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质问国民党》(1943年7月12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05页。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一典,出自《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意思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就用嘴去吃它的肉,蚌用壳夹住它的嘴不放,双方争执不舍,渔人把它们一齐捉去了。后来人们根据这个典故,概括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这一成语,比喻两者相争,第三者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典,见于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傍也。”大意是:树上的蝉只顾高歌饮露,不知螳螂在后面准备捕吃它;螳螂只顾紧贴树干曲身捕蝉,却不知后面的黄雀正想吃它。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常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那些做事只顾眼前利益,不知身后还有更大祸患的目光短浅的人。
1943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大转变的前夜。这年2月,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中国的抗日战场也不断传来解放区军民反“扫荡”的捷报。英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幻想利用中国拖住日本。1943年1月,美国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一个《平等新约》,宣布废除在中国的某些特权。本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应加强全民族的团结,准备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统治集团为了战后继续独裁统治,又加紧了企图消灭人民力量的反共活动。
1943年5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国民党顽固派以此为借口,制造舆论,要求解散中国共产党,取消边区。6月12日,西安劳动营训导处处长、复兴社特务头子张涤非假冒“民众团体”名义,打电报要求“解散共党组织,放弃边区割据”。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对边区进行军事进攻。6月18日,蒋介石下令调动胡宗南河防大军6个师,加上原有封锁边区的几十万大军,准备“闪击延安”,“消灭边区,打倒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逆流一方面尽力以磋商解决争端,一方面发动了强大的宣传反击,并准备军事力量粉碎国民党可能的武装进攻。7月7日,毛泽东致电周子健转即将到达西安的周恩来、林彪,请他们在西安设法转圜,力求避免战事。同口,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此次蒋介石、胡宗南调集河防兵力积极准备进攻边区,国民党公开宣传“取消中共”、“取消边区”,制造反共舆论的举动,是他们企图利用德苏及日苏的紧张关系,估计日本会进攻苏联,利用共产国际解散机会,实行军事压迫、政治阴谋,企图解散中共、取消边区、取消八路军的反动行为。我们过去两年采用不刺激国民党的“和国”政策,保持了两年多的比较平静,是正确的。现在情况变化,就不适用了,而要采用以宣传对付他们的反共宣传,以军事对付他们的军事进攻。次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致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电,指出:“中央决定发动宣传反击,同时准备军事力量粉碎其可能的进攻。”“各地应响应延安的宣传,在7月内先后动员当地舆论,并召集民众会议,通过要求国民党政府制止内战、惩办挑拨内战分子之通电,发来新华总社,以便广播,造成压倒反动气焰之热潮,并援助陕甘宁边区之自卫战争。”
7月12日,毛泽东撰写的社论《质问国民党》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对蒋介石和国民党不用力抵抗日本的侵略和惩办汉奸卖国贼,而极力反共、破坏团结抗战和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这种亲痛仇快的行径,提出严厉的质问和抗议。毛泽东指出:面对抗日根据地,放弃河防,背对日本人,到底是什么缘故?尽撤河防主力,何言“增强抗战”?炮击解放区怎能叫“增强团结”?这些只能叫人明白一个事实,即国民党蒋介石与日本法西斯汉奸投降派在政策上、组织上都是反共反人民的,是相互勾结的。无论是军事行动也好,还是宣传舆论也好,都是一模一样的。毛泽东的质问,使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大白于天下。在社论中,毛泽东用“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典故来警告蒋介石国民党,如果国民党“要荡平边区,消灭你们所说的‘封建割据’,杀尽共产党”,那么,其后果就必然是“日本人把中华民族‘统一’了去,并且也把你们混在一起‘统一’了去”。严正要求他们停止进攻解放区,停止其危害民族利益、使日寇从中渔利的祸国殃民的反动行径。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采取的正确的斗争方式揭穿了国民党的密谋,取得国内国际各方面广泛的同情,使蒋介石不得不改变计划。到1943年秋,国民党的这次反共高潮,在没有来得及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武装进攻的情况下,就被制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继续坚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