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全文阅读 > 第83章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怙恶不悛

第83章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怙恶不悛


  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我们让步的阶段已经完结了。他们已经杀了第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他们如果还为前途着想,他们就应该自己出来医治这个伤痕。“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的忠告。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941年1月20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76页。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一语,见于《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我听老百姓说,看见兔子才想到放猎犬,这还不晚。羊跑了,才修羊圈,也还不迟。后人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比喻事情发生错误或失败后,如果及时进行补救,还不算迟。

  “怙(hu)恶不悛(quan)”一语,出自《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意思是:君子说,善良的事不可失掉不做,坏事不要助长,这不正是对陈桓公说的吗?长久作恶而不改正,必将祸及自身,到那时,想挽救也不行了。“怙”,坚持。“悛”,悔改。“怙恶不悛”从“长恶不悛”转换而来,意即坚持作恶而不思悔改。

  在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开始阶段,中国共产党为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的,采取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1939年11月9日,针对国民党发出的《皓电》,中共中央决定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发出《佳电》,对于《皓电》中提出的对我军的种种污蔑,据理进行了有力驳斥。同时对于新四军的防地,在一定程度上作出了让步:明确区分江南、江北部队;江南确定主力北移,以示让步;江北确定暂时请免调。但中国共产党的让步并没有阻止蒋介石反共高潮的步伐,相反,他视新四军的让步为软弱可欺,竟悍然发动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并发表“一·一七”反动命令,将这次反共浪潮推向顶点。

  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起草的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严厉斥责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的污蔑及反动命令,提出惩办皖南事变罪魁祸首等十二条善后解决办法。并且指出:“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但他们也必须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我们让步的阶段已经完结了。”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已由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转入猛烈的反攻阶段。当然,在统一战线还没有最后破裂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是以最大的克制来争取事态的妥善解决。在提出12条善后处理办法之后,皖南事变能否妥善解决,团结抗战的局面能否坚持下去,关键就看蒋介石国民党能否拿出相当的诚意来。因此毛泽东又指出“他们已经杀了第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他们如果还为前途着想,他们就应该自己出来医治这个伤痕。‘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的忠告。如若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这里,毛泽东对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后果提出严正警告,他用“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和“怙恶不悛”两条成语来形容国民党可能采取的两种态度。并且指出,只有采取“亡羊补牢”的态度,接受我方提出的12条办法,才能妥善解决事变的善后问题,平息两党的军事冲突;如果不听劝告,“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么就会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走到自绝于人民的道路上去。

  中共提出的十二条善后办法,得到全国各界特别是中间派人士以及国际舆论的理解与同情。但蒋介石并不打算作出“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仍然对武力解决新四军问题抱有幻想。可是,令蒋介石始料未及的是,在皖南事变后,日寇并没有停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蒋介石突然发现自己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他被迫放弃进攻,转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的防御阶段。在1941年3月召开的第二届第一次国民参政会上,中共代表在蒋介石拒不接受“12条”及中共已作出让步的“新12条”的情况下,坚决抵制参加会议。在参政会上,蒋介石重弹反共老调,但也不得不宣称:“以后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毛泽东评论蒋介石的这个讲话是“一种阿Q主义,骂我一顿,他有面子,却借此收兵。”这实际上标志着蒋介石已经不再敢做“怙恶不悛”的事情,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了。

  “怙恶不悛”一语,又见于毛泽东《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1949年1月14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1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1949年4月25日)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