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冒牌小乡长全文阅读 > 第67章 沈园

第67章 沈园


进入江城市区时,已是下午4时许。

之前,李浩天也不是什么准备都不做,他花了两个晚上看完那几本日记,还看了一遍那一叠与妻子夏茜两年来的书信,对这个家的情况大致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但都是些零碎的东西。

李浩天的母亲沈凤霞更是江城大户沈家的大小姐,当年不知因为什么,一气之下离开了京城李家,带着儿子回到了江城娘家——“沈园”,从此再也没回过李家。李浩天是自小就在“沈园”长大的。

妻子夏茜是江南省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讲师,还是一位兼职翻译,出身书香门第,父母均是省大教授。他是在京华大学读研究生时认识妻子夏茜的,当时妻子是京华大学大二学生。

妻子工作后,恰好遇到省大建设教职工福利房,她买了一套三房两厅,除了周末、节假日回“沈园”陪伴家婆和女儿,其它时间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住在省大,一日三餐在她父母家吃。

李浩天和母亲一直寄居舅舅家,沈家数代单传,人丁不旺,“沈园”的房子多,倒也不曾考虑过买房搬出去另立门户。

“沈园”到底坐落在哪个路段?李浩天这个冒牌货哪里知道,又不可能打电话问妻子或母亲说自己不认识回家的路,他苦笑不已,觉得自己对这个城市充满陌生感。他把车停在路边,彷徨了好一会儿,最后抱着侥幸的心理向一个在路边等客的“的哥”打听,还好“沈园”在江城还有些名气,恰好这位“的哥”知道,并热心地给他指点了大概的方向和路线。李浩天开着车一路问了过去,好不容易才在江城市的一片老城区中找到了“沈园”。

顺着一条约有5米宽的古石板路开去,一座既具有江南建筑的典型风格,又凸显江城文化神韵的大宅院跃入视野。这是一座典型的大户私宅。

大宅门前,是一个约有一个篮球场大的地坪,大宅共有三进七院,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私家花园,占地应有十余公顷,房间达数百间之多,全是青砖砌筑而成,结实稳重,典雅古朴,而周边也没什么高大建筑。

这就是“沈园”,姥姥家,也是李浩天自小长大的地方。

大门贴上春联,地坪是一层烧炮竹留下的碎红。

虽然没按喇叭,但老普桑的响声还是有点大,跑了这么一趟长途,上千公里的路程,人累车也累。

听到车响,一位5、6岁的小女孩从大门内率先跑了出来,紧接着,跟出的是一位风姿婉约、面容清丽、穿着得体的少妇。小女孩一脸期待,先是远远地打量一下刚刚下车的李浩天。

“爸爸……爸爸回来啦。”凭着少得可怜的印象,小女孩依稀在李浩天身上找到了爸爸的影子,小女孩怯怯地站在门口处,但似乎不太敢确定,于是又回头朝身后的妈妈对望了一眼,看到妈妈含笑地点了点头,这才高兴地迎了出来,边跑边叫着。

女儿三岁时,李浩天就到了浪竹,两年多的时间没回家了,女儿还能依稀认出他,算是不错了。不知为何,思思带着哭腔的叫唤,让李浩天的心一颤,眼前这个小女孩明明不是自己的女儿,可是为什么自己的内心能感应到这个小女孩的情绪变化呢?

“思思,思思长高了……”

李浩天动了真情,虎目艰涩,疼惜地抱着思思,粗大的手掌疼爱地摩挲思思的头,然后蹲了下来,给女儿抹去眼泪,随后,又将女儿一把抱了起来。

“想不想爸爸?”李浩天问。

“好想爸爸。”思思应着。

“爸爸不在家这段日子,思思在幼儿园有没有淘气,在家里听不听奶奶和妈妈的话?”李浩天板着脸,问。

“思思不淘气,在幼儿园每天得表扬,回家后还帮奶奶和妈妈做家务呢。”小思思说。

“哦,是吗,爸爸也表扬一下思思,再接再厉喔。”李浩天露出慈爱的笑容,满意地颔首,说。

“嗯……”思思应着。

“这孩子一听到车响,就跑出大门看看,今天没有10趟也有7、8趟了,咱们回去吃饭吧,外公外婆、舅父舅母还有妈都在等你呢。”这时,妻子夏茜也走了过来,一边帮着卸行李和年货,一边轻柔地说。

“好的。”李浩天转过头朝妻子夏茜愧疚地看了一眼,说。

于是两人提着行李和年货,牵着女儿的手,走向“沈园”大门。

门额上格木牌匾刻着“沈园”二字,不知道是哪个名家题写的,显得苍劲有力。大门两侧有两个石鼓门枕,还保留着一个古朴的推笼门,跨过一块门槛,迎面是一座雕花屏风,要从屏风两侧进屋。

妻子夏茜提着行李领先走,李浩天手提着年货,牵着女儿跟在后面,东张西望,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好奇地打量着“沈园”的一切,切身感受到了一个高门大户的沧桑和底蕴,暗暗惊叹沈家当年的荣光与富足。

江南沈家和历史上的沈万三搭不上什么瓜葛,但历史上也是江南省一等一的富豪之家,祖祖辈辈办实业置良田,购房置铺,富甲一方。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才渐渐败落,万亩良田没有了,实业这一块也缩小了规模,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目前沈家的产业主要涉足房地产、药材、物流、城市出租车等行业。

到了舅舅这一代,沈家已经是三代单传了,人丁寥落,特别是舅母连生了三个女儿后,外公外婆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后来,经过一番求医问神,舅母终于怀上了一个男胎,全家人才松了一口气,外公大喜之下在“沈园”大摆流水宴,只要是前来祝贺的客人都能领到一个大红包,撒钱如流水,皆大欢喜,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生下来后却发现是一个傻子。这时,与京城李家联婚的女儿沈凤霞又恰逢婚变,带着幼子回到娘家定居。大喜大悲之下,外公深受打击,大病了一场后,人也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家里的产业全部扔给了舅舅一个人去打理,而他整天呆在私家花园种草浇花,四门不出。好在有一个乖巧的外孙在身边,虽然比不上亲孙子,但等于半个孙子了,外孙自小乖巧、聪明,老人这才稍稍找到一些寄托和安慰,从小就手把手教导,将这个外孙当做亲孙子来养,外孙与他的感情深厚,两人更像一对忘年交,这个外孙也很争气,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京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并获得了经济管理硕士学位。这个外孙就是李浩天。

本来,外公打算等李浩天拿到硕士学位后,让他回江城市协助舅舅管理沈家的产业,根本没打算让他从政,直到有一天“沈园”来一位不速之客,外公与不速之客仿佛是为了什么而意见相左,外公据理力争,不速之客却相当霸道,两人争辩了大半天后,不欢而散,外公也由此变得脾气暴躁。到底两人谈了些什么,不得而知。特别是获悉外孙李浩天被安排到千里之外的岭西一个偏僻小乡镇工作,外公更是动不动就骂人,像一头暴怒的雄狮一样,见到谁都是怒目以待,骂了一通之后,常常一个人呆在私家花园仰天长叹,再也没见过他笑过。

大年初二,沈凤霞来到花园找到正在浇花的外公说:“爸,浩天今天由岭西赶回,估计下午才到家,要不要让他过来陪你老人家说说话?”

老人闻之,顿了一下,接着浇花,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难得回来一趟,又是新年,大家聚一聚,吃个团圆饭吧。”

当天下午,老人特地换了一身色彩欢快些的衣服,在大厅喝斥着家人准备这准备那的,不过老人的脸色少了黑沉沉的阴云,多了一些红润,虽然依然是怒喝,但明显少了些暴戾之气,多了一些欢悦,这无形中让一家子少了些压力,也渐渐说说笑笑了起来,毕竟好些年没有这样的过年气氛了。老人的脸整天黑沉沉的,大家都感到很有压力,这般长此压抑下去,一家子都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