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全文阅读 > 第8章 聊斋爱情魔力之谜(一)——姹紫嫣红的爱情百花园(1)

第8章 聊斋爱情魔力之谜(一)——姹紫嫣红的爱情百花园(1)


  1.宦娘:人鬼情未了与柏拉图式恋爱

  2.连城:舍命剜肉为佳人

  3.王桂庵:十七世纪的《魂断蓝桥》

  4.凤仙:镜中美人巧训夫

  5.江城:河东狮吼与胭脂虎的女权主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爱情是什么?爱情小说为什么有永久的魅力?

  《情爱论》作者瓦西列夫说:“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德国先哲费尔巴哈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根据古希腊神话的浪漫解释,在远古,人是一种圆球样的东西,有四只手、四条腿和四只耳朵,一颗头颅上长着可以同时观察相反方向的两张脸,力大无穷,神通广大,可以让奥林匹亚山的众神感到不安。天神宙斯最后决定,用一根头发把人像切鸡蛋那样切开。人从此变得软弱了,只能用两条腿走路。

  人被分成两半后,每一半都急切地想扑向另一半,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于是,尘世间产生了爱情。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代代作家探索爱情的秘密和爱情的魔力。爱情描写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一曲《西厢记》轰动文坛,杜丽娘还魂又几令西厢减价。蒲松龄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聊斋》千姿百态的爱情具有非凡的魔力。

  《聊斋》构建了一座姹紫嫣红的爱情百花园,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纷纷绽放自己的美丽。让我们通过具体例子看蒲松龄怎样绘声绘色地描写爱情。

  1.宦娘:人鬼情未了与柏拉图式恋爱

  《人鬼情未了》,这是部好莱坞大片,男主角森被害,他是好人,该进天国,却不肯离开人世,因为他放不下与之心心相印的恋人摩莉……生死隔不断恋人的情丝,《人鬼情未了》荡气回肠的主题曲感动了多少中国少男少女的心!

  其实,早在距美国建国近两千年以前,中国汉代就有人在写人鬼之恋了。而蒲松龄最擅长写的正是这种“人鬼情未了”式的爱情,其中《宦娘》堪称经典之作。

  温如春擅长音律,有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学得了“尘世无对”的琴艺。

  一天他回家途中天晚了,又正下雨,便匆忙跑到一户人家,遇到个天仙似的姑娘。姑娘一见他就回身走进屋子,然后出来个老太太,温如春要求借宿,老太太同意了。温如春问刚才的姑娘是谁,老太太说是她侄女儿,叫宦娘。温如春马上求婚,老太太说绝对不可能。问她什么原因,老太太说这很难说。

  由于老太太拿来的草垫子很潮湿,温如春就正襟危坐,鼓琴以消永夜。半夜时天晴了,温如春连夜回了家。

  此后,他到一个叫葛公的人家里弹琴,又和葛家喜爱弹琴的女儿良工一见钟情。他向葛家求婚,葛公嫌他穷,拒绝了。良工还惦记着他,想听他弹琴,但温如春再也不肯登门。看来,温如春梅开二度的爱情之花又要凋谢了。但就在这时,围绕没有任何越轨行为的温生和良工接连发生了三件莫名其妙的怪事,最终促成了他们的婚姻。

  第一件怪事是良工捡到一首《惜余春词》,上面有这样的话:“日日为情颠倒”、“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显然这是一个女人在抒发对心上人的刻骨思念。良工很喜欢,便抄了一遍放到案头,被父亲发现以为是她写的,葛公很恼火,为了避免闺门丑事他打算把良工赶快嫁出去。

  接着第二件怪事发生了。有钱有势、才貌出众的刘公子前来相亲,葛公很满意。但刘公子走后,葛公在他座位下边发现了女人的睡鞋。葛公很生气,便不肯把女儿嫁给他了。

  第三件怪事紧接着出现。温如春家的菊花变成了绿菊,而绿菊是葛家秘不传人的祖传品种,由良工在闺中培育。葛公怀疑良工和温如春有私情送给他绿菊,于是前去探察,偏偏又在温如春的案头发现了他认为是女儿写的淫词,还有温如春写的带“色”评语!温如春见状立即把葛公手里的词夺走,像做贼心虚一般。葛公断定女儿跟温如春私相往来,怕丑事暴露,就把女儿嫁给了温如春。温如春和葛良工一对有情人莫名其妙地终成眷属了。

  婚后,良工发现冥冥中有人在向温如春学琴,并且学得很执著,越弹越好。小两口拿着一面可以照出鬼魅的古镜到有琴声而没人影的书房一照,温如春当年钟情过的少女宦娘出现了,说明了前因后果。

  宦娘是死了一百年的女鬼,喜欢琴筝。她对温如春倾心向往,但人鬼有别,她就想方设法给温如春撮合佳偶,报答温如春对自己的感情。宦娘这是“调他人之琴瑟,代薄命之裳衣”——清代《聊斋》点评大家但明伦的评语。她对温如春说:“如果有缘,再世可相聚耳。”这是多么深沉的爱情!少女为音乐生情,帮助心上人跟他所爱的人结合,自己再跟心上人相约来世。

  在蒲松龄之前,还从没有人探讨过这样的问题:男女之情能不能在性爱之外以精神契合为终极目标?蒲松龄以《宦娘》使人鬼恋进入更高级的精神领域,像雪地上永不凋谢的花朵。

  《宦娘》写恋爱,不涉及性爱,只涉及精神上的联系,在古代小说里是少有的纯美情节,是人鬼恋,是精神恋爱,是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式的爱要求男女在纯精神享受的云中畅游,具有“天使般的纯洁”,这种爱常常只是超脱尘世的幻想。

  如前面所述,《宦娘》写的精神恋爱跟蒲松龄的经历有关。《宦娘》结尾表达的相约来生的欲望,跟《伤顾青霞》“牡丹亭下吊香魂”中表达的感情有微妙的联系。

  《宦娘》是人鬼恋,是知音之恋,是精神恋爱。这个故事是蒲松龄栽种到神州爱情百花园中的异种。

  2.连城:舍命剜肉为佳人

  连城是个美丽的才女,知书达礼,擅长刺绣,她的父亲史孝廉拿她的《倦绣图》征少年题咏,其实是想挑女婿。“倦绣”,是少女怀春的意思。贫士乔生写了两首诗,其中有两句:“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这是形容少女刺绣刺到鸳鸯时非常失落,停下了针线皱起了眉头,在想什么呢?当然是想自己年轻美貌却不能像鸳鸯那样成双成对。

  乔生读懂了连城对爱情的渴望,跟连城产生共鸣。连城看到乔生的诗,很高兴,于是对父亲极力称赞乔生。但史孝廉嫌乔生穷,原来史孝廉征诗择婿,征诗是幌子,挑有钱人做女婿才是真正的目的。连城逢人就夸乔生,还伪称父命派佣人送银子给乔生让他安心读书。乔生说“连城我知己也”,思念连城,如饥似渴。

  连城和乔生取得感情契合时还从来没见过面,这和因外貌吸引以“色”为标志的一见钟情有本质区别。

  连城想通过帮助乔生金榜题名来实现洞房花烛的梦想,但父母之命却替金钱说话,史孝廉把连城许给盐商之子王化成。连城因此病倒,奄奄一息。有个西域头陀出了个偏方,要用男子胸头肉一钱做药引子。

  这时,以父母之命选择的女婿王化成露出了自私的面目,嘲笑史孝廉“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耶”。史孝廉一气之下宣布,哪个男子肯割肉给连城治病,就把女儿嫁给他。关键时刻,知己之恋发展为向心上人献身。乔生登门,亲手割下胸前肉交给头陀。史孝廉被感动了,想实现诺言。

  这时,在生死考验面前畏缩的盐商儿子又跳出来坚持对连城的占有,声称要告官。史孝廉只好把乔生请来,准备用一千两银子致谢,乔生拂袖而去,说,我不爱惜心头肉是为报答知己,我不是卖肉的!

  连城派仆妇劝乔生说,我梦到三年必死,你何必跟人争“泉下物”?乔生明确表示,他对连城的爱是知己之爱,“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只要连城和他同心,婚姻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形式。

  连城信守忠诚,在盐商逼婚时忧愤而死。乔生前往吊唁,一痛而绝,相从地下。乔生对连城说,你死了,我怎么能自己独活?他追索连城的托生地,想继续追随,结再生缘。他们的痴情感动了一位在阴司掌权的好朋友,给他们争得复活的机会。

  经过生死相从,连城和乔生在阴司完成了自主婚姻。连城和乔生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生死死不变。这是生死恋,是知己之恋,是超越贫富之别的知己。

  在这个爱情故事里,以封建家长、官府为一边,以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为另一边,双方白热化相拼,在金钱不能诱、威武不能屈、生死不能隔的恋人面前,父母之命、金钱官府被打得落花流水。《连城》是一曲顽石亦为之点头的知己之恋颂歌。

  《聊斋》中还有个描写知己之恋的小故事《瑞云》。瑞云是杭州名妓,身价很高,清贫的贺生喜欢她,却没能力跟她相聚、给她赎身。不久,有位异人在瑞云额头上按了一指头,结果在瑞云脸上留下一块墨痕,一天天变大,美女瑞云变得丑状类鬼。

  这个时候,贺生毅然将她赎回家。瑞云不肯以正妻自居,贺生大义凛然地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卿衰故忘卿哉!”

  故事结局是喜剧性的,异人帮瑞云恢复了如花的容颜,而且感叹:“天下惟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古代小说中的妓女形象个个美丽,蒲松龄却写个丑状类鬼的人,而且让她的情人经受了考验,唱了出知己之恋的轻喜剧。

  像《连城》这样男女主角已经共历生死但还没见过面,当然不会是见色起意。而《瑞云》把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惊艳、猎艳发展到不以妍媸为念的境界,这是很大的进步。

  《聊斋》爱情在人鬼恋上出彩,在知己恋上出众,那么在前辈作家最常写的题材上能不能出新呢?比如,古代作家最喜欢写凡间男女一见钟情,那么,蒲松龄又是怎么写的呢?

  3.王桂庵:十七世纪的《魂断蓝桥》

  中国古代因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要有意外际遇才能见面,往往一见钟情,产生以外貌吸引为主的爱情。《西厢记》张生在佛殿看到崔莺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上半天”。蒲松龄对这种佛殿相逢的爱情模式驾轻就熟,“色”和“性”在《聊斋》的爱情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可贵的是蒲松龄给一见钟情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我们以《王桂庵》为例看一下。王桂庵,大名府世家公子,刚死了妻子,南游泊舟江边,看到邻船有个绣花女很美,“风姿韵绝”。他高声吟诵“洛阳女儿对门居”,绣花女看看他,低下头绣花;王桂庵丢了锭金子过去,绣花女捡起来,不屑一顾,便又丢回;王桂庵又把一股金钏丢到她脚下,绣花女还是低头绣花,好像没看到。这时女子的父亲回来了,王桂庵害怕他发现,正焦急万分,绣花女却不动声色地把金钏藏了起来。等到绣花女的父亲解开缆绳把船撑走,王桂庵又后悔没及时把婚事定下来,立即追赶,赶不上,就沿江寻访,还是找不到,便害起相思病来。

  这是典型的一见钟情,还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爱情已油然而生。

  王桂庵对绣花少女,从对其美色的迷恋开始到下决心求婚,已经有了人格因素。少女美丽自重,蒲松龄写她,不侧重“美”而着眼于“韵”,“风姿韵绝”是说少女不仅漂亮,还特别有韵味。她对偶然相逢的贵公子谨慎观察,一开始她抬头看了王桂庵一眼,是因为王桂庵吟诗,说明这个人是个风雅之士,她有好感;王桂庵丢金子给她是以金钱为诱饵的举动,她立即“拾弃之”,有骨气;王桂庵再丢金钏,她心领神会这是爱情信物,就机警地藏了起来。

  王桂庵对他认为的“榜人女”——船夫的女儿——一见钟情后,痴迷地寻找,后来干脆买条船住在江边,天天盯着来来往往的船仔细寻找,找了半年也没有音信。他坐卧不宁,废寝忘食,还拒绝向名门大户求亲。有一天,他做梦梦到了个美丽的江村,在一所门前有一树马缨花的农舍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少女。还没来得及说话,少女的父亲回来,他的梦也醒了。

  再过了一年,他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到镇江,居然在跟梦境完全一样的地方与梦中情人相遇。他急切地述说起相思之苦和艰难寻找的经历,描述自己做过的梦。

  少女隔着窗子认真询问王桂庵的家世,同时问他,既然你是官宦人家,哪儿找不到好媳妇,怎么只想着我?王桂庵表白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娶了。这时,少女才告诉王桂庵,她也一直保存着金钏,等待投金钏的人来找,她也为他拒绝了好几家求婚。她让王桂庵赶快派媒人来,至于想非礼成耦,就是不经明媒正娶而私通,则绝对不成。王桂庵喜出望外,扭头就跑,少女叫住他说,我叫芸娘,父亲叫孟江篱。

  这是多么有趣的细节!两年寻寻觅觅,再度偶然相逢,感情尘埃落定,女主人公的名字才浮出水面。好莱坞名片《魂断蓝桥》有个很有名的片段,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直到申请结婚登记,男主角柯洛宁才想起来问女主角玛拉:你姓什么?这被看成是好莱坞经典影片的趣笔典范。其实,在近三百年前一位中国的穷秀才蒲松龄,早就写过这样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