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全文阅读 > 第14章 苔藓是岩石开的花

第14章 苔藓是岩石开的花


  风土,具有宿命的意味,对于日本人来说,尤其如此。日本是个岛国,古代日本人不知道陆地上有一望无际的原野,没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也不知道大地上还有长江大河。

  日本人常见的自然,是山和平原交错的小自然,栖居于小自然中的日本人,在文化上采取了相应的短小形式。因此,在日本,没有中国式的万里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罗马式的水道,更没有创作出像大乘佛教教典那样庞大的作品。

  以和歌、俳句为代表,日本文化具有简洁和短小的特性。然而日本民族对自然有一种极为亲近的感情,这种感情来自气候。日本的气候变化和季节推移,以及风雨雾霭等,极为复杂多样,它使国土景致绚丽多姿,使日本人对自然的感受亲而细腻,连文化也带有湿气。

  从气候来看,与日本风土具有很深关系的,是日本独特的湿气。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磨炼出了一种湿气的智慧,把湿气引入生活,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先例的,是在日本本土原生的“湿气文化”,他国莫及。

  日本文化的“佗”“寂”,就是从湿气中产生出来的美的意识。比起闪闪发光的鲜亮之物来,日本人更爱生苔之物;比起被打磨得精巧的东西来,日本人更看重带有风土涩味的古雅苍老的东西。品尝日本文化的“涩”味,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无形的、时刻都在包围着你的湿气,以及由湿气的积淀,留在地上、树上、石上的潮湿的苔藓。

  谈到潮湿和苔藓,人们并不陌生,可是将潮湿和苔藓变成文化,使之具有形而上的品位和文化上的质的规定性,则唯有日本,湿气覆盖了整个日本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离不开庭院,一提起庭院,就会使人联想到幽水古池、水流石上所带来的湿气。即使缺水,也要在石屏上,去表现流水的风景。

  设在屋檐下,或庭院中,那石制的洗手盆,冒着湿气。石灯笼的粗拙,也因其生长青苔,而得到调和,冷硬的色调里,竟然生出了温软的绿意,使灯笼的人文意味得到充分展示,此为“生花”妙笔。日本的庭院,如果除掉了湿气的要素,其美就完全失去了。

  日本的河流,因岛国而短促,放大了看,那也是瞬间之流。缺少长江大河,自然就难以形成河流文化,但惜水的日本人,却因此而产生了湿气文化。

  西方文化否定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对立面,以征服自然,作为文化的本质。日本人却肯定自然,想方设法把自然纳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云、霞、露,都是湿气的产物,日本人不仅把湿气带到生活里,还将湿气引入文学和艺术。大和绘之云,由远而近,在湿气之流中,感受时间性。

  日本人在湿气里安身立命,利用和预防湿气的智慧自然也很丰富。和服的袖口,宽大通气,女性和孩子穿的和服,在腋下有开口处,为“身八口”——通气孔,在世界上,这也是绝无仅有的衣服通气孔。天井上,有阁楼,叫作“屋顶室”,日本屋的构造,富于通透原理,屋基流气,房屋上下都有通气层,要将湿气引进来,还要将湿气散出去。贴有糊窗纸的推拉门窗,分割外面的光线,给予室内柔和的照明。

  同时,它对湿气也有微妙的吸放作用。当湿气增加时,糊窗纸因其经纬密实而隔断了外气,室内过于干燥时,又因其柔软而吸入外面的湿气。

  而且糊窗纸的保温性好,天欲雪,待在家里,关上门窗,在火钵上生起炭火,热气不会逃走,室内暖融融,而一氧化碳却从糊窗纸的缝眼里吐出去了。糊窗纸中,只有日本古来的和纸有这种作用,西洋纸无用。泥壁也是调节室内湿气的,多湿时吸湿,干燥时又吐出湿气。

  湿气的文化,不仅覆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而且还影响了日本的政治。1999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国歌法》,定国歌为《君之代》。《君之代》又被译为“君主御世”,歌词本是收录在《古今和歌集》里的和歌。

  歌词大意是:“君主御世,千秋万代永存,犹如小石成岩,岩上生苔,永无止境”,赞颂天皇万世一系如“岩上生苔”,生生不已,而皇权永固如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