什么,而是想起了几年前和朋友去野炊的经历,你们一行人来到一个长满松树的山脚下,那里有块还算不小的草坪,草地旁边有条清澈的小溪,这方便洗菜做饭,于是决定就选在这里进行你们的野炊。大家卸下背包,累了的坐在草地上边休息边聊天,有的人忙着照相,有的人脱掉鞋子光着脚走在草坪上,感受青草给脚底按摩的感觉,有的人在忙着架锅做饭,有的人在捡柴火,有的人在小溪里玩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里清新的空气和蓝天白云,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好舒服……突然,一位正在小溪边洗菜的朋友,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掉进了小溪,全身的衣服都弄湿了,大家看了都笑起来……忽然,你听到有人在叫你的名字,你回头一看,原来是你的同桌,他接着问“你刚才在笑什么”,你才突然发现,自己正在上课。

  看到了吗?感受到了吗?你无需事先做任何准备,无需做任何刻意的配合,也无需做任何刻意的想象,就像平时听别人讲故事时一样,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一幅由山、庙、老和尚、小和尚构成的画面,就自然而然地在面前出现了,而当你自然走进这个场景时,就慢慢步入了催眠,你就是这样轻松地进入催眠的。

  李白有首很让人陶醉的诗,我们不妨来感受一下它的意境,“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你感受到了诗中美妙的意境了吗?如果你感受到了,那我要告诉你,接受催眠的最佳心态,就和你刚刚感受诗意时是一样的,是用心去体会的。

  7让我告诉你,你究竟是怎样引导他人进入催眠的

  前面我们就曾讨论,其实我们一直就是催眠师,常在生活中带领他人进入催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满足于现状,因为那毕竟随意性太大,大多数时候,恐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对有更高要求的你来说,显然,这不符合你的要求,不是吗?

  你需要对催眠术有更有针对性的、更为系统的认识和学习,这才能让你审视过去的做法,并从中学习,保留已有的能力,发展全新的能力,从而做到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果。

  现代催眠引导的一般程序:

  1.发展契合关系

  目标是:建立和谐、尊重、接纳、安全、信任,且支持受试者需要的关系。

  这部分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你后面的引导和治疗是否有效,假如你没有发展出契合关系,就急于开始做催眠引导,也许你的引导技术非常娴熟,可你仍然会失望地发现没有效果。

  在自然催眠现象中,这一点会有些特殊,非人际互动的情况(如电梯催眠、高速公路催眠等),可以理解成和当时所处环境的关系,比如环境是否安全;而人际互动的情况,比如上节谈到和朋友一起吃饭,你谈到小时候去春游的事,引发了朋友坠入催眠的情况,除了公共环境外,更多指的是你和对方的关系,是否是和谐、尊重、接纳、安全、信任的,沟通方式是否是契合的。所以,在人际互动中,催眠现象极少出现在话不投机的朋友之间。

  而在一般催眠关系中,即受试者事先知道,将接受催眠引导,发展契合关系则是非常有讲究的,在第三章将会有专门的讨论。

  值得提醒的是,亲人、朋友间原本的和谐与信任,往往会不太好用,甚至成为一种阻抗。所以,不建议初学者拿亲人朋友作为练习对象,以免影响自己的信心建立。倘若你实在想运用催眠术,帮助亲人或朋友时,建议找其他催眠师协助进行,或在自然人际互动中进行,使用间接引导策略会更有效,除非他们主动请求你帮助。

  2.确定和集中受试者的注意力目标是: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并测试确定,你吸引了对方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的方法有许多,只要不会不尊重、攻击受试者,又能吸引他的注意力,那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用任意方法都可以。换句话说,此时你引导词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持续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就足够了。如前节例子,你和朋友的沟通,说了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能持续地吸引对方的兴趣和注意力,那就达到了要求。

  3.弱化受试者的意识心理目标是:搁置意识心理过程,减少无意识心理被占用。弱化意识心理,是为了帮助受试者将意识心理搁置一边,或让意识心理暂时休息,不会干扰转入无意识心理;同时还要减少无意识心理被占用,为转入无意识心理做准备。

  平时,无意识除了负责控制正常生理活动外(如心跳、呼吸),还要负责控制各种身体运动(如说话时的嘴唇、舌头等运动)。为了减少无意识被占用,在催眠引导时,一般催眠师会请求受试者,保持一个自然且相对固定的姿势,不用说话,闭上眼,并运用嵌入放松暗示的引导语,引导他全身放松。

  为了弱化意识心理和稳定注意力,催眠师会用缓慢、平稳且单调的声音进行引导,使用催眠语言模式编排引导词,还使用佯装问题、附加问题等,为绕开可能的敌对(阻抗),还经常会使用间接方法等。比如让他一次数三个数字,从1000倒数到1等单调且复杂的工作,来占据他的意识心理,起到弱化意识的作用。

  而对一些想进入催眠,却又无法摆脱自我意识干扰的受试者,使用一般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此时,需使用沉闷、分心、超载、混乱技术等来弱化他的意识心理,在后面会有讨论。

  4.进入无意识心理目标是:放大无意识心理过程。遵从无意识心理特点,扩大催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