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颠簸而行一天,终到了蔚县。他们忽然发现,在这里等待分配的全国各地的知青还真多。知青办门口的广场上,熙熙攘攘,南腔北调,好不热闹。由于他们四个年龄较大,又是北京的高三生,于是被分配到了蔚县最偏远落后的落雁村。与他们同去的,还有两个从天津来的初三男生。r
六个人转了两趟车,又做了仨小时马车,才到了落雁山下这个美丽的小村子。为了留个纪念,送他们来的县里的干部,特地为他们六个在落雁村的西城门外合了张影。r
老王支书把他们安排住在祠堂的后殿里,闷热,潮湿,第一个夏夜里他们都因着环境的不适和初到的兴奋,辗转反侧无法安睡。魏光明大呼上当,说不该来这鬼地方,闹腾着要换地儿;而马致远却说这也是一种革命锻炼;李征南在角落里没说话,暗地里盘算着这次下乡的不易。第二天,梁厚冬就代表他们找到了村上的王德友书记,说明了他们的住宿条件实在是太艰苦。王书记也怕慢待了这些首都来的娃娃,掂量了一夜,找了村上另外条件相对好些的农户一商量,准备把他们六人分别安排住到了老乡家上。经过几天的努力,两个最小的天津学生被安排住在王书记自己家里;马致远和魏光明被分到了村南头的赵安顺家里,赵家原来是赶大车的,有些家底;而梁厚冬和李征南则被安排住在了王书记家隔壁的柳石方家。柳石方是村小学的校长,兼着村上的会计,村里少有的肚里有墨水的人,也是吃公家饭的。r
第二年,村里给六个人在缓坡上又开了几亩知青田,以供给他们的口粮。平时除了种地,他们就到村上小学代课,要么就去修水渠,支援水利建设,赚些公分儿。r
坡田收成本来就不如河川地好,又赶上伏旱,田里的秧苗总是瘦小稀疏,让人看着心急。可心急的只有梁厚冬和马致远,李征南和魏光明则不怎么在田里。李征南整天在村小学上和孩子们混在一起,俨然成了村里的孩子王,兼着给学生们代几节课;魏光明则忙于往返在飞狐镇和落雁村之间,倒腾点物资和山货赚点小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