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41页。
“不耻下问”一典,出自《论语·公冶长篇》。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卫国的大夫孔圉死了,为什么给他追加“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向学问和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也不以为耻辱,所以给他追加“文”的谥号。现在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虚心学习、勤学好问的精神。
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以“不耻下问”一语要求党的干部,对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这使原本在传统经典中表达求学问道精神的一句名言,成为了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一个原则。
对“不耻下问”这一工作方法原则的提倡,应该说是与毛泽东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主张相一致的。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他认为,要对革命实践做出正确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对革命的具体实际经过充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要搞好社会调查,就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毛泽东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他还曾用“态度——不要摆架子”七个字来言简意赅地概括社会调查的经验。也就是说,调查者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且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以年龄论,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不但懂得现状,而且明白因果。有斗争经验的青年人也要,因为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士兵也要,流氓也要。”从毛泽东所进行过的调查研究实践来看,他自己就是贯彻了这样一种态度。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五县调查时,他不仅找农会、工会、妇女委员会等组织的干部,而且找一部分下级干部以及穷秀才、商会会长、县里管钱粮的小官吏等。1933年他在长冈乡、才溪乡做调查时,找的也是乡级干部和普通农民。正是以这样“不耻下问”的态度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毛泽东获得了关于中国社会的第一手鲜活资料,为他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指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也就是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他还强调:“这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而只会增加自己的威信。我们做出的决定包括了下面干部提出的正确意见,他们当然拥护。”这就意味着,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听取下面干部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决策的过程,同时也体现着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作风,是保证党的政策得以顺利执行,并为群众所理解和拥护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