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在巴黎修了很多横平竖直的主干大道。我们今天到巴黎去旅游,站在凯旋门极目四望,那几条主干大道基本上都是拿破仑三世修的。这还产生了一个附带的政治后果,就是从此巴黎没有起义了。城市史学家是这么解释的——原来巴黎房子之间的缝隙非常小,全是小巷子,街坊们在门口乘凉,聊着各种对政府的不满,火气特别暴躁的人回屋扔几把椅子出来,然后就在很窄的巷子里筑成街垒,拿起枪就开始跟政府军干,政府也许因此就垮台了。但当拿破仑三世把整个巴黎的街道拓宽之后,巴黎再也没有发生过起义。巴黎公社被镇压下去以后,巴黎的起义传统就算是终结了,这也是城市规划对政治影响的一个典型例证。
总而言之,拿破仑三世在他执政的20多年间,法国的内政和国力处于一个清晰的上升态势。
妄念:恢复拿破仑一世时代的荣光
但是,他最后的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得回到拿破仑三世心中的那根刺——恢复拿破仑时代的荣光上。他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子,靠着拿破仑家族的声望才获得了如今的名位,可是,他能不能做出符合“拿破仑”这三个字的光荣业绩?
有句话我觉得特别有哲理:“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当他依靠“拿破仑”这个名字坐上了皇帝宝座之后,他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心思,都必须围绕维护这个皇位的合法性来搏斗。
我们先来看看拿破仑一世时代有什么荣光。
大家都知道,拿破仑一世当了皇帝后,把罗马教皇从罗马接到巴黎,为他举行加冕典礼。可是拿破仑一世等不及老迈的教皇哆哆嗦嗦的慢动作,直接把皇冠抢过来给自己戴上了,然后又把后冠给皇后约瑟芬戴上。他还特意请著名画家大卫画了一幅油画——《拿破仑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来纪念这个瞬间。这是拿破仑一世站到世界之巅的时刻。
拿破仑三世也想这样,但问题是,他距离那个瞬间太遥远了。在此,我必须讲一个题外话,皇帝到底是什么?皇帝这个词在英文当中写作“Emperor”。其实在欧洲,皇帝的意思是罗马皇帝,所有在欧洲称帝的人,都算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这很显然就分成了两支,一支是东罗马帝国,俄国人就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沙皇”实际上就是“凯撒”(“凯撒”为罗马和西方一些皇帝习用的头衔)的意思,俄国人认为他们是东正教系统,继承了东罗马帝国这个系统。
另一支则是西罗马帝国系统,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一支独大的就是教皇。有一次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打仗时保护了教皇。教皇就想赏他点儿东西,但是又没钱,就说给他一个称号,叫皇帝吧,从此查理曼大帝就成为了罗马教廷的保护者。公元800年,查理曼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皇帝”。当然,欧洲人的皇帝跟中国人的皇帝概念差得实在太远,它只是一个虚名,意味着是教廷承认的。为什么非要教皇来加冕?就是这个原因,它是神权和世俗政权之间的一个契约。
拿破仑一世之所以觉得当皇帝这一瞬间特别牛,就是因为他用枪用炮直接逼迫神圣的罗马帝国皇帝退位,让教皇庇护七世到巴黎来给自己加冕。皇帝这顶帽子我要戴,而且还不容你给我戴,我得抢过来自己戴。
估计拿破仑三世小时候也听过这个故事,所以给他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从此就用尽一生去追求这个瞬间。
很多人在读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法国人所有的行为都透露出一种奇葩色彩,都带有一些宗教成分。你理解了拿破仑三世的心态后,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了。
拿破仑三世当了皇帝,法国人民都承认;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教皇不承认,要加冕吗?那就来罗马,我给你加冕。如果拿破仑三世去了罗马,他就不是拿破仑三世了,所以一定得把教皇弄到巴黎来,他也准备抢一把皇冠。但是他又不能得罪教皇,所以拿破仑三世一辈子最殷勤的服务对象就是教皇。教皇就好比他心中的女神,但这女神死活就是不肯嫁给他,不肯屈尊来一趟巴黎。怎么办?
所以,从此法兰西第二帝国所有的海外征战都清晰地打上了宗教色彩,它要扮演所有天主教徒包括耶稣墓地的保护者,但凡触及天主教利益的,它都要冲在第一线。
一开始是跟俄国人较劲。首先,俄国是灭掉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宪兵的主力。更重要的是,俄国人是信东正教的,跟天主教不是一拨的,所以法国就打了一个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一世发动战争之后,欧洲大陆发生的最惨烈的一次战争。因为当时的武器经过了较大的改进,所以战争的残酷性也增加了。虽然俄国败了,却被英国拿到了最大的利益,法国连毛都没沾到一根。但是战争中的死伤者,法国人占了一大半。护士这一职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当中涌现出来的,可见那场战争有多惨烈。法国人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结果却一无所获,那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要的就是成为伯利恒耶稣墓地的管理者这个权力。法国的征战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和政治利益考虑的,而是宗教。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证,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一次。英国人是为了利益,英国人从来都是这样;法国人为了什么?还是宗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读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都知道,是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在各国列强欺负中国的那几十年里,有几个“之最”——英国是惨案之最,因为英国人不讲理,特别横;日本杀人最多;俄国侵占中国领土最多;法国什么最多?教案最多。换句话说,它总是借宗教事故和中国老百姓发生冲突,这不是无聊吗?但是法国人就是这样,在那一段时间里,它的国际战略里面飘散着一股宗教的气味。拿破仑三世可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教徒,更重要的是,只有教皇为他加冕,他才能像拿破仑一世那样真正走向人生的巅峰。
再举个例子,拿破仑一世时代的美洲战略是很清晰的,扶持美国,把美国养大,然后制衡英国。所以拿破仑一世想都没想,仅以8000万美金的低价就把刚刚攻占的领地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算下来平均一亩地才合几分钱。要知道,路易斯安那可比当时的美国本土面积还要大。而且它不像俄国人卖阿拉斯加,俄国人卖阿拉斯加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后财政崩溃,为了能卖掉阿拉斯加,俄国人还花了10万美金来行贿美国人。
拿破仑一世又不缺钱,他为什么要卖?因为他要为美国的西进扩张腾出道路,助它向太平洋进发,成为一个横跨两洋、可以和“日不落帝国”英国竞争的大帝国,然后美法保持长期友好的小伙伴关系。
美法关系一直非常好,美国的独立革命就是法国人支持的,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手里举着的那个东西,就是法国人送的。美法友谊当时非常好,为什么?就为制衡英国。
可是拿破仑三世为了获得教皇的宠爱,让猪油蒙了心,彻底来了一个美洲政策的大翻盘——他梦想在拉丁美洲,也就是美国以南建立一个天主教大帝国,所以天天在中南美洲,包括墨西哥,搞一些****。他是想在南边扶植一个帝国来制衡美国。
这就是格局问题。老拿破仑想的是全球制衡,小拿破仑想的是局部的制衡。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人自己搞分裂,人家是自己家兄弟打架,作为邻居,顶多劝上几句。可是他不,他不仅跟在后头呐喊,还做出一副要帮南方的样子,向南方派出一个大使,还热情地接见了南方联邦派遣来的使节,可是实际的财政资助、军事援助又没给到。口惠而实不至,所以搞得北方也不满意,南方也不满意。南北战争一结束,也就意味着美法两个国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蜜月期就此终结。
这件事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拿破仑三世的性格。当一个人的妄念在心里扎了根之后,就会因为虚荣、犹豫不决、能力不足而得到浇灌,而且会越长越大。拿破仑三世的故事,简洁地说,就是一个要回到拿破仑一世的妄念的种子,长来长去,最后走向了老拿破仑的反面的故事。
死跟英国,远攻近交
历史学家在分析拿破仑三世的时候,发现他身上有两个鲜明的外交特点:第一,坚决不跟英国人死磕。我觉得这可能是拿破仑家族的传统,他伯父小的时候就被英国人打得很惨,所以他坚决不跟英国人打仗,而且英国人要打哪儿,我可以跟你去打。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克里米亚战争的时候,拿破仑三世都是英国人的小跟班。
第二,远攻近交。这跟秦国人远交近攻的策略正好相反。秦国的目标是统一全国,所以对待远一点的国家,比如说齐国,就哥俩好,许诺将来平分天下;近处的赵、魏、韩,秦国就拼命揍。为什么?因为远的国家现在还够不着,跟它把关系搞坏有什么好处?但是拿破仑三世的策略正好相反,越是够不着的地方,他出兵越是一点儿都不犹豫;可越是近的地方,每次发动战争之前他都非常犹豫。
从《拿破仑三世传》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得到这样的描写,一旦到要发动战争的时候他就犹豫,他就想好多天,一旦发现风头不对,就想是不是要撤。包括后来的普法战争,他一到前线,刚开始御驾亲征,发现苗头不对他就要逃跑。如果仅看这两点,你会觉得,第一,他是个胆小鬼,只敢跟着英国人在后面捡点便宜;第二,他是个糊涂蛋,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个历史人物只做出这么两个简单的评价,未免也太草率了。稍微一深想,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他有这两个奇葩的行为逻辑。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拿破仑三世清晰地知道,他的帝国、他的皇位有一个重大的弱点——没法儿打败仗。因为他是顶着“拿破仑”三个字上的台,法国人认为他是又一个拿破仑,才把他选为总统,然后捧到皇位上。他能打败仗吗?一打败仗,拿破仑的光环立即就会消失。法国人就会恍然大悟,原来他没有拿破仑一世的那两下子。紧接着就会质疑: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统治的合法性何在?而他自己在军事上又不是特别有自信,虽然写过几本关于炮兵的小册子,但那又如何?他自己清楚地知道,他不是拿破仑一世。
这就是他前面那两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为什么死跟英国?因为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还记得王朔的小说里有个段子,有一个人站在人群中说:“谁敢惹我?”另一个人回应道:“我敢惹你。”这个人立即改口说:“谁敢惹咱俩?”他跟英国人站在一起,谁还敢惹?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丢人,威胁不到他在国内的民意。
为什么远攻近交?打远处对国内政治影响小,打近处只要一打败仗,皇位就堪忧。从拿破仑三世所处的政治格局来考虑,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那一堆事情。
在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前夕,法国的国际处境已经被他这一套政策搞得恶化到了极点,几个周边的国家全部跟他有了矛盾,而且是不可化解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他把俄国人欺负了;他还和意大利一起跟奥地利打过仗;英国人也不支持他,英国的大陆政策就是平衡政策,法国、俄国强了,英国就扶持德国。所以不管法国跟英国关系有多好,当他和德国进行博弈的时候,英国人是不会支持他的。
普法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
现在就剩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最终垮台的普鲁士的问题。那个时候普鲁士刚刚崛起,处于上升态势,一时人才辈出,俾斯麦、老毛奇这几个人已经准备了很多年要跟法国开战。如果不把法国这个欧洲大陆唯一的强权干掉,他们怎么心安?要统一欧洲那些碎了一地的小国王、小帮主,首先就要扫掉法国的权威。
俾斯麦整天都在想,怎么跟法国打这一仗呢?虽然当时法国已经众叛亲离,周边全是仇家,可是以什么名义打这一仗呢?据俾斯麦的回忆录记述,他早就说:“跟法国的战争大概五年内就要爆发。”普法战争爆发的前两年,他又说:“应该在两年内就会爆发。”可见俾斯麦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
普鲁士人这么说的时候,已经做足了准备。当时普鲁士创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参谋部制度;再加上为了打普法战争,它的铁路都是按照运士兵的要求修建的,当时普鲁士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铁路系统。而法国根本没做任何准备。所以普法战争的结果几乎没有悬念。
拿破仑三世当时已经到了这个处境——一方面要把面子撑得大大的,我在欧洲打遍天下无敌手,谁没被我欺负过?俄国、奥地利、意大利我都欺负过了,普鲁士算什么?他表面上装成这样,可是他心里又知道,根本就打不赢这场仗。
普法战争是谁先挑起来的?是拿破仑三世先宣的战。可是,宣战之后,前线部队没法集结,因为没有任何完整的军事计划,军需根本供应不上。可是他又不能认怂,表面上还得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好像捏死普鲁士就像捏死个臭虫一样。
当时拿破仑三世讲了几句狠话:“德国一定不能统一,德国要是统一了,我们的大炮就将自动发射。”世界上第一款自动大炮就是他研发的。他还说:“我们这次去打普鲁士,其实就是一次军事散步,我们要去柏林进行一次散步。”
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即使我们不是战略家,不是军事家,也知道谁赢谁输。
开战之前,俾斯麦一直在想怎么让法国人先打起来,他知道法国虚骄的民意已经起来了,所以就从民意上下手。终于,这一天到了。
由于西班牙王位的继承问题,法国和普鲁士之间意见不合——1870年7月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一个亲戚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去西班牙继承王位。可拿破仑三世担心普西联合起来之后实力大增,对法国不利,所以极力反对。普鲁士国王一看,就说:“那西班牙王位我们不要了。”
但拿破仑三世还不满意,他派了一个大使到普鲁士去,要求他们写一个字据。普鲁士国王一看,这也太欺负人了,就拟了封电报:“这件事我知道了,你不必派大使来了,这件事不办了!”他把这封电报拍给俾斯麦,让俾斯麦按这个意思回复法国人。
俾斯麦当时正在吃晚饭,旁边是总参谋长老毛奇,还有国防部部长。俾斯麦就问他俩:“咱们干吗?”估计那俩人说的是:“干。”然后俾斯麦就回到书房将这封电报给缩写了,但是没改字,大概意思变成:“法国大使不要来了,这件事以后不用谈了。”然后直接在报纸上发表了。
他最蔫坏的地方是,特意挑了7月14日这一天来发表,这一天是法国的国庆日。法国民众正在广场上聚集庆祝,一看到报纸上这封电报,激昂的战争热情就被点燃起来了,怒称要杀到柏林去。拿破仑三世这个时候除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莱茵河去打柏林,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为他是拿破仑,他不能怂。讲了一堆狠话之后,他御驾亲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