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夏天,北京的大街小巷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那热度不逊于天上的滚滚骄阳。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每所学校,每个街道都在积极的宣传和组织中学生开赴农村。r
红星中学,是建立在工厂区的一座六年一贯制中学,此时的校园也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自从文化大革命以来,学校逐渐进入了半停课状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只能把那精力过剩的青春,消耗在打架、拍婆子和“阶级斗争”中。自从学校里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后,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都有些按耐不住,向往着祖国的广阔天地,渴望着自己能大有作为。r
红星中学高三的马致远、李征南、魏光明和梁厚冬四个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他们正愁高中毕业了没事做,正好,赶上了这场洪流,便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进去。四个人商量好了,要下乡就去一个地儿,兄弟们在一起有乐子,还能有个照应。r
他们一起找了学校知青办的李主任,申请组团下乡,李主任满是热情的招待着,因为学校和农村当地愿意要像他们这样的高三学生,年纪大懂事多,不容易出事,学的知识也多些,还已经能干重体力活了。r
“李主任,我们要去最艰苦的地方!什么大西南或者北大荒之类的!”梁厚冬代表他们申请道,他是这四个人的头儿。r
“好小伙子们,有志气!可是,今年到云南和黑龙江的名额都已经足够了,难道你们再等一年?”李主任解释说。r
“那就去内蒙,去新疆!”马致远满腔豪情,他是个耿直的工人家庭的孩子。r
“嗯……目前也没名额了。”李主任显出为难的神色。r
“哦~,哪儿都不要咱们喽!”魏光明在旁边起哄,这个活宝没有一会能安静,正敲着椅子背当吉他。r
“你们别急,让我看看,要不,去太行山怎么样,支援太行老区的名额还有几个。”李主任不断翻动着名册。r
李征南一直没说话,他从来都这样,少言寡语,随和内向。r
“太行山离这儿也就几百里,离家太近了,再说那儿艰苦吗?”梁厚冬和另外三个年轻人就像所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们一样,似初次离巢的鸟儿,总希望飞的越远越好。r
“太行老区为我们革命是做了大贡献的,那里现在还是很艰苦,怎么样,你们有没有胆量去啊?”李主任用着他小小的激将法。r
“艰苦就行啊,我去了!”梁厚冬满口答应,又回头询问另外三个兄弟,“怎么样,你们?”r
三个人也都纷纷同意。r
就这样,没有太多离家的不舍,和对故土的牵挂,十天之后,他们便踏上了去往太行的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