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全文阅读 > 第35章 图诸凌烟

第35章 图诸凌烟


  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

  《给蒋介石的信》(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464页。

  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宏神道碑》载:“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旧臣;出平乐之宫,实思贤传”。凌烟阁,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高阁,阁内绘有功臣图像,供后人瞻仰纪念。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急剧激化。为了推进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积极主张,以促进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发展。1935年12月,党的瓦窑堡会议不失时机地确定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特别是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地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过渡,对蒋介石的称呼也由“蒋贼”改为“蒋氏”,这一字之改更是在全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然而,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并没有表示出足够的诚意,他仍然幻想用武力来解决中共的问题。他一面邀请周恩来在广州或香港会谈,一面调集军队“围剿”红军,想给红军以大的打击后再在谈判桌上讲条件。1936年下半年,蒋介石调集胡宗南等部共260个团进攻红军和苏区。11月21日,会师后的红军三大主力相互配合,在甘肃环县山城堡击败国民党的进攻,全歼胡宗南部一个多旅,使国民党军从此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在此形势下,毛泽东认识到,目前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心关键乃是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12月1日,他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18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批评他调集胡宗南等部进攻红军和苏区,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信中说:“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奉劝蒋介石应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做中华民族的有功之臣,就像古代那些被供奉在凌烟阁里的功臣一样,受人敬仰,流芳百世。但即便这样,蒋介石仍一意孤行,视毛泽东等人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又变本加厉地调集30万军队准备“围剿”红军。只是这一次,他的一意孤行最终迫使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发动了“西安事变”,对其实行“兵谏”。最终,蒋介石还是被“逼迫”作出了抗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