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美国“巧实力”的巧取豪夺,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在中国经济与美国“巧实力”之间形成宽阔的隔离带和防火墙,不可误入海外资本及其在华代理人设计的所谓“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旗帜下的“巧实力包围圈”。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控制外资的进入和布局,同时,对国内企业创造宽松的货币金融环境。截止2013年5月份,在中国发行的25.4万亿人民币基础货币中,3.4万亿的外汇储备对应地发行的基础货币占据22万亿以上。如果以4倍的货币乘数计算,外汇占款产生的流动性在M2中的比例已经超过80%,达到88万亿人民币。如果这些资金每年在国内平均取得15%~20%的赢利,外汇占款及其动态赢利在M2中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没有哪个经济大国外汇占款达到如此高的比例,更没有哪个独立的经济体能够对此视而不见。海外资本利用国内招商引资政策和人民币升值政策大举进入中国,中国央行被动地向外汇持有者发行相应的基础货币,造成流动性过剩;同时,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向银行系统收回货币,减少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造成目前60%以上中小企业缺乏正常的生产周转资金。
如果将外资进入,央行“提准”和加息,国内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等现象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央行及其外汇管理局事实上把本该给予国内企业的正常贷款搬运给了海外资本集团。他们一方面采取“提准”和加息等手段,对内实施“金融窒息政策”,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采取汇率升值和加息等手段,对外实施“金融刺激政策”,吸引外资大举进入中国乘虚攻城略地。这一系列客观上配合美国“巧实力”巧取豪夺的货币政策都以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的名义巧妙地推行。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日益严峻的境地。摆脱这种状况的正确政策应该是:①降低外汇兑换人民币的比率,比如,每一笔外汇只能按80%的比例兑换人民币,其余20%以准备金的方式留存下来;②取消各类财政性的出口补贴刺激政策,改为货币性的人民币贬值型刺激政策,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土壤,逼走热钱;③把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降低到美国的水平,给予国内企业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增加供给来抑制通胀;④外资进入中国的规模必须纳入指标控制的范围,比如,每年外汇储备的增量对应产生的人民币发行量不得超过M2增量的10%,同时,将外汇储备占款逐步降低到M2的10%以内,等等;⑤各级政府不得以零地价、税收返还等任何制造不平等竞争环境的方式对外资进行招商引资。
(2)严格控制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同时,通过放松行政管制,鼓励高科技企业和资源性企业在国内上市。国内企业在海外上市,本质上属于出口企业股权、换取美元外汇的行为。我们出口石油、煤炭、电信、银行、保险、有色金属、互联网、生物制药、太阳能、连锁教育、商业流通、饮食服务等各类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股权,换取了美元外汇储备,然后接受美元贬值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已经演变为境内资产的美元化过程,即以美元主导的货币化和证券化代替了人民币主导的货币化和证券化。具有戏剧性的现象是,在中国境内备受美元挤压的人民币居然开始梦想人民币的国际化。不顾自身经济条件而推行大跃进式的人民币国际化,必将以闹剧开场,以悲剧落幕。
在中国境内,人民币和美元在中国资产货币化和证券化领域的竞赛仍在进行之中。中国政府的监管机构(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必须站在货币主权和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以美国资本市场的准入标准为对标,降低国内企业发行上市与重组并购的行政审批标准,减少行政管制的内容,提高人民币在中国境内参与资产证券化和资产货币化的效率。一句话,在中国资产证券化和货币化过程中,人民币的效率应该高于美元的效率。最终表现为中国企业在国内发行上市比选择到美国、香港等美元区发行上市更加容易,市盈率更高,流动性更好;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更加便利,产业整合的效率更高;大型企业、优质企业、高科技企业首先选择国内上市而不是首先选择海外上市。
(3)停止开设A股国际板,保卫人民币储蓄。国际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完成对中国财富的转移。国际资本以美元的方式进入中国,换取了中国廉价的资源、廉价的股权和廉价的商品,相应地,中国形成了储蓄和外汇储备。这是国际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国际资本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一次反向运动,才能最终达到转移中国财富的目的,也就是,国际资本集团必须设计一些“标的物”重新吸回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些“标的物”包括高盛、摩根、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中国企业推销的金融衍生产品、海外企业债券,也包括海外投资银行在华推销的企业股权。中国推出的A股国际板,使海外资本集团可以大规模地向中国境内推销海外企业的股权以“回笼美元资金”,从而快速消耗中国的外汇资源。
金融政策和金融活动的成败完全是由时机和条件所决定的。中国推出A股国际板这一重大金融行为的时机不成熟、条件不成熟。首先,人民币不是全球储备货币。境外企业在中国上市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无法在世界各地投资,因此,这部分被境外企业掌握的人民币必然要兑换走中国的美元外汇,然后再用美元去境外投资或结算。最终结果是A股国际板发行量越大,外汇流失越多。其次,中国国内的证券市场长期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导致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困难,同时,也导致股价偏高,市盈率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推出A股国际板,一方面会造成国内股市暴跌、市值缩水,加剧国内企业融资难度,增加国内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给海外上市企业带来丰厚的套利机会。
推出A股国际板的官方理由和官方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让中国百姓分享跨国公司的成长收益,给热钱准备“一个池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些理由不成立,这些目的更达不到。企图以国际板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完全是因果倒置的做法,英镑、美元、欧元的货币国际化路径是这样走的吗?显然不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按市场化的高市盈率发行股票,中国百姓怎么可以分享其成长的收益?官员们对比过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的成长性了吗?跨国公司成长性高还是中国企业的成长性高?显然,让中国股民去沾跨国公司金融高手们的光是不现实的。该理由也不成立。A股国际板作为海外热钱的“池子”一说就更加可笑了。A股国际板的交易货币是人民币,海外热钱要买国际板交易的A股必须首先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如果热钱已经兑换成了人民币,这些热钱凭什么非要进入A股国际板这个“池子”,而不是以热钱逐利的本性到处流窜?那些脱离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发展A股国际板,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行动,实属于追求个人政绩的金融冒险。我们需要警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变成“上海金融败国中心”和“上海金融卖国中心”。
A股国际板一旦推出,在中美金融战略对话的谈判桌上,中国领导人将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这是因为在人民币没有被全球企业和个人当作结算货币、支付手段的情况下,如果放开海外的跨国公司在中国A股国际板发行上市,那么后果必然是快速而合法地耗尽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反,如果中国证监会以行政手段倾向于选择国有背景的红筹股公司在国际板上市而限制美国跨国公司在国际板发行上市,那么美国企业、政府、国会必然产生一系列强硬的反应,并在中美金融战略对话上对中国领导人施压。这时中国领导人该如何选择?
全球任何面向美国资本开放的金融商品市场都是美国“巧实力”的战场,美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A股国际板的推出,本质上是让美国的“巧实力”直接进入了中国本土,把战场设在了自己家里。我们不应该由于一场虚假的胜利(如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GDP总量世界第二)而把特洛伊木马(如A股国际板)搬到国家金融的围墙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