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情感 > 流浪人生全文阅读 > 第1章

第1章


岁月不停的在我们脸上刻画皱纹,时光无情地吞噬着我们年轻的生命。往事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脑海中浮现。日子就在平淡无奇中打发着,某时,对镜一照,才明白多愁善感之人易早生花发,许许多多的工友同学,大都失去联系,我想真真实实,完完全全回忆一下曾经走过的路。r

回忆往事,思念朋友。某位节目主持人说过这样的话:朋友是那么一批人:是你容易忘掉的人,是你痛苦时第一个想找的人,是给你帮助不求回报的人,是惊扰之后不用心怀愧疚的人,是你步步高升后对你称呼从不改变的人,是你沦落街头后也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回忆打工故事和种地经历,涉及朋友,采用真实姓名,以便他们能容易找到我。r

马克思说:自暴自弃,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啮着心灵的毒蛇,它吸取着心灵的新鲜的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时光上溯到那年秋天,发黄的树叶迟迟不肯落地。风一吹,我瘦小的身躯,有些招架不住,贫穷带给我是泪是恨,世态炎凉,无人问津,年迈的父亲根本无力让我重返校园,打工成了我唯一的出路。临行前,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伴着我,为我分担痛苦,他也在四年的初中生涯中,给我太多的帮住,使我在贫穷中没有跌倒。我决议要走,兄弟二人,挥泪如雨。r

打工第一站是胜利油田。基地东营市,地处山东省东北角,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滚滚黄河水从此地入海。我是来投奔表哥的,也是父亲给我寻觅到的在外最亲近的有能人。第二天,就上了班。一辆破解放车,拉着十几个年龄相仿的人,最先和我说话的是一个小胡子,他叫王建华,山东无棣县小泊头镇南李宅村人。初次面对众多陌生脸庞,很难听懂的口音,心里好奇起来。r

他们扒着栏杆,都往前挤,有人大声唱歌,有人嗷嗷怪叫,我全不认识,就独坐在车厢后头。小胡子冲我就喊:“哎,你是新来的吗?”我说是的。别的同伴也放眼过来,仿佛刚刚发现我。他们七嘴八舌,问这问那,车一颠簸,手松开栏杆的人就摔倒在车厢,大家笑成一片。这时,我发现,车最前面有一个人在高声唱歌,被小胡子一把扯了过来,并说:“小康,这位新来的是你聊城老乡!”r

我一看,个子不高,骨瘦如柴,大眼睛炯炯有神,黄眼珠子却多。他叫康金武,山东莘县魏庄镇康净庄人。他还没给我说话,小胡子王建华倒给他介绍起来:“小康,他可姓霍,是大侠霍元甲的后人!”我哭笑不得。r

车子开出百十里地,才到达施工现场。队长分工,因我是新来的,再加上表哥在公司位高权重,就安排我和一个老实人干点轻松活。r

一路上没见他说话,干活很卖力,我几乎没怎么干,就完工了。他叫王春林,河北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村人。因我俩分的活少,滨州的薛东建、马宝华就有意见,他滨州老乡赵青、金中伟还冲我俩骂骂咧咧。突然,王建华不干了,抡起铁锹,冲着骂人的高叫:“谁他妈的再有意见,骂一声,我就铲死他!”这一下,真把众人震住了。事后才知道,王春林是王建华的表哥。r

油田上车轮滚滚,不知咋回事,饭就送到工地。冰凉的馒头老咸菜,工友们三三两两分散开来,各找干净处吃饭。正在犹豫,“霍元甲过来。”王建华冲我招手。拿着分给的三个馒头凑到他俩身边,只吃一个,就饱了,把那俩给了建华、春林。看着他俩狼吞虎咽,连吃四个馒头的样子,我傻了眼。康金武奉队长之命,去村内找水,半天回来,提着一个五斤小桶,工友一下子把他围住,乱伸手抢夺,金武虽瘦小,却很敏捷,突出重围,直奔我来,嘴里嘟囔着:“小霍兄弟,这水你先喝!”r

初到东营,离家千里,举目无亲,就连表哥表嫂,我根本就不认识。能听到一个陌生人喊我兄弟,孤独冷漠之心,忽然温暖许多。打工第一天,就结识康金武、王春林、王建华,除康金武绝情外,直到现在我们还友谊长存,亲如兄弟。r

干活的单位,是胜利油田钻前公司下属的土方队,也叫筑路队。除十几个工人干部,其余全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民工。硕大院子,三大排瓦房,上下床睡觉,还住的满满的。清一色的男丁中,上到六七十岁,下至十六七岁都有。上下班不分时候,院子从来不断人,屋门从来不上锁,电灯二十四小时常明,换个新开关概不结绳。不管白天黑夜,喝醉酒的吵骂声不绝于耳,慢慢地就习惯了那种生活。r

几百人的队伍,属山东沾化县和临邑县的人最多;其次是鲁西南,包括山东聊城和菏泽、济宁三市;再者,湖北湖南,河北河南都有,他们在队上被称之为“少数民族”。回忆起来,那鸡毛蒜皮的故事特多,罄竹难书。只有把印象深刻的记下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