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全文阅读 > 第131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巫山云雨

第131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巫山云雨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毛泽东诗词集》,第95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语,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消逝的时光,如同这一去不复返的流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巫山云雨”一典,出自战国楚国人宋玉《高唐赋》:“昔日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堂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意思是说:早先楚怀王游高台馆,疲困白天睡觉,梦见一美女来到,对他说:“我是巫山的女子,高唐台的客人。闻听君王游经这里,愿给大王做妾,铺席放枕。”怀王就乘机交欢。女子临去时辞别道:“我居住在巫山的南坡,高丘险峻的地方,早晨我化成绚丽缤纷的彩云,傍晚我变为透明可爱的雨珠;常年早早晚晚,飘游高唐台下。”毛泽东则活用以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盖洪水多由山雨所致。

  1956年5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视察。6月初,喜爱游泳的毛泽东三度畅游长江。6月1日从武昌游到汉口。3日又从汉阳开始,穿过长江大桥桥洞,游到武昌。4日,再从汉阳游到武昌。这首词写成于毛泽东第二次横渡长江之后。

  1956年,在毛泽东的领导和推动下,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掀起了一个高潮。在农业方面,以办高级社为主,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合作化就骤然完成。到1956年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在手工业方面,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手工业人员占手工业做从业人员总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工商业方面,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实行定息制度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公私合营企业都成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至年底,原来的私营工业户数99%,总产值的99.6%,私营商业户数的82.2%,资金的93.3%,都分别纳入了公私合营或合作化的轨道。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问题,消灭了剥削阶级(富农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剥削制度,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计,便十分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了。此时的毛泽东,面对着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内心充满了喜悦,而回想往昔的峥嵘岁月,又令他感慨万千。面对滔滔江水,他不禁想起两千年前圣人孔子的话:“逝者如斯夫”,这是人类对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矛盾所发出的感慨。即使是伟人毛泽东,在这样的思绪中也只感到生命的短暂。对于在中国大地上建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又使他更有了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此时,规模宏伟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全面施工,根治黄河和征服长江的大型规划,也在酝酿之中。“截断巫山云雨”是指要在长江上游建筑拦水坝,截断水流,拦蓄巫山一带流水,创建人工“平湖”,以蓄水、通航、发电、灌溉,使长江水为民造福。在这种历史的紧迫感与对美好前景的憧憬相交织的心境当中,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既包含着对已取得的成就的热烈歌颂,又包含着对远景规划充满信心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