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情感 > 流浪人生全文阅读 > 第113章

第113章


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排队买完票,等候发车。挤进客车,得有一半人没座位,只要能回家,站着也高兴。还有一个不认识的流浪者,年龄相仿,一路趴在车顶。我们怕是小偷,上边有大包小包的行李,乱咋呼让司机把他赶下来。车停了,司机下车询问,那小孩下来,直给磕头,说是,没钱回家,偷偷爬上了车。司机看他可怜,也没再管。他又重新爬到车顶,跟着我们到了莘县,才一块儿下来。r

到达莘县,天还很黑,约摸凌晨三点多钟;叽叽喳喳说一番笑话,就微微发亮了。大街上冷冷清清,连一只麻雀的叫唤都听不到。跑出租的最先打破这种静寂,呜呜的开着车,来到我们身边。大伙本不想在县城里太多停留,唯恐花钱。就给出租车司机交谈一番,讨价还价。张鲁镇的工友坐上车走了,挥手到彼此看不见面。我和吴文桥也踏上了回村的路。r

父老庄乡正在准备麦收,热火朝天的收拾着打麦场。地里已是黄澄澄一片,风一吹,麦穗起伏,麦浪汹涌。很多乡亲就在自家麦田里收拾场院,选择靠路的一角,提前把麦子薅掉,一根麦茬不留,腾出一二分地,然后平整,再泼上水,用石磙轧实。我和吴文桥背着行李,不时停下,给乡亲们说话;乡亲们放下手里的活,往路边走几步,大都是问问挣了多少钱,天津的楼房高不高,好吃的东西贵不贵。r

路过村东头,我家的新宅基上俨然竖起一座新房子,泪水就不知不觉的滚落下来。我出门在外,父亲又年迈,多亏家里亲人们帮忙,把屋子盖好了。当时就感动不已,发誓一定要混好,来报答亲人们的恩情。r

到家和父亲见了面,也没看出他老人家高兴。父亲表情木讷,沧桑的脸庞,带着疲惫。父亲告诉我,盖房子多亏大伙帮忙,欠了人情又欠了外债,叮嘱我好好干活,不能忘了大伙,也尽可能早日把帐还清。我就暗下决心,努力挣钱。r

当天,书庆,三兵,路青,金仓等人来找我,就商议去哪里打工。吴金华过麦没回家来,说是他亲戚找的那活不好干,就去了北京装车。我村还有几个人在北京装车,回来的人说,那活也不好干,太苦太累,挣钱没保障,还查暂住证,治安逮住还会打人。吴金华力大无穷,累不着,就在北京苦苦熬着。若是四处逃窜,来回换活,更挣不了钱。r

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添了几辆三马车,哥哥家也买了一辆;书朝哥过日子是好手,买了一辆拖拉机,种地想往现代化发展哩。大棚初见效益,乡亲的状况有些改善,但多数人还是用着毛驴车和牛车。r

在家拿着镰刀,割了几天麦子。拉到麦场上轧了出来,然后等着刮风,扬场,把麦糠和麦粒分开来。有水泥房顶的人家,就灌成袋子,拉到房顶晾晒;有的就在场院里晒干再运回家。我家的麦场地是一片“村头荒”,不心急种庄稼,家里又是土房顶,只好在场里晒麦子了。我就在场里睡了好几个晚上,晚风轻拂脸庞,夜观满天星斗,感受至今难忘。r

割完麦子,抽空就心急火燎的忙夏种。俗话说“过麦的庄稼不让晌”,早种一天就不一样。种地还是老一套,种棒子(玉米),种长果(花生)。这时,乡亲们也有种棉花的,不过都是三分四分的小地块儿,留着自家用。以前大规模种植棉花已成为历史,曾经的重要产棉区还被人们津津乐道。r

大棚虽有效益,但上级要很多的“特产税”,这样就阻碍了乡亲们创业的积极性,怨声载道。假种子,假化肥也扑面而来,种出来的东西,价格毫无保障。这时,对大棚的说法,可谓“盲人摸象”,各抒己见。由于管理不同,效益不一样,能发财的还是占大多数。r

种上了庄稼,抽空又把麦秸轧一遍,俗称“溜扬”。轧第二遍,也能出些麦粒,若是花钱用拖拉机的话,所剩无几;乡亲们就赶着牲畜,拉着自家的小石磙,滚轧半晌,收些麦子。r

二弟书庆跟着我从乡里跑到县里,办了个快件身份证。我又给王春林打了个长途电话,春林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说是给我找了一个厂子里的活,去天津肉联厂杀鸡。r

几个月没有了康金武的音讯,特别挂念。我想到康净庄看望一下,借了个自行车就去了,金武家大门紧锁,金现哥家也没有人。到当街打听一下,一位老人说,康金武过麦没回来,具体在哪里打工,他也说不清楚。心里很乱,满腹忧郁就回家来了。r

我洗好了衣服,准备着再去天津。不管去哪里,心里并不发憷,我时刻磨砺自己,迎接着生活的挑战。r

说来笑话,我想去天津不成,却阴差阳错的下了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