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全文阅读 > 第100章 一国三公

第100章 一国三公


  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

  《切实执行十大政策》(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69页。

  《左传·僖公五年》载:“[士蒍(wei)]退而赋曰:‘狐裘龙(wa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三公,指春秋时晋献公和公子重耳、夷吾。狐裘:用狐皮做的大衣,这里指代穿狐裘的人,即三公。龙茸:杂乱的样子。意谓政令出于多头,事权不一,令人无所适从。

  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减租、生产、拥政爱民及宣传十大政策的指示》中提出,我党在根据地所实行的各项政策中,目前最重要的共有十项。这十项政策就是:第一,对敌斗争;第二,精兵简政;第三,统一领导;第四,拥政爱民;第五,发展生产;第六,整顿三风;第七,审查干部;第八,时事教育;第九,“三三制”;第十,减租减息。10月14日,在中共中央曲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对这十大政策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在谈到“统一领导”的政策时,毛泽东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如果有的领导同志心里有气,就应向大家谈出来,加以分析,实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达到团结和统一。”这里,毛泽东强调当时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三方面应当有统一的领导,不要政出多门,工作上应当互相协调、配合。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为迎接新的大发展局面的到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和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在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下面,团结起来,成为有组织的整体。决定指出党内存在的各种违反党性的错误倾向,如个人主义、无组织状态、分散主义等,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错误倾向的办法。此后,增强党性锻炼成为当时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针对在某些地区党政军民关系中还存在着统一精神不足、各自为政等不协调的现象,强调党的领导的一元化。《决定》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决定》规定: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对各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中央代表机关及区党委、地委的决议、决定和指示,同级政府的党团,军队的军政委员会、政治部和民众团体的党团及党员,均须无条件执行;各级党委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先后建立和健全了在各地区的中央代表机构,并对中央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减的决定》。决定规定:在两次中央全会之间,中央政治局担负领导整个党的工作的责任,有权决定一切重大问题。政治局推定毛泽东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军事、政策和组织问题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书记处是根据政治局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针下有权处理和决定一切日常性质的问题。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及书记处之下,设立宣传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毛泽东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任组织委员会书记。为了统一各地区的领导工作,还对在延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进行了分工。经过一年多的整风学习和这次人事调整,党的一元化领导得到了加强,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组织上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实行,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了抗日根据地各部门的工作步调,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尤其是党中央的一元化领导问题得到加强后,为各根据地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提供了政策和组织上的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对敌斗争的发展及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因此,建立领导核心,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反对“一国三公”,就成为党在根据地所实行的各项政策中的重要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