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别被过去绑架:拿破仑三世
这几年有一个词很热,就是“大国崛起”。这是多好的一个词,听着就高兴,可是当我们历史读得多了,心就会凉掉半截。为什么?因为自从全球秩序建立起来之后,老二挑战老大完成大国崛起的好像还没有先例。
有人说,美国挑战英国,接过霸主地位,这不是先例吗?这还真不能算一个典型的挑战,因为大部分英国人和美国人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人家是一个文化谱系里的,他们之间继承的意味远远大于挑战的意味。
也有人说只要老二跟老大搞好关系,跟着老大的战略走,一定就有好果子吃,一定就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大国崛起。其实也未必。我下面要讲的就是一个例子。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小王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赫赫有名,他叫拿破仑三世,法国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后来变成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这个人跟我们熟知的拿破仑一世是侄子和伯父的关系,他爸是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被封在荷兰当国王,所以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出生于1808年,那一年是什么情况?
拿破仑一世是1799年上台的,1804年被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一直到1812年被俄国打败,他才算遭到了第一次真正的失败。所以,1808年正好是他如日中天的时代。
我们要理解拿破仑三世这个人物,可以参照一下《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贾府因为宫里有人,所以贾宝玉每天过着奢靡的贵公子生活。拿破仑三世出生时的家庭状况也差不多,可是好日子并不长。1815年他的伯父拿破仑复辟,但三个月之后就兵败滑铁卢,然后再次被流放,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百日王朝”。
我们要知道,拿破仑两次被流放,境遇是不一样的。第一次他是被流放到厄尔巴岛,厄尔巴岛在地中海,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岛和撒丁岛。而且厄尔巴岛距离科西嘉岛非常近,基本上算是拿破仑的半个故乡,气候非常好,水草也很丰美,现在还是意大利的度假胜地。
在当时,表面上拿破仑是被流放了,其实是拿破仑跟当时的欧洲列强——反法联盟签订了一个《枫丹白露条约》,约定拿破仑必须退位,但是欧洲列强们得给他一些好处:
第一,拿破仑终身保留皇帝称号,还可以保留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和一些官员。所以,拿破仑到厄尔巴岛相当于是去当个小领主。
第二,反法联盟每年要给拿破仑200万法郎的津贴。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一笔养老金。
所以,对拿破仑来说,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这个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
可是1815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次他是被英国人押送去的,流放地叫圣赫勒拿岛。这个岛是南大西洋当中的一个小岛,是当时英国的殖民地,根本就无人居住。而且这个岛距离法国本土可以说是“每依北斗望京华”,拿破仑在这个岛上面的生活非常糟糕,据说他临死的时候要求喝一杯咖啡,居然都没有得到满足。这次他能带什么人去呢?一个医生、三个官员、十几个仆人,大概就这些。这三个官员中有一个据说还是因为躲债不得不去的。所以,拿破仑家族实际上在1815年就彻底败落了。
流离失所的“四有青年”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拿破仑三世,他当时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就不得不跟着他的母亲在欧洲流亡。可是,欧洲什么地方能容得下他们呢?神圣同盟的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肯定是去不了的;西班牙、荷兰这些被拿破仑祸害过的国家,他们当然也去不了。想来想去,他的母亲决定带着他去日内瓦,因为她在那里有套房产。但是,当地政府也不敢收留他们,让他们赶紧走。最后,母子俩辗转流离于瑞士、德国边境和意大利。
总而言之,小拿破仑的成长历程很不容易,而且他和“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形象很相符。
首先,他非常有文化。拿破仑一世的那套理想被他完整地继承了下来,不仅是武功,也包括文治。拿破仑三世长大之后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著作。他后来在坐牢的时候,还写过电磁学以及如何开通运河的著作。此外,他还整理了拿破仑一世和凯撒的文集,是一个勤于写作、笔耕不辍的文人。
其次,他很有理想。他在意大利的时候,年纪轻轻就跟意大利的民族主义分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烧炭党”,搞在了一起,据说还参加过他们的起义。在他的执政理念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理想主义的色彩。
第三,他也是一个很有道德的年轻人。只有最后一条“有纪律”不太符合,他不太有纪律,因为他老惦记着要恢复拿破仑家族的光荣。我看了拿破仑三世的传记之后,感觉他就像是一台3D打印机,从历史中下载了拿破仑一世的数据,然后总想把拿破仑一世的荣光和文治武功再复制出来。这就是拿破仑三世的梦想,这是一直扎在他心中的一根刺。
据拿破仑三世说,他小时候,伯父拿破仑当着很多将军的面抱过他,说:“你们也抱抱这个孩子吧,没准儿他就是我们家族未来的继承者。”不知此事是真是假,反正拿破仑三世总是这么说,而且此事确实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
1848年法国爆发了一场大革命,把国王推翻了。拿破仑三世立即从英国赶回法国,跟朋友说:“我现在要回到法国,重新统治法国人民,他们在召唤我。”他表妹把他当成了神经病。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去了,而且居然成功了。
他人生的前几十年就是在不断地组织起义,反复被流放,反复被关押。1840年8月,他在布洛涅发动军事起义,失败后被法国政府判了终身监禁。但他找到了革命同志帮忙,六年后成功越狱,出逃英国。
其中最有趣的一次,就是他想模仿拿破仑一世复辟的那一次。
1815年,拿破仑一世带着1050名士兵,坐着六艘小船从戛纳一登陆,就大肆宣称:“被流放的拿破仑回来了!”军官下令让士兵冲他开枪。拿破仑就敞开胸口,说:“你们开枪啊!”可没有一个士兵肯向他开枪。于是拿破仑神话在短短几天之内就从戛纳传到了巴黎,因为太多底层民众包括底层士兵都拥护他,所以他成功了。
拿破仑三世也想照猫画虎地表演一回,但很可惜没有成功——他上岸之后正准备发表演说的时候,很多人表示反对,他不得不开枪去镇压。
总而言之,他是个倾尽一生精力想要恢复拿破仑家族荣光的人。
就是这么一个人,既没有军队的支持,也没有太大的名望,怎么能一下子在1848年当上总统,然后又在四年之后的1852年当上了皇帝呢?这个突然的大转身是怎么发生的呢?
登上帝位
拿破仑三世像变魔术一样,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如此辉煌的、从社会底层直达顶峰的一个历程,可见这个人还是很牛的,我们必须承认。
1812年拿破仑一世倒台之后,法国经历了两个王朝。一个是波旁复辟王朝,从1814年到1830年,其间除了1815年有3个多月的拿破仑“百日王朝”,其他全是波旁王朝复辟期,由路易十六的两个弟弟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统治。另一个是“七月王朝”,其统治者路易-菲利普原来只是一个贵族,1830年当了国王,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又被推翻了。
1848年全欧洲都在闹革命,但是法国的革命闹得最凶,而且法国人在浪漫主义精神的驱动下,决定成立共和国。共和国成立之后,领头的是个大诗人,叫拉马丁。这个人充满了各种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理想,当时他在法国最高当局中死活坚持一件事——普选。大家都是一模一样的人,为什么有产者才有选票?咱们既然搞共和制,就要搞彻底,所有成年男子一人一票,投票选举总统。
拉马丁这位大诗人的智商明显有点问题,他在巴黎开沙龙能来一万多人,却是不可能当选总统的。老百姓知道他是谁吗?老百姓连字都不认识。但是,老百姓都认识拿破仑。
这有点像印度的选举,老百姓一听说是甘地,就都把票投给他。可是后来选出来的英迪拉?甘地、拉吉夫?甘地这些人,根本就不是甘地家族的人,他们是尼赫鲁家族的。对于一个民智未开的国家来说,玩普选最后都是这个结果——面对选票上的几个候选人的名字,老百姓一定会挑自己认识名字的那个人,然后把票投给他。
拿破仑三世回国参选总统之前,没有任何从政经验,就是一个流放犯,甚至是一个被判了终身监禁的囚犯。但是他参与总统选举时,所有底层的老百姓都知道他是拿破仑家族的。拿破仑家族曾经给过农民很多好处,也给过工人很多好处,还给法国人民带来过雄踞欧洲大陆的幻觉,大家不投票给他,还能投票给谁呢?所以,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便像闹剧一样开始了,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拿破仑三世最后被选举成了总统。
第二个问题来了,他好好当总统就行,后来怎么又当了皇帝呢?袁世凯在中国没有干成的事,为什么这位先生在短短三四年间就干成了?这又是一个很奇葩的事件。
要解释其中的原因,就得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当时民主政治在世界范围内并未深入人心,只有一朵奇葩盛开在大西洋的彼岸,那就是美国。在欧洲大陆人看来,美国真的好奇怪,法国人托克维尔写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可以为此佐证。
法国刚开始搞民选共和政府的时候,是有很多问题的。一时间旧秩序彻底垮掉了,新秩序又没建立起来,于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今天这个上台,明天那个上台,国内政局非常混乱。所以,民心思安定,作为法国声望甚高的拿破仑家族的人,拿破仑三世极易获得民众的支持。
另外,这里不得不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个由一帮文人搞起来的共和国,很多政策的制定真是有点愚蠢。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宪法当中有一个症结,这个症结直接导致了它的倒台。这个症结就是,它规定总统只能任职一届,而且只有四年。这不就是逼着当权者动用武力把共和制度干掉吗?所以最后拿破仑三世眼看着任期快到了,就发动了一次政变,直接把议会给关了,改成了元老院。
这时拿破仑三世就已经想当皇帝了,可他还想试试民意,这个时候要夺权是不是正好?怎么办呢?学曹操。曹操想僭位称王,又知道朝中还有很多“汉室忠臣”会反对,于是决定许田围猎,试探一下众臣中哪些忠于皇上,哪些忠于自己。
当然,拿破仑三世可能并不知道曹操是谁。那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带着一大堆随从到法国南部巡游,巡游的时候经常对公众发表演讲,然后派自己的马仔在人群中抽冷子喊:“皇帝万岁!皇帝万岁!”先小声喊,如果有人跟进,也喊“皇帝万岁”,那就正中下怀。他走了一大圈之后,觉得差不多可以了,就发表了一场重要的演说,然后回到巴黎,并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穿过凯旋门回到皇宫。紧接着,拿破仑三世指使了元老院一个人上来说:“要不您当皇帝好不好?”“哎哟,那怎么可以呢?”反复惺惺作态三回,最后说:“你们都这样了,我也不能辜负大家的心愿。”拿破仑三世就这样当上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
拿破仑三世登上帝位以后,至少表面上回到了伯父拿破仑人生曲线的最高点。他竞选总统的时候,拿到了400多万张选票,这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可是他当皇帝的时候,又搞了一次投票,这次竟拿到了700多万张票!所以,他的民众基础是非常深厚的。
我在史料当中看到过一个小段子。拿破仑三世竞选总统的时候,他的竞选班子跑到警察局去告状,说竞选对手把他们的广告给撕了,太不像话了。警察局局长说:“行行行,我帮你们处理。”然后很客气地把他们送了出来,边走边跟竞选班子的人说:“几张广告不要紧的,拿破仑亲王是一定能够当选的,这件事情没有悬念。”可见当时他的民意基础就已经非常好了,要不然他怎么敢称帝呢?
一时的辉煌
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拿破仑三世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他称帝的前几个月,德国有个叫卡尔?马克思的年轻人,他观察了拿破仑三世前半段的表演后,写了一篇文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劈头就讲了一句话:“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了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虽然没机会看到拿破仑三世的下场,但是他已经判断出来,这一定是一出闹剧。
有的人如果能在稍早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对他的评价会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拿破仑三世如果在1870年死了或者退位,那他留给历史的,就是一个高帅富且潇洒无比的背影。
拿破仑三世执政的20年,法兰西的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极其繁荣,人民利益也得到大幅保障。法兰西在他的统治下蒸蒸日上,而且在他手里彻底完成了工业革命。
给大家举个例子,普法战争战败之后,不是得赔款吗?当时俾斯麦扒拉小算盘,打了好几吨草稿纸,算出一个数:50亿法郎。这并非是根据德国人受的损失让法国人来赔偿。俾斯麦就是要扼制法国经济的发展,他认为法国背上50亿法郎这个沉重的负担之后,短期之内肯定恢复不了元气。可是让俾斯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法国只用三年就还清了,而且此后的经济继续一路狂奔。
我们可以做个对比,30年后中国人签了《辛丑条约》,要赔4.5亿两白银。中国人当时还不起,就哀求列强用将近40年的时间分期偿还。而50亿法郎相当于7亿两白银!可见两国国力差距有多大。
在文化方面,法国19世纪那些文化天空里的璀璨巨星,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福楼拜,包括印象派的莫奈等人,都是拿破仑三世那个时代的。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空前的文化大繁荣的时代,随便一个贵妇人在法国巴黎开个沙龙,来的都是巨星。
更重要的一点是,拿破仑三世极其重视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拿破仑家族是有这个传统的,他们对底层人民,包括非巴黎的外省农民的利益很是关照。拿破仑三世在坐牢的时候还写过一本书,叫《论贫困》。他一生重要的一个学术研究方向,就是怎么解决贫困问题。
当然,他也给巴黎人民带来了很多好处。他在位的20年间,修建的建筑比此前法国所有帝王修建的都要多,而且他是有整体规划的。拿破仑三世当时改建巴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有规划的城市改建。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写的那个巨大的下水道,就完成于拿破仑三世时期,从此巴黎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