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的案例中,艾瑞克森所使用的技术,并非常规心理咨询,而是被誉为“心理魔术手”的心理催眠术。只是在本催眠治疗案例中,他没有使用普通催眠引导的言语沟通,而是使用了自己擅长的非言语沟通来和患者沟通信息,所以显得更为神奇。
和常规心理咨询比起来,心理催眠术的优点是很明显的。常规心理咨询没有办法解决,或难以见效,或起效慢的心理问题,往往改用心理催眠术后,夸张一点说,可能一杯茶的工夫,问题就解决好了。
这就是被誉为“心理魔术手”的心理催眠术,快捷、有效,深入潜意识地解决问题。以前,催眠师使用心理催眠术,通常是用来为他人做心理治疗,所以就容易埋没这种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功用,比如教育培训、人际沟通、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广告设计、潜能开发、创意创作等。
并不是每位读者,都想成为催眠治疗方面的专家,还有不少读者更希望能学习简单点的催眠术,服务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也是非常好的愿望。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催眠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同时,只要你有需要,也可把你将在后面章节中学习到的各种催眠技巧,运用于你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切都是灵活的。
1.亲子教育
曹小姐有个10岁的儿子,对金钱没什么概念,总是乱花钱,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也用了很多方法,可都没有用。她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懂尊重他人的劳动,喜欢不劳而获等,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于是找过来,咨询有什么好办法。
我问她:“孩子喜欢听故事不?”她答:“喜欢呀!特别是《喜羊羊和灰太狼》,那是非看不可的。”我答:“既然这样,那何苦要逼着孩子听你讲那些枯燥的道理呢?”她答:“什么意思?不给孩子讲道理那不是更麻烦?”
我答:“曹小姐,难道你真的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大方的喜羊羊吗?在一个镇子里……”
就这样,曹小姐回去给孩子讲了个《大方的喜羊羊》的故事,她儿子就变了,变得懂得珍惜钱,还会干些家务了。故事的大概内容,讲的是一个大方的喜羊羊,对朋友和镇子上的人都很好,经常把家里的东西分给别人,大家都称赞他很大方,他很高兴,很享受这种赞美,于是对别人更大方。一次,他一个人去旅游,结果在途中钱包被灰太狼偷去了,于是他开始了流浪、乞讨……尝尽了苦难,也看到了人们挣钱的艰辛等。好不容易,他终于回到了家,在镇子外的工地上,遇到了正在搬运木头的父母,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父母的另一面……成长中的孩子,逻辑思考分析还不是他们的强项,他们更喜欢在情境中,用心去体验、去认识这个世界,所以,孩子更喜欢故事。
所以,在亲子教育过程中,当你要孩子懂一些道理时,结合孩子的情况,编成故事,就像上例中,把不懂珍惜金钱,故意比喻成大方,然后再设置一个奇遇情节,在这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劳动。再用催眠手法,把故事讲给孩子听,他就马上懂了,也就改变了。
2.恋爱和婚姻中的运用
曾经有个小伙子,感情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女朋友要和他分手,于是前来咨询,怎样挽回这段感情。一般这种要求,我们是不接受的,在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我认为分手确实可惜,于是破例给他设计了一个挽回感情的说词方案,他用了,也见效了,这里展示一下,供大家参考。(感情无错对,这方面更适合读者决定使用,不建议过多使用或滥用)第一部分:承认、尊重和理解对方的真实体验,平复情绪,建立基础你这些天瘦了,看起来也憔悴了,因为你很伤心,而且是被自己的男朋友伤了心,这换了谁,心里也不会舒服。事情发生后,你跟我提出分手,我心里也很痛苦,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不停给你解释,求你回到我身边,我知道其实你也不想那样,可心里又看不到希望,所以没勇气、没信心再往前走。
后来自己静下来想想,其实那段时间,心里光想着如何挽留你,而心里根本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错误,如果没认识到错误,谁又能保证问题不会再发生?所以发生这种事,只有充分认识到了错在哪,改正了,再复合才更好,不是吗?
先说明了事实,承认、尊重和理解了对方的情绪,这样对方的不满情绪才能得以平复;然后说明了自己认识错误的过程,理解对方提出分手,同时借用一个因果关系,解释了对方提出分手的理由,同时通过“没认识到错误前,复好不是时机”,间接暗示了现在认识到错误,是复合时机了。在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虚词,比如“舒服”“那样”“希望”“这种事”等,这类词没有确切的意思,好处是在你不清楚确切想法时,你就不会错,虚词的运用在后面会详细谈到。表达时一定要放慢语速。
第二部分:上升问题高度,让问题自然变小,再将问题抛给更高的爱情同时通过这次的事情,我感觉爱情也和人一样,总难免会生病,如今我们的爱情也一样,生病了,也许是病得重了一些,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爱情生病了,就抛弃它,想想我们一起走过的每个日子……所以,亲爱的,为了我们的爱情,让我们给爱情一次机会吧,我们一起努力,爱情就会好起来的。
有了第一部分的基础后,把爱情比作人,感情问题比作爱情生病,转换一个角度,同时把问题上升到爱情高度,那问题无形中在就变小了;最后是给“爱情一次机会”,而不是“给我一次机会”,你不会不知道区别在哪了吧!
综合来说,有人际沟通的地方,就有催眠术的用武之地;当你懂得运用催眠术,就能更轻松地达成所愿。
4别再让误解使你与催眠失之交臂
曾经有一个很纠结的来访者,之所以说他是很纠结的来访者,并不是因为他的心理问题有多难治疗,而是在接受催眠治疗之前,他曾前后打了20多次电话,并且3次亲自上门来了解催眠的各种情况,最后才决定接受催眠治疗,前后历时半年多时间。而他的心理问题,却只用了10多天的时间,就已经解决好。
当然,虽然说他很纠结,这份纠结也似乎没有必要,但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此之前的几年中,他曾断断续续地接受了几十次常规心理咨询,效果均不理想,这让他已没多少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影中了解到催眠术,是一种深入潜意识中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擅长解决各种根源在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这让他仿佛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一丝光亮,有了希望。
然而,电影中催眠师的神秘感和各种催眠秀表演的惊人效果,让之前从没了解过催眠的他又喜又怕。喜的是各种资料显示,他怕黑的心理问题正是催眠术所擅长的,怕的是和电影及催眠秀表演那样,万一被催眠师控制了,那可怎么办呢?就这样,他带着这些对催眠的误解,才有了上面的纠结的一幕,还差点和催眠失之交臂。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催眠术在国内心理咨询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求助者接受催眠治疗后,走出了心理困扰,恢复了心理健康。然而,人们对催眠术的各种误解,却仍然很普遍。
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是催眠师时,对方会不自觉地愣一下,紧接着身体会稍稍往后倾斜。他的身体语言仿佛在说:“哦……快拉起警戒,小心一点儿,离那危险的家伙远点,以免不小心被他催眠了,被他控制了……”由此可见,普通人群对催眠术的误解有多深。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非洲的一个有趣故事。
有一天,在非洲的某个城市,发生了一件让人非常难懂的事,那里的居民只要见到中国人,就会拼命地逃跑或躲起来,犹如大难临头一般,人们很恐惧和惊慌。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而且中国人在当地也是非常友好的,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当地政府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在那段时间,当地电视台引进了中国的武侠电视剧,正在热播。对中国缺少了解的居民们,在观看了中国武侠电视剧后,认为中国人个个都有深藏不露的武功,能上天入地,杀人于瞬间。这让不会武功的他们,感觉危险就在身边,所以非常害怕,见到中国人就逃跑或躲起来。
大多数人对催眠术的了解,都来自电视电影及催眠秀表演节目,比如《双雄》《盗梦空间》《鲁豫有约之催眠秀》等。而电视电影的夸张性、有意制造神秘感等表演手法,给催眠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容易让观众像当年“非洲居民对中国人的误解”一样,对催眠术产生各种误解。
而类似于《鲁豫有约之催眠秀》的催眠秀表演,更是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观众被催眠师催眠后,指挥他们做出各种各样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比如:把洋葱当成苹果吃、吹拉弹唱的才艺表演、痛觉中断后用针刺手也不感觉疼、看见不存在的挂钟、看不见存在的桌子、忘记自己的姓名、念不出特定的数字,还有催眠师热衷的人体钢板实验等。
面对自己亲眼所见,又无法解释的神秘催眠现象,各种对催眠的误解就自然产生了。比如:催眠术是一种心灵控制技术;催眠就是催人睡觉;甚至还有人认为,催眠术是一种法术。
都有哪些误解呢?主要有以下几大误解:1.催眠术是一种心灵控制术,进入催眠后,就会被催眠师控制这种误解,主要来源于观看过各种催眠秀表演节目。在催眠秀表演中,被催眠的观众就好像被催眠师控制了一样,对催眠师是言听计从,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催眠师真的控制了被催眠的观众吗?当然不是,假如催眠师对进入催眠状态的观众下指令:请把你的钱包拿出来,或请把你的银行卡密码告诉我,那观众马上就会醒来。
为什么呢?因为催眠师所下的指令,必须遵守一条原则,是观众愿意并有能力做到的,对自己无害的事,所以你可以看到,哪怕是唱歌跳舞这样的指令,也不是所有观众都会照做,有些人更愿意享受催眠的放松感,就会不愿跟着做;而如果是对自己有害的指令,那潜意识的保护机制马上就会启动,马上醒过来。
所以说,催眠术并不是心灵控制术,催眠师也不可能控制你,进入催眠后,你只会做自己认为安全的,并且愿意做的事。
2.催眠是催人睡觉
这种误解,主要来源于当人进入催眠状态,对他各种表现的观察,以及字面意思的拆解推论。国人喜欢顾名思义,认为催眠就是催人入眠。
在研究人员刚开始研究催眠时,也不知道催眠究竟是什么。他们开始通常要求受试者盯着略高于眼睛上方的一个点,几分钟后,受试者的眼睛就会因疲劳而闭上,并慢慢进入催眠状态。通过观察,受试者一般都闭着眼睛,呼吸均匀且有规律,神情放松等,进入较深催眠状态的受试者,还容易出现恍惚感,看起来就像半睡半醒的样子。
研究人员根据实验过程中进入催眠状态的人看起来好像睡着了这一现象,于是取名“催眠”,意思是“人为导致的睡眠”。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是这么回事,研究人员也推翻了之前的观点,然而“催眠”这个词已经广泛使用了,也就没有更改。
所以说,催眠并不是催人睡觉,不能从字面拆解来解释,当然,催眠可以改善睡眠,也可以由催眠状态引导自然过渡到睡眠。
5判断是否进入催眠的简单方法
许多读者都有购买或从网上下载各类催眠录音收听体验的经验。有的读者感觉很好,能跟随着催眠录音轻松进入催眠,体验催眠的奇妙;而有的读者则感觉录音没有用,或第一次听的时候能进入催眠,而第二次再听时,就似乎不起作用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你引导他人进入催眠及治疗时,你总需要实时地知道受试者的状况,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引导有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是否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等。比如:“你可以从肩膀开始放……松……自己/很多人习惯从肩膀开始放……松……自己”,当你发出这样的引导后,那你可以留意他的肩膀,如果出现了放松的信号,则说明你的引导有效,可以继续进行扩大;而如果没出现放松信号,仍然是紧张的,这说明刚刚的引导无效,此时你可以检查有没有出现其他信号,如眼球、睫毛等,然后调整你后面的引导。
如上所述,催眠录音之所以经常无效,是因为录音引导是固定不变的,同时它把人的心理也当成了固定不变的来看待,不管引导有没有产生预期的反应,后面的引导都一样进行,而不会进行灵活调整,换句话说,缺少了控制调整的过程,这是由录音程序本身的特质决定的。
催眠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能,所以初学者需明白,学习催眠术,难的不是你懂多少知识点,难的是能否控制好引导过程,识别信号,解读信号,并依需要及时做出灵活调整。
既然催眠过程控制如此重要,那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来学习吧。
中国有句名言叫作“相由心生”,意思是人的心理活动,都会在他的生理上有相应的表现,组成他整体的相,这个“相”不仅指的是相貌,更多指的是形象、景象以及活动轨迹等,而科学家的意念致动学说也证实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受试者的心理变化总会引起一些生理变化,观察、识别和解读这些生理变化,则是催眠引导控制的依据和基础;而人的生理变化有许多,作为初学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节将先从几个重要的、较容易观察,且相对简单的信号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