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全文阅读 > 第13章 「生花」要用青松打底子

第13章 「生花」要用青松打底子


  在“生花”里面,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是佛教的“空”观,还是神道的神样,抑或儒教理想?“生花”的理论,从日本战国时代觉醒,其本身,就是对佛教“供花”的否定。“供花”是将花的美,孤立地提撕出来观赏,使人忘了它们来自野山和水边。

  “生花”的原理,就是要时时提醒人们,花之所以美,归根到底还不在花自身,而在于它的根源——野山和水边,离开了根源,花就不自然。

  离开了根源的花,如“供花”,难免矫揉,《池坊专应口传》说:只是在花瓶里插花,能观赏花的美丽,却难以辨别草木风兴,更别说溯源野山、水边的自然了,因此,“生花”的原理,先要懂得“否定花的花”。

  名曰赏花,当然要有花,但花道不能仅仅着眼于花,在审美诉求上,先要突破赏花,让视野超越这一层次,进入否定之域:观花不是花!

  再进一步,便是否定之否定了,它又回到了赏花。这时,观花还是花,但花已泛化升华,就连草木和山水,也都成了花,而观赏者自身,正在开花。

  当观赏者的主体性,转化为花的属性、与花一体时,花的自然之域便打开了。

  原先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而然的花姿,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融入了观赏者的主体性——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而使其自然性更加完整。

  此时的花,虽然还是花,却已非当初。纯客体的花,被人观照,而具有了统一性,主体和客体融为一体,在审美的视野里,新的自然应运而生。

  于是,“生花”的小宇宙诞生了,大自然被浓缩在视觉的焦点上,一瞬间,小水尺树便“生花”了!“生花”的自然,易逝,而自有其源泉。

  有了这样的境界,拾起枯枝,扔在破瓮里,也能“生花”,无须名器名画。用自然代替名器,用“生花”代替名画,日本人的国粹意识,觉醒了。

  当时,日本的名器名画,也包括一些在日本本土罕见的名贵的花,大都来自中国。“供花”,当然要名贵,而“生花”却要将名贵拉下马,本土化。

  在“生花”之道里,取代舶来的名贵之花的,是松、桧之类的常青树,它们四季常青,在日本的国土上遍地生长,因而居于花道的核心,是插花常用的背景。

  “生花”,以松、桧之青色为真如,衬托花之绚丽,反而无常。这话,看起来有些玄妙,想一下,道理其实也很简单。

  世有常青的松树,哪有不败的鲜花?而且对于松树的推崇,不知不觉,又与“记纪”里的“神代”联系起来,除了有现实基础,还有神话和历史根源。

  这就是色彩单调的松树,为什么能在争奇斗艳的“生花”世界里,喧宾夺主,反而居于核心地位的原因了,司空见惯的朴素之美,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有了松树的青色打底子,花之绮丽方有凭依,有了自然的真如做支撑,人生的无常才多彩多姿,正是在这样的辩证法里,展示了“生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