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并严惩那些坚决反对和平、积极破坏和谈、积极准备抵抗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推进的反革命首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真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吗?
《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949年4月4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6页。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语,出自《左传·闵公元年》:“齐仲孙湫来省难。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是:齐国大夫孙湫,去探视鲁国内乱的情况,回国后给齐桓公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内乱就不能平息。这里说的庆父是鲁国公子,曾连杀两个国君,后人把它用作制造内乱者的代名词。
1949年2月,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声称愿同我党进行谈判。而蒋介石却指挥他在江南的部队,继续经营长江防线,企图以和平谈判作掩护,争取时间,伺机进行反扑,或者达到其“划江而治”的目的。对于国民党的“和谈”阴谋,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表示愿意在八项和平条件的基础上同国民党进行谈判。3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南京政府:和平谈判于4月1日在北平举行,中共方面的谈判首席代表是周恩来,代表团成员为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后又加派聂荣臻),以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对时局的声明及其所提八项条件为双方和谈的基础。4月1日,由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后又加派刘裴)组成的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到达北平。从次日起,由双方代表个别交换意见,磋商、酝酿协定的方案。
惩办战犯问题是中共八项和平条件中的第一条,也是谈判双方在交换意见阶段分歧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在南京政府代表团方面,除邵力子外,其他几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惩治战犯”这一条不能接受。另外,张治中在来北平之前曾到奉化溪口去见蒋介石。并且就在南京代表团到达北平的4月1日,南京6000余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和平谈判条件。国民党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在蒋介石授意下,指使军警特务对示威学生大打出手,致使学生死2人,伤100余人,制造了南京惨案。这些不能不使中共方面对南京政府的和谈诚意产生怀疑。
因此,新华社于4月4日发表了由毛泽东写的题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的社论。社论指出:“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的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国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蒋介石战犯集团同归于尽;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国帝国主义决裂,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第三条路是没有的。”为了达到分化敌人的目的,社论还指出:在南京的李宗仁何应钦政府中,存在着三部分人。一部分人坚持走第一条路,他们继续备战,继续卖国,继续压迫和屠杀要求真和平的人民;一部分人愿意走第二条路,但是他们还不能作出有决定性的行动;第三部分是一些徘徊歧路,动向不明的人,他们既不想得罪蒋介石和美国政府,又想得到人民民主阵营的谅解和容纳,但这是幻想,足不可能的。社论还指出,4月1日发生的南京惨案,是南京政府保护蒋介石及其死党、保护美国政府侵略势力的必然结果。南京政府既然派出和谈代表团前来北平同中共谈判,并表示愿意接受中共的八项和平条件以为谈判的基础,那么,就应该拿出诚意,以处理南京惨案为起点,逮捕并严惩主凶蒋介石、汤恩伯、张耀明,逮捕并严惩在南京上海市特务暴徒,逮捕并严惩那些坚决反对和平、积极破坏和谈、积极准备抵抗人民解放军向长江以南推进的反革命首要。社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真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吗?”
社论的这段内容,切中了南京政府的要害,给予企图以和谈拖延时日的南京政府以醍醐灌顶般的警告。同时也向国人指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严惩战争罪犯是实现和平的先决条件,也是考验南京政府代表团和谈诚意的试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