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全文阅读 > 第44章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第44章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11页。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一语出自《老子·三十六章》。原文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意思是:要想缩得拢,且先伸张开;要想削弱他,暂让他强些;要想废除他,先让他兴旺;要想夺到手,先去给与他。这种道理很微妙,所以柔可以克刚,弱可以胜强。老子以十分朴素的形式,表达了收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的辩证关系。

  毛泽东为了总结红军15年来战斗的经历,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而且还经历了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个特点基本上规定了我们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以及军事战略和战术。

  第二,已经夺取政权并相对稳固的国民党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得到世界上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它有在数量、武器装备等方面十分雄厚的力量,所以说,我们的敌人是强大的。

  第三,红军是弱小的。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能够坚持并逐步发展的政治条件。

  以上四个条件并不是孤立的,有着本质的联系。第一和第四个特点,表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是发生在历史进步时代的正义战争,有党的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援助,有胜利的基础。而第二、第三两个特点则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严重性,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目前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是敌人的“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敌人以进攻反对红军的防御,红军以防御反对敌人的进攻,是第一个阶段;敌人以防御反对红军的进攻,红军以进攻反对敌人的防御,是第二个阶段。任何的“围剿”,都是包括这两个阶段的,而且是长期地反复的。因此应当承认,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

  在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毛泽东用了一多半的篇幅来说明战略防御的问题,其中又重点对战略退却作了分析说明,批驳了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的言论。针对那些将战略退却看作是“丧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谓“打烂坛坛罐罐”),对外也产生不良影响”的所谓“理由”,毛泽东雄辩地指出: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他说:“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些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这种看起来好像革命的“左”倾意见,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时也来源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部保守性。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问的东西死也不放。他指出,克服这种急躁病和保守性,不能依靠小生产者的近视,应该学习布尔什维克的聪明。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毛泽东这番精辟而深入的分析,有力地批驳了“左”倾机会主义者对战略退却的攻击和歪曲,并且赋予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一充满辩证法色彩的古老格言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不仅构成了毛泽东博大精深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毛泽东身上有机而完美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