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前提,在此引导下才能科学地展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无论对学生施以何种教育手段,其目的都是要培养人、塑造人。毫无疑问,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系统的知识,突出的能力,是高校一切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在高校,从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课堂、网络、社团均为培养人的手段,都统一于这一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各种教育手段,必须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以收异曲同工之效。知识充实、人格养成、能力训练应是课堂、网络、社团存在的共同目的,从而也为构建互补平台提供了可能。
传统课堂以单向性传授为主,学生较为被动,有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实施个性化教学。如今,课堂教学也十分强调教学互动,提倡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让学生不仅得到知识信息,更要学会怎样获取知识,掌握求知的方法,养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强烈的展示与表现欲也是当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堂也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既开放又互动,完全满足当代青年的身心需要,所以,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乃至生活方式。社团,基于共同兴趣与爱好,自我管理,活动开放,互动性很强。因此,互动性要求成为课堂、网络、社团的共同特征,也是三者能够有机结合的重要因素。
“以生为本”是如今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以生为本”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着眼于学生,一切为了培养优质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理念,只有赋予和尊重学生主体性,才能根据学生需要实施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网络的可选择性、互动性、开放性充分尊重了网络用户的主体性,能够实现主体的参与、创造、个性要求,是教育平台中的“主体中心”平台。高校学生社团因为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众团体,其主体自然是学生,自主、自动、自律是其鲜明特点。因此,课堂、网络、社团,围绕实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进行设计与安排,可将三者融为一体,综合运用。
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任何教育形式的必然追求,也是考评教育质量的根本指标。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向,其内在动力也就是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课堂、网络、社团,作为教育平台,它们的教育设施、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形式、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等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使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使教育实效性最大化是三者共同的追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规范的课堂,还是开放的网络、自主的社团,以提高教育实效性统领“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育平台的构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当然,“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育平台不会自动构建,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教育者组织实施才能实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课程就是媒介,教师就是组织实施者。
三、“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的初步实践
运用“课堂·网络·社团”综合教学平台,不只是在教学中使用这三者,更重要的是在使用中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实现三者功能互补:课堂平台突出教师主导性、教学规范性、知识系统性,网络平台注重开放性、拓展性,社团平台强调自主性、实践性,而总体上坚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增强教学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以“纲要”课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教材体例设计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与控制下持续而有序进行,全面落实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从知识系统性而言,针对理科生源以系统讲授为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认识,针对文科生源以专题教学为主,有利于加强教学深度。在专题教学方面,我们设计了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近代民族觉醒的历程、晚晴的改革与清朝的灭亡、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革命胜利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20世纪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1个专题,根据教学需要也可进行适当调整。
网络平台以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站为主,该网站分两大板块,一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课程建设”板块,一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辅导”板块。在“教学辅导”板块设置“重点难点”、“参考书目”、“专题学习”、“同步阅读”、“好书推荐”、“课后习题”、“实践指南”、“考核指南”、“答疑辅导”等栏目,为学生提供预习复习、拓展学习条件。在教学进程中,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网络资料,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背景知识。同时向学生推荐红色网站、相关研究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社团平台,以担任“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指导教师、指导该社团活动为主。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是政治理论性研究社团,指导教师虽然是顾问、参谋角色,但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联系时代热点、节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建议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如该社的“时事月月谈”活动,曾以台湾问题、中日关系问题、力拓事件、改革开放成就、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等为主题,邀请指导教师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作主题发言,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团活动,强化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影响力,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示范。同时,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如出任辩论赛评委、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
在发挥各自平台优势的同时,将教师引导作用、教学参与性、互动性贯穿始终。无论是课堂系统讲授、专题教学,还是网络学习辅导,亦或是社团活动都紧紧围绕国史国情教育、“三个选择”主题展开,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理解现实社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的成就和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读书报告、资料搜集报告、参观校史陈列馆、网络讨论、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留言板、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教学参与和互动。尤其是根据学校的行业性特点,结合中国近现代航空历史,使用特色素材开展教学,发动学生搜集航空资料、素材,如清末民初的中国航空、孙中山航空救国的理想与实践、抗战时期的中国空军英雄、苏联航空志愿队、飞虎队的故事、抗美援朝战争的空军英雄、“两航”起义与中国民航的诞生、新中国民航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航等,学生十分踊跃,制作精美课件,激情登台演讲,这一活动既结合了学生专业兴趣,让学生熟悉了民航历史,深化了国史国情教育,有利于加深对“三个选择”的认识理解,同时,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参与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综上所述,课堂、网络、社团是高校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发挥综合育人效果是值得探索的课题。虽然笔者学校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十分粗浅,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于社团的多样性、社团人员的跨专业跨年级特点,要将一门课程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存在着实际操作困难,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看,打造一个“课堂·网络·社团”的综合教学平台既是十分有益的,也是现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