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每天5分钟,轻松通读心理学:500个贴身心理学常识全文阅读 > 第37章 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学——五花八门的心理学效应(2)

第37章 好玩又有趣的心理学——五花八门的心理学效应(2)


  比如说,笔记本的第1页到第10页,作为记英语单词用,第11页到第20页则用来记数学公式,第21页到第30页,记历史的内容。也就是说,把一本笔记本多元化,会增强记忆的效果。假若翻阅笔记本,每一页都是英语单词,音标,英文,句子,看了都会使人头痛。如果硬是记忆,也会因为重叠效应而使记忆被抑制,即使花了很多时间效果依然很差,这就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一本笔记本多项内容,可以避免心里感受达到饱和的状态,可以使记忆鲜明而持久。

  为什么人们喜欢“随大流”——“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的行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这种效应有时是积极的,如别人献血你也去献;有时是消极的,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制出了一种具有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儿,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将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消极的从众效应则互相壮胆干坏事,比如看到别人乱穿马路,不少人也跟着走捷径。

  最好的钢要用最烈的火炼出来——“淬火效应”

  “淬火效应”原意指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中,经过冷却处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

  由此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衍生出的含义为,对长期受表扬头脑有些发热的学生,不妨设置一点小小的障碍,施以“挫折教育”,几经锻炼,其心理会更趋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对于麻烦事或者已经激化的矛盾,不妨采用“冷处理”,放一段时间,思考会更周全,办法会更稳妥。

  老师对学生都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学生犯了错误又拒不接受批评,老师往往火气十足,于是大动肝火,逼其“就范”。其实,效果远远不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甚至是截然相反。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娇生惯养,见老师吹胡子瞪眼,盛气凌人,岂肯马上承认错误。见得多的是,老师嗓门越大,学生也越是紧握住拳头。遇到这种“顶牛”情况,就应该采取“冷处理”。

  在演讲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在批评时,冷处理就相当于空白效应,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自省的机会,是一种民主,也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思想境界。

  越成功的人越要否定自己——“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是由曾任职于英特尔公司高级行销主管和副总裁的威廉·H.达维多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的。

  达维多认为,一家企业要在市场中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它就要永远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这一定律的基点是着眼于市场开发和利益分割的成效。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无时无刻不在抢占先机,因为只有先入市场,才能更容易获得较大的份额和高额的利润。英特尔公司在产品开发和推广上奉行达维多定律,始终是微处理器的开发者和倡导者。他们的产品不一定是性能最好的和速度最快的,但他们一定做到是最新的。为此,他们不惜淘汰自己哪怕是市场上正卖得好的产品。

  达维多定律揭示了以下取得成功的真谛:不断创造新产品,及时淘汰老产品,使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并以自己成功的产品形成新的市场和产品标准,进而形成大规模生产,取得高额利润。

  作为个人来说,只有不断地否定过去的成功,才能创造新的成功;只有认清过去的自己、不膜拜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常说“好饭不怕晚”——“等待效应”

  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称“等待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饭不怕晚”。

  在管理中,优秀管理者常常利用这种效应的作用,使员工产生一种对新任务的等待心理,以促进员工的工作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个游戏引发的血案——“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

  公元1120年(宋宣和二年),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骨牌”的游戏。这种骨牌游戏在宋高宗时传入宫中,随后迅速在全国盛行。当时的骨牌多由牙骨制成,所以骨牌又有“牙牌”之称,民间则称之为“牌九”。

  1849年8月16日,一位名叫多米诺的意大利传教士把这种骨牌带回了米兰。作为最珍贵的礼物,他把骨牌送给了小女儿。多米诺为了让更多的人玩上骨牌,制作了大量的木质骨牌,并发明了各种玩法。不久,木质骨牌就迅速地在意大利及整个欧洲传播,骨牌游戏成了欧洲人的一项高雅运动。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多米诺给他们带来这么好的一项运动,就把这种骨牌游戏命名为“多米诺”。到19世纪,多米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运动。在非奥运项目中,它是知名度最高、参加人数最多、扩展地域最广的体育运动。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同在边境上采桑叶,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姑娘的脚。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

  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了。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说:“吴国人怎么敢攻打我的城邑?”

  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

  吴王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攻占以后才离去。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吴国公子光又率领军队在鸡父和楚国人交战,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军的主帅潘子臣、小惟子以及陈国的大夫夏啮,又接着攻打郢都,俘虏了楚平王的夫人回国。

  从做游戏踩伤脚,到两国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再到吴军攻入郢都,中间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事件一步步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多米诺骨牌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是它所引发的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但是比“蝴蝶效应”更注重过程的发展与变化。

  一只蝴蝶引发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给遥远的国家造成一场飓风。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

  这句话来源于这位气象学家制作的一个电脑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他形象地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记忆也会做“选择题”吗——“范畴效应”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在对记忆信息抽取过程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选择性搜寻现象。他们发现,如果记忆字表由属于不同范畴的字词所组成,则系列搜索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仅把搜寻的范围限于与探测词有关的某一类中,这种现象称为“范畴效应”。它表明抽取过程中可能存在分组、分类等对搜寻过程有巨大影响的因素。

  路边的小石头也能卖到50万——“凡勃伦效应”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美丽。但是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

  这个人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几个硬币。那个人回来说:“它最多只能卖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光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

  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市场那儿,低于50万不要卖掉。”

  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是这个门徒说:“这个价钱我不打算卖掉它。”

  他们说:“我们出20万、30万!”

  这个门徒说:“这样的价钱我还是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

  虽然他觉得不可思议:“这些人疯了!”他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但是没有表现出来。最后,他以50万的价格把这块石头卖掉了。

  他回来,师父说:“现在你明白了吧,这个要看你自己,如果你不去要更高的价钱,你就永远不会得到更高的价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件款式、质地差不多的衣服,在尾货店卖两百元,可没有什么人买;而在大商场的柜台里却要卖到上千元,但是却有很多人光顾。

  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

  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

  从一人优秀到人人优秀——“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1+1+1”不一定等于“3”——“关系场效应”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既可能产生增力作用,也可能导致减力作用。“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种情况下“1+1+1”大于3。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为“群体的增力作用”。“三个和尚没水喝”,这种情况下的“1+1+1”却等于0了。这在群体成员活动的效率角度上,称之为“群体的减力作用”。这种由不同的角色扮演者组成的群体产生的内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上统称为“关系场效应”。

  多从内在找原因,少从外在找理由——“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作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

  有一天,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抱怨道:他家人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激凌。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激凌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动不起来。但如果买的是其他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庞帝雅克派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发现的确是这样。这位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车子对香草过敏。他经过深入了解后得出结论,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激凌所花的时间比买其他口味的要少。原来,香草冰激凌最畅销,为方便顾客选购,店家就将香草口味的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而将其他口味的冰激凌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深入查究,发现问题出在“蒸汽锁”上。当这位车主买其他口味的冰激凌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买香草冰激凌由于花的时间短,引擎还无法让“蒸汽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轻松拥有好记性——“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