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这下就暴怒了,你张廷玉果然对我没有感情,你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居然都不来谢恩!乾隆皇帝就让军机大臣给他下旨,让他“明白回奏”,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心理动机。
当时的军机大臣里有一个人叫汪由敦,后来也是清代的名臣。此人是张廷玉的弟子,他一看皇帝脸色不对,就赶紧写了张小纸条让小厮送到张廷玉家,提醒老师小心点儿。
可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他做了一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天不亮就跑到宫门前去请罪。要知道,这时候皇帝的谕旨还没到张家呢,这不是明摆着告诉皇帝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吗?张廷玉年轻时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但他这时真的是方寸大乱,神智已昏。
这让乾隆皇帝怎么想?谢恩的时候你说有病来不了,一听说我发火了,就立即跑来请罪,还有人给你通风报信,在我这儿搞“潜伏”?乾隆皇帝就下了道谕旨把他一通大骂,意思是,鄂尔泰好歹还平定了苗疆有点军功,你一个秘书有什么功劳?最后的处理意见是,我老爹说要让你“配享太庙”,这我不管,就给你了;但是你的伯爵是我封的,这东西你得给我留下。反正咱俩没感情了,你就走吧。
这下张廷玉可就没招了,把伯爵这份不世出的恩宠生生地丢掉了。但是他也认了,准备来年三月卖卖东西,卖卖房产,然后就回老家。
难关彻底结束,落寞而死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春风一起,正当张廷玉要南下的时候,又出事了。乾隆皇帝的长子永璜死了,这是乾隆皇帝最钟爱的一个儿子,而张廷玉是他的老师。按照情分,葬礼是不能不参加的,所以张廷玉又以老迈的身躯参加了永璜的葬礼。初祭刚完,张廷玉又上表说要走。你想想看,还沉浸于丧子之痛中的乾隆皇帝,面对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老东西,还能饶得了他?
不过乾隆皇帝的手段还是比较高明的,他下了一道谕旨,问张廷玉:“你自己说,你还配不配‘配享太庙’的荣誉?”这让张廷玉怎么说?张廷玉只好叩头免冠,说自己死罪,说自己不配。乾隆皇帝就顺水推舟,说既然你说不配,那就不给你了,你可以走了。
所以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张廷玉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伯爵的名分没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也没了。当地的地方官谁还敢接待他?大家都得避嫌,只有他的几个侄子把他接回了老宅。他“吱呀呀”推开大门,然后默坐半晌,从此就病了。
按说张廷玉被追夺了爵位,又被追夺了“配享太庙”的荣誉,落寞地回到了安徽老家,故事就应该结束了吧?没完。因为乾隆皇帝心里的恶气压根儿就没出来。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个叫朱荃的人,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翰林学士出身,当时放了一任四川学政。放一任学政就是到一个省主持当地乡试之前的科考,很多想参加乡试的学生就会给他送拜师礼,这样就能揽一大笔银子回到京城。
清朝时,在京城当翰林是非常穷的,那几两银子的俸禄根本养不活家里,只能借债度日;怎么还债呢?就得跟债主、当铺说,将来我放一任学政就还你钱。
朱荃刚放了四川学政,就接到家报说老娘死了,于是他心里就纠结起来,到底是要银子还是回家奔丧呢?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匿丧不报,直奔四川挣钱去。此事后来被人告发了,在当时的伦理环境中,做出这种事情的人就是禽兽不如,是典型的小人。
于是乾隆皇帝又来劲了,下了一道谕旨:张廷玉你和这样的小人结为姻亲,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回奏”。
说实话,乾隆皇帝这道谕旨有点儿不讲理。张廷玉怎么知道他的亲家会做这种事呢?所以张廷玉写的回奏也特别有意思,他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跟他结姻亲的时候,也是稀里糊涂的,要不是皇帝您点醒,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才如梦方醒。就是说,我实在没招了,我就承认我老糊涂了,您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乾隆皇帝一想,张廷玉伯爵的身份没了,“配享太庙”的荣誉也没了,还要怎么惩罚他呢?这样吧,让他把我们家三代皇帝赏赐的所有东西,什么字画、小扇子等,都给我还回来。
皇帝派了内务府大臣德保去追夺这些东西。德保在临行的时候,乾隆皇帝密授了他一段话。德保到桐城找当地官府要了两百兵丁,直接就把张廷玉的家给抄了。
乾隆皇帝嘱咐了他什么?说你一定要看清楚,第一,他有没有贪财,几十年的宦海生涯,我就不相信他没有积攒大财,你挖地三尺,只要挖出银子我就办他。第二,看看他回家之后干了什么,他参与了朝廷这么多年的机密,有没有片纸只字诽谤朝廷。在乾隆朝,诽谤朝廷那就是杀头的大祸。说白了,这次乾隆皇帝已经动了杀机,只要德保找到任何东西,甭管是张廷玉贪财的证据,还是稍微透露一点儿不该被外界知道的信息,张廷玉就活不成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廷玉老人家的功夫,居然什么把柄都没被皇帝拿到,家里不算穷,但肯定也不是贪官式的生活。所以后来德保回京复命的时候,讲了张廷玉的很多好话。
但是后来皇帝不承认这件事,还解释说我没让德保抄家,是他理解我的意思有点儿偏差。但是皇帝心里清楚,这事他还得收口子。怎么收口子?他又下了一道谕旨,把张廷玉痛骂一通,然后说念在三朝老臣的分儿上,朕不跟你一般见识,让你这老东西自生自灭,然后免予处分。
这道诏旨下了之后,张廷玉的难关才算是彻底结束。但是他此时已经一无所有了,生前的所有荣誉、身后的所有念想都已经被追夺得干干净净了。就这样,他又活了五年,终日默坐,不发一语,最终带着完全落寞的心态死掉了。就像《红楼梦》里那句话,“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张廷玉为皇家死活打拼了50年,就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卿不死,孤不安”
张廷玉死了之后,乾隆皇帝来劲了,说你还是不错的,我还是很想念你的,我这人特别宅心仁厚,赐你个谥号吧:“文和”,“配享太庙”那是我老爹允下的,我哪能不给你?以前都是逗你玩呢。
乾隆皇帝这一套八卦拳打完了,他觉得自己仁至义尽,最后什么都给张廷玉了,自己绝对是一个仁君。
这就是张廷玉的故事。这里面谁是悲剧角色?乾隆皇帝坏吗?乾隆皇帝才不坏,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巩固、加强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皇权。你以为他跟张廷玉玩心眼,就是猫逗老鼠逗着玩?不。他作为一个皇帝,他要当家做主。
我们要知道,一个皇帝最大的敌人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军,那要好几百年才出一回,他最大的敌人是官僚集团。他是孤家寡人,臣子都是职业经理人,天天想着占他们家便宜,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大臣结党。可是雍正留给他的班底,一个是鄂尔泰,一个是张廷玉,所有的满人都阿附鄂尔泰,所有的汉人都攀缘张廷玉。即使他们俩没有结党的心思,也不能排除其他人要借他们的意思跟他玩博弈。怎么办?得把他们俩一手一个敲掉。
所以乾隆皇帝前十年敲掉了鄂尔泰,后十年又有意无意地挖一条沟,让张廷玉这股水顺着他挖的那条沟淌,一定要淌到他满意的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你名誉扫地的境地,让一切想阿附、攀缘你的人发现,你这棵树已经倒了。还是那句话,既生瑜何生亮,卿不死孤不安。你不倒台,乾隆皇帝的位子怎么能坐得安稳呢?所以这件事看似有很多偶然,包括张廷玉使的昏招,最后自己作的这个下场。但是实际上从乾隆上台那一天起,张廷玉的命运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
自由主义的反面
当然,我们不是要批判皇权社会的黑暗,这个故事给了我两个启发。很多朋友都问我,说《罗辑思维》一直在提倡自由主义,那什么是自由主义?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我可以写好多条标准。因为按照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千姿百态,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能总结出一个共同的标准吗?太难了。但是在张廷玉身上,我找到了自由主义的反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没法说清楚一件事物的定义,你就找到它的反面,说清楚它不是什么。
在张廷玉晚年的官场经历当中,我们能够得到两点启发。第一点,张廷玉身处一桩完全没法离婚的婚姻之中。张廷玉最后跟乾隆皇帝分手,说白了也不是离婚,只是分床睡。“我老了,陪不动你了,我能不能到那屋待着去?”但是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臣子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乾隆皇帝跟张廷玉博弈的内容是什么?不是你能不能干,不是你是不是清廉,而是你爱不爱我。当君权和臣子之间的博弈到了这一层的时候,皇权的巩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清朝以前,大臣和皇帝多少还有一层师友的关系,可是到了清朝,臣子就是奴才。什么叫奴才?臣子的一切都是皇帝的,身体是皇帝的,体力是皇帝的,时间是皇帝的,包括情感都是皇帝的。所以乾隆皇帝非常在意的就是一点,张廷玉好像不太爱我,这也是他要搞张廷玉的一个原因。这是一桩没法分解的婚姻,张廷玉和乾隆皇帝有点儿像两个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离婚的怨偶。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无度的时候,都是对爱最大的毁伤,这是最败坏爱情的一种方式。
但是没办法,传统社会就是这样,你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你所有的东西都是皇家给的,你们是完全在一起的,他就是正面,你就是反面,掰不开。当两个人的生命掰不开的时候,这段婚姻就了结不了,想拥有幸福生活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女人在丈夫出轨之后,心里不舒服,就跟丈夫闹。她们为什么要闹?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生活,觉得男人负了自己。很多女孩子在论坛里都问,什么时候跟男朋友上床合适?因为她觉得,我跟你做了这一步,这辈子都是你的了,而你就是欠我的,我就不是我了,我们俩就是一体了。
用这种方式去看待爱情、婚姻和生活,是最为糟糕的一种方式。在你放弃自己立身的根基,将自己的生存依附于他人赏赐的时候,就没有自由主义了,有没有皇帝都一样。
第二点,就是人不能有妄念。专栏作家冯唐曾经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妄念就是一个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我在微博上转发过这个定义,《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吴伯凡老师回复说:“这是我见过对‘妄念’最好的定义。”
张廷玉一辈子不求身外之物,不要名,不要利,最后毁在哪儿?毁在“配享太庙”。他还是没想到,千秋万代之后,溥仪都不能住在紫禁城里了,自己凭什么“配享太庙”?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身外的目标,并且用这个目标来残害着自己的生命,像个杂技演员战战兢兢走钢丝一样平稳度过了一生,最后却被这个妄念给害死了。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武术当中的一个基本动作,就是扎马步。扎马步只有两个动作要领,第一,扎稳底盘。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价值源头,自己要有和他人协作产生财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东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没什么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为、一切奋勇的追求都是为了我自己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所以,什么是自由主义?从张廷玉这个反面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根底扎实,有自己的立命之处;第二,意守丹田,永远不向外追逐妄念。
02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
十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战天京》。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首都,也就是如今的南京。是谁在战天京呢?是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帮晚清中兴名臣。
这本书替我打通了对那个时代的感觉。我个人对太平天国史包括晚清史感兴趣,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但是,自从十年前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突然对那个时代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有了一种亲近感。
这本书将正史和野史杂糅在一起,引用了大量的奏章、书信,用一种非常轻松的笔调,来描写当时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非常好看。
而这本书里的灵魂人物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作为一个中兴名臣,就是把大清王朝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那个人。
中兴这件事,是历朝历代都曾梦想过的,因为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谁不想有个人给自己打一针鸡血,让这个王朝又兴奋起来呢?
但是中国古代每一次王朝中兴,都不是特别理想。比如说著名的光武中兴,光武帝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但是这算中兴吗?刘秀基本上就是重新建立了一个王朝。南宋也号称中兴,但事实上只是在南方站稳了脚跟而已。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真正的中兴,其实就是晚清这一次。当时清朝就快要灭亡了,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加上太平天国、捻军以及西北的大规模叛乱,都让帝国元气大伤。
可是,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帮人突然天神般出现,不仅拯救朝廷于水火,后来又让这个国家硬硬朗朗地活了好几十年。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太平天国是如何滚雪球的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最重要也最典型的一次农民战争。我们通常看农民战争,都觉得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农民阶级实在吃不饱饭了,有人振臂一呼,于是大家揭竿而起,然后蔓延至全国。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饥饿而引发的民变,就很容易被镇压下去。因为老百姓毕竟不是职业军人,怎么能对抗得了朝廷的军队呢?所以,要想达到太平天国那样的水准,至少需要两个要件。
第一个要件,就是组织化资源。因为中国是农耕社会,大家住得很分散。如果有人想要登高一呼聚集一支队伍,会选择站在哪儿呢?总不能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招呼吧?那又能呼出几个人呢?
组织化资源中最厉害的一种就是宗教。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就是借助了太平道这种宗教的力量,所以才能聚集那么多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然后在甲子年(184年)爆发了起义。太平天国也是一样,洪秀全就是掌握了拜上帝会这个组织化工具。
当然,仅有这个要件是不够的,因为如果仅仅是把县城打下来,把府库里的粮食分掉,那吃饱了以后,谁还有动力继续造反呢?
所以,第二个要件就是流动化的作战。曾国藩讲过一句话:“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天下无了日矣。”
意思就是,一支军队没有粮食供给,就会向百姓征粮,把当地的粮征完以后,老百姓吃什么?没办法,只好跟着义军走,去抢下一个地方的粮。下一个地方的粮食也被抢光了,怎么办?只好去抢下下个地方。所以这就演变成了流动作战,从而导致天下糜烂。
无论是黄巾军大起义、黄巢起义、明末农民战争,还是太平天国运动,都有这个特征。
1851年1月11日,这一天是洪秀全的生日,当时他38岁,借着自己做寿聚起了拜上帝会会众两万人,然后揭竿而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田起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