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慢下来的幸福:别让聪明阻挡了快乐全文阅读 > 第14章 舍得让自己不聪明(5)

第14章 舍得让自己不聪明(5)


  22岁的马修这样向我坦白他的恐惧。每一个人都有恐惧感,这是人类正常的情绪之一。当你面对无法预料、无法确知的因素时,就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恐惧可以帮助你应对某些特殊环境。在合理应用下,它甚至可以激发你的潜质和力量。但遇到极其严重的状况,过度的恐惧只会使人感到焦虑甚至出现休克。还有很多情况,你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恐惧的源头并且做好直面危险的准备。

  而有的时候,你的恐惧感会有些不同,因为引起恐慌的原因正是你自己。你害怕自己的思维,因为它过于深邃复杂;你害怕自己的情感,因为它过于丰富充溢;你害怕面对他人,因为他们和自己既相似又不同;你害怕生活,因为自己无法掌控;你还特别害怕面对自我,尤其是真实的自我,因为真实的自我可能会和臆想中的自我完全不同,让人失望,并为此而怀疑自己的选择。

  对聪明的你来说,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恐惧,这些恐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于是,恐惧的情绪成了你幸福路上的绊脚石。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从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生活圈乃至整个社会对自己生活方式的认可。因为这是你获得幸福的基础。这一点对聪明人来说,尤为重要。你把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作整个世界的全部,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与普世的观念相悖,因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

  聪明而深邃敏锐的思想让你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不只是青年时期,不少人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中独自感受痛苦。因而聪明人的恐惧感比常人来得更多也更迅猛。你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然而,不管是疲劳、还是对探求新思想感到胆怯,都是对于幸福的极大妨碍。

  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都力求尽善尽美,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你是不是在追求完美这一点上近乎苛责呢?需要注意的是,你对完美的诉求和传统意义上的强迫倾向或强迫症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你通常会先审视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和判断。然而由于对完美和绝对的过分追求,却会令你对自己得出一些负面结论。虽然追求完美原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是负面结论会让人感到自己无能。因此,聪明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能力和表现力不足。无论在何种环境下,你都难以建立自信,并且极度害怕失败,心中的自我形象十分脆弱。你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心境无法放松,总是希望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价值能够有所体现。

  一旦你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完美根本无法实现时,就会感到茫然失措,不断探寻自己无法发挥的原因。这种不能实现自我追求的境遇会让你焦躁不安,甚至会怀疑自己究竟是否聪慧过人、潜力无限。失落之余,你很容易半途而废,严重时甚至一蹶不振。如果别人安慰你,你就对自己的无能形象更加深信不疑。或许停滞不前可以避免你的失败,而且可以保留“如果我去做,就必定能完美成功”的幻想。这种态度和想法是极为危险的。

  对聪明人来说,追求完美就意味着不停思考。高度发达的感官使你无法停止大脑的运转,总是不断地在统计、分析,遇事后总是不断地联想、预测,从未有过半刻停歇。因此,你的思维机制不停运作,思考内容包罗万象;同时又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获取新的信息。你无法对事情进行简单地概况,只能无限地细化和分析。

  每当你捕捉到信息,就会在思维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而一味地刨根问底只能令生活索然无味。深入剖析和探讨是你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过于细致的分析却会破坏生活的乐趣和美感。

  这通常就是危险所在--对任何事情,如果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不够完美。过度的联想反而会让人感到虚无。如果思想过于深邃,就会发现其原有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就好像是正在建造中的高楼缺少支撑所需的地基一样。如果事实果然如此,那么思考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思维,认为它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奇怪可笑--如果只有你拥有这种古怪的思维,那是否说明你都是疯子?于是你开始向他人隐瞒自己的思想,害怕与众不同的思维机制是不正常的表现。恐惧感由此而生。

  当你与他人辩论时,总是喜欢无休止地扩大话题。因为你必须保证辩论有清晰、明确的内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够接近真理。于是大家就会发觉,每当与你辩论时,都会被卷入各种毫无前提的讨论之中。常人根本无法理解这种令人疲惫不堪的辩论。不明白为什么你总要将实用的概念和前提弃之不顾,反而不停地质疑一切。但这对聪明人来说,才是真正的辩论之道。

  例如像父母与子女,雇主与员工这种关系,你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有层级之分,为什么子女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员工要遵守雇主的要求。你会不断质疑这种合理性。只要自己的言论有道理,就会坚持到底。这类行为在工作中,肯定会导致矛盾,而争论的双方都会认为对方是在“恶意”挑衅。如果得不到理解,聪明人会感觉受到排斥,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而你却无法理解为什么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聪明人总是认定自己内心的准则,追求公义,从不背叛。你会为人保守秘密,为朋友不惜触犯众怒,面对不公之时则会据理力争,不惜一切。而公义之心也是你的软肋,哪怕是小小的不公都会让他们义愤填膺。

  无论不公之事是针对自己还是他人,在与之抗争时,你都会全力以赴。平时温和沉着的一面会变得狂躁愤怒,生活中那个被动消极的自我突然会显现出压倒一切的惊人气势。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孤军奋战,斗志就会更加昂然,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底,决不妥协,即使自己因此而身心陷入险境也在所不惜。总之,对世上的种种不公,你决不会视而不见,而是选择与之抗争到底。

  对不起太多人

  负罪感是聪明人生活不幸福的一种最重要的潜在心理原因。它对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你会因为无法成功而内疚,因为无法实现他人的期望而内疚,也会因为面对困难或是自己的怪异举动而内疚。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负罪感与“良心”息息相关。来源于害怕被人发现的恐惧感,因而从内心不断忏悔自己的“罪过”。当一个人的良心受到外界刺激时,常常会在后悔和自责中对所作所为表现出强烈的愧疚。甚至会从更深层次上因为没有成为理想中的圣人而责难自己。这种谴责受到社会道德、自身教育程度以及是非观念的影响,成为影响你情绪的罪魁祸首之一。

  对于聪明的你来说,负罪感则更多来自自责。过于敏锐跟细致的思维机制会使你不断追求极致,因此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责。如果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你就会被强烈的负罪感所包围。大多数情况下,聪明人的负罪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成功的极度渴望,另一个则是由于自身的过度感知。

  聪明人内心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因此时刻督促自己回应他人的期待。然而即使得到了周围人的接纳,你还是从心底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中的状态。由于性格本身要求追求绝对的完美,你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苛。一切行事的标准完全由自己设定,从不按照社会标准判定。

  由于你对自己的标准远远高于正常标准,每当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他人的期待时,你总会认为现实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这种“不尽如人意”完全是因为聪明人对成功的期待过于超乎现实,根本就无法实现。于是你时常感到沮丧、失望,心存愧疚。周围人的期待让你固执地相信自己一定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于是你盲目地不停寻找,又因为自己的高标准无法实现而不停地愧疚,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深陷在自责之中不可自拔,与周身的幸福擦肩而过。

  这种负罪感事实上是一种错觉,它提醒你: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才能突破原有的自我定位,驱散覆盖内心的愁云。

  事实上,负罪感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情感,它不仅无法成为追逐美好生活的助力,甚至会令人远离幸福。负罪感会令人感到自卑,在自卑的驱使下,人们很难仅仅对优秀的人展露羡慕之情。面对超越自己的人,内心的嫉妒感油然而生,几经演变之后会衍生出巨大的敌意。于是负罪感最终把你变成一个到处都不受欢迎的人,只能终日与孤独为伴。

  众所周知,宽容、乐观、豁达的人能够为他人带来欢乐,同时也能够愉悦自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才能在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无处不在的负罪感会将这种品质从你身上剥离,使你变得自卑、尖刻。

  对你来说,深重的负罪感成为你寻求幸福的阻碍。敏锐的感知力和思维机制让你质疑一切。在设定成功标准和评判自我感知力的时候,总是由于自己过于严苛的标准而过分自责,产生愧疚。这种心理上的失衡让你在幸福路上逐渐偏离。内心无法达到和谐的状态,缺少快乐,无法感悟那些有意义的积极情绪,幸福根本无从谈起。

  不安的忧患危机

  在我八岁时,妈妈带我去医院做牙齿X光照射。当我走进放射室的时候,注意到了墙上的放射性警告图案。于是,我开始不停地提问,射线有什么样风险?效果如何?照完会有什么结果?X图底片是否精确?射线是否会照射到其他部位?如果会,那么会照到哪里?如果不存在危险,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警告图案?……我真的很害怕,无论是医生还是他的妈妈都无法让我安心。他们的答案一直不能满足我,我总会提出新的问题。最后,医生和妈妈只有强行给我拍片。我害怕得哭了,但却不知道应该再说些什么。现在,当我去电影院时,总是无法专注地看电影。我会环顾四周,想象那些可能发生的危险,既包括像火灾这样的天灾人祸,也包括像身体不适这样的小问题。于是我就会不断地设想应对方案,例如应急通道在哪儿?如果遭到炸弹袭击,天花板掉落该怎么办?扶手是什么材质做的,能不能成为观众的支撑物?电影院里有哪些需要防范的地方?再到后来,这种担心就会在我心里愈演愈烈,我会突然感到压抑,仿佛自己很快就会死掉,恐惧感瞬间将我吞没。这时我就会疯狂地抓着和我一起来的朋友,要求立刻离开。因为我当时确实感到十分害怕。

  马克西姆的行为属于反应过度吗?无论如何,在他心里,即使风险多么微不足道,也始终存在,而周围的人却并不重视,这让他感到十分担心。

  从童年开始,你对环境中各种信息的深入观察都会令自己害怕吗?但是当你观察到他人没有意识到的细节时,更多的恐惧感就会向你袭来。你的这种忧患意识完全是出于本能,细致入微的思考方式总是喜欢囊括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于是你总是对未知的风险感到担忧甚至是恐惧。这种无处不在的情绪一再侵占你的感官,让你无暇感悟幸福。

  其实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就好像,即使你不住在地震带,也并不等于说你肯定不会受到地震的威胁。因此不要试图说服自己改变这种意识,任何尝试都是徒劳之举。而且你越是坚持,内心就越是恐惧,因为你会觉得只有自己意识到了可能发生的危险。危险无处不在,但其他人却视而不见,这种情况让你感到十分害怕。

  因此,你不能直接否定这种忧患的观点,告诉自己这些事情决不会发生。这样的说法也不够准确。你需要一种在情感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为什么要害怕?太可笑了,你不该害怕的……”和“我知道你很害怕,这件事的确值得担心,但是……”这两种表述方式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更容易让你敏感的内心所接受,有助于你克服恐惧。如果你的恐惧被他人随意指责和嘲笑,你只会更加为难。

  既然心中存在恐惧感,就肯定有源头,哪怕恐惧的理由看上去不太现实。你需要他人理解这种独特的感受,获得他人的认同。因为只有当你感到他人对自己的体验表现出理解和尊重时,才可能去听取他人的解释,进而采纳一些合理、公正的意见。这是克服恐惧的重要一步。

  聪明人的恐惧,来源于对未知危险的感知,当你感觉到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会显得惊慌失措。自己好像是一座从不懈怠的警戒塔,时刻守护着世界的安全。这种时刻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一旦突破临界值,很容易将恐惧转换为强烈的情绪宣泄,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一切。而这种宣泄带来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还会带来身体伤害。如果这种因为感到危险而引发的情绪危机过于频繁,就会导致旷野恐惧症,其症状是:对外部世界过于恐惧而将自己与社会隔绝。患上旷野恐惧症的人往往会封闭自我,放弃学业和工作。旷野恐惧症并非聪明人所特有,但确实有不少聪明人曾经有过这种症状,还有不少人正在与其抗争,这主要是因为聪明人的观察分析能力太强,又对未来十分焦虑,这使恐惧感被无限放大。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有爸爸来哄我入睡,爸爸会给我读各种各样的报纸。最有趣的是,我爸爸能够在文章里面发现错误并纠正。有时候是一些语法错误,有时候是地理知识错误,有时候是文章没有表达清楚。我很高兴自己的爸爸比那些报纸还要聪明。我喜欢把脸贴在他的胸前,他晚上剃过胡子后的味道好闻极了。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心里很平静,不会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