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柏拉图、康德和黑格尔那里,辩证法却被理解为“否定之否定”的教条,即在思想上否定、在现实中肯定(现实秩序)的庸人哲学。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传统,它的核心,就是启发、帮助无产阶级——沉默的大多数发出他们的声音:“让人民说话,天不会塌下来。”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就是无产阶级实践力量的“助产术”,它最终凝结为波澜壮阔的《共产党宣言》。
黑格尔有句名言:“密纳发的猫头鹰在黄昏时起飞。”这句话的意思是:形而上学是在古希腊城邦政治衰败时(黄昏时刻)崛起的。这意味着,随着古希腊城邦的衰落,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代替了公民政治,也代替了公民政治的基础——辩证法;这也意味着,从那时起,在古希腊城邦,“哲学家”对思想的垄断,代替了生产与战斗着的公民的呼声。
在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古希腊城邦的沦陷,既肇始于哲学家的掌权与兴起、从事战斗与生产的公民的消失,更在于形而上学以数字的计算和逻辑的推演代替了自然哲学关于原子运动的学说。
马克思23岁时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异》,其目标与抱负,就是要恢复、发掘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并以此批判形而上学。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极具开创性的文献,其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原子运动有两种必然性——互相吸引与垂直运动,而这两种运动互相作用的结果,则是原子运动不是直线运动,而是矛盾、对抗造成的“偏斜运动”。
正是以此为起点,马克思接续并发展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发展了自然哲学描述物质世界的辩证法。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又通过继承康德“仰望星空”(星云爆炸)的视野,把辩证法由静力学的时代引向热力学的时代,从而把自然哲学锻造为唯物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不同,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不在世界的逻辑呈现,而在于宇宙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着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只有了解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才能了解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才能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只有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懂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西方哲学中,矛盾是对称、对等的,正如有正即有负,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而在毛泽东那里,矛盾是不对称、不对等、不均衡的,因此,就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就有其之间的对立转化。毛泽东曾说:小是大变来的,弱的一方,可以打败和战胜强的一方,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关键,就是要善于掌握这种矛盾对立转化的规律和不平衡性。
毛泽东对于辩证法的丰富与发展,集中体现为他独创性的矛盾学说,而这一学说,则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锻造出来的,因此被称为“血的哲学”。毛泽东关于矛盾不均衡、不对称的思想,也深刻地启发了钱学森、丁肇中、屠呦呦等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马克思率先指出:所谓正确认识,不是对宇宙间“唯一规律”和“必然性”的沉思——那便是宗教的,或曰形而上学认识论,人的正确认识,来自包纳他人的视野,倾听他人的声音——特别是世界上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无产者和劳动者的声音。这种被马克思发展了的苏格拉底辩证法,又被毛泽东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实践”。因此,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实践论》的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是极为高深的学者,我们阅读马克思所遭遇的最大困难,便在于马克思的著作是极为抽象的。
但是,故作高深正是马克思所最为鄙视的,马克思著作的那种高度抽象性,绝不是马克思刻意为之,而是由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决定的——把握这一点,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28岁的马克思和26岁的恩格斯,联手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其核心就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分析之上。
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是极其抽象的,因为与此前一切生产交换活动都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物物交换、不是简单的掠夺,甚至不是看得见的剥削——它表现为商品和货币交换,而无论商品(的价值)还是货币,却都是高度抽象的,是我们的肉眼看不懂的。
《资本论》就是从分析商品与货币这种“极其抽象”的东西入手,进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方才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谜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抽象性,集中体现为信用体系的支配作用。因此,所谓资本,并不等于“货币”,因为资本无非就是“信用化的货币”,即马克思所说的“以货币形式为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把宗教的“虔信”,改造为信用体系——这是“致命的一跃”,它意味着:在现代大生产的条件下,没有人是依靠自有的资金经营企业,没有人是依靠自有的资金买了东西再卖出去,甚至没有人是依靠手头的积蓄消费。因此,资产阶级的生产与交换,甚至不是建立在商品与货币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
马克思率先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但是,马克思更重要的发现则是指出:有“世界劳动人民的全球化”,也有“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前者以“全世界劳动者的联合”为基础,后者则以少数资本家对于信用体系的垄断为基础。而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来说,其最大的障碍是:当生产与贸易发展到全球规模的时候,国际信用体系却依然垄断在少数资产阶级的手中。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也是根本的矛盾。
而所谓资本主义,就是少数资本家通过权力垄断信用的制度。
于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的老祖宗这样定义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公共性的、为全世界劳动者服务的信用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个人财产变为公共财产”。共产主义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
因此,《资本论》所提出的,也并不是简单、浅显的阶级斗争学说,《资本论》所发现的,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和抽象性,《资本论》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兴起与危机的规律。
在世界范围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资本论》的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方面是通过垄断国际信用与投资来剥削全世界——这就是金融垄断;另一个方面是以武力制造一个有利于国际资本掠夺的不平衡的世界结构——其手段是战争。
共产主义是全世界劳动者的事业,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具体的国际条件谈社会主义,我们更不能离开具体的国际背景,以及对国际秩序的清醒分析、把握、引导,去抽象地评判某一时期社会事业的功与过、得与失。
一句话:我们不能离开国家安全空谈国际秩序,更不能离开合理、公平的国际秩序,去讲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离开了这一切,就不能正确理解新中国的历史,也不能正确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
1958年,当赫鲁晓夫发表所谓“秘密报告”的时候,他表面上是在否定斯大林,而实际上,则是否定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赫鲁晓夫的真实用心,实际是希望踩着中国的肩膀与美国讨价还价,即建立一个美苏两霸独占的世界秩序,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则是以包围、孤立中国,并牺牲发展中国家和全世界广大劳动者利益为前提的。
自1960年开始,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由时任中共委员会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挂帅,中国共产党公开批判苏联共产党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行径,并发表了包括《列宁主义万岁》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文献。
中国共产党人认为:要实现全世界劳动者的全球化,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就必须打破美苏两霸独占的全球化,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而1960年越南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及20世纪70年代初第三世界人民斗争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对世界形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正是由于毛泽东、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方才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秩序的形成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中国成立的前后30年不能互相否定。我们必须认识到,总书记在这里讲的不仅是新中国的历史经验,而是深刻阐述了新中国的发展,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共同体视野,那就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
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的坚持,没有前30年的斗争所换取的和平,改革开放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谓全世界劳动者的全球化,所谓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更加是不可能的。
而在这前后30年中,曾经主持过对苏“九评”,又开创了改革开放道路的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直到晚年,邓小平还是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真正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伟大任务是:“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引导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安全”。我们必须从这样的视野,去审视和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要走这条人间正道,就必须改造少数资本家垄断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就必须改造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所制造的不平衡的世界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以及他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当代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与人民的广泛响应。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启了由世界劳动者推动的全球化。1840年以来,正是中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民不懈奋斗,逆转了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因为这是中国的万里长征,也是全人类——全世界劳动者的万里长征。
在波澜壮阔的实践和艰苦卓绝的长征面前,我深知:这本小书还不配做一个注脚。
我真诚地渴望着读者的批评,无论这种批评何等尖锐,只要它是科学的,那么就对马克思的事业有利,就对我们的新的长征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