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李开复创业心经:中国人可以复制的创业课全文阅读 > 第37章 事业不是人生的全部,创业只为人生更完满(3)

第37章 事业不是人生的全部,创业只为人生更完满(3)


  在谷歌的时候,李开复的办公室出奇得朴素,小到好像一间秘书室,“我不讲究排场”,他说。一位谷歌员工这样形容李开复最出格的形象:当时他连续飞了40多个小时也没有休息,头发乱乱的,胡子也来不及刮,几乎让人认不出来。而随后的变化更让她惊讶,当李开复在房间里稍事休整,出来时竟又变回西装革履的标准状态,精神焕发地说,“走吧,我们去活动现场”。

  李开复认为,如果你想要成就感,工作压力就不得不承受;但承受压力不代表一定要成为工作狂。

  工作狂与热爱工作有什么不同呢?根据李开复的解释,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不见得就是对工作上瘾;相对的,一个工作上瘾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热爱工作。如果一个人不论吃饭、睡觉、读书、聊天、玩乐,心里都在想着工作,那么我们就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这是一个工作狂。

  所以工作狂与工作热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并不一定能在工作中获得快乐,而只是拼命工作以求“尽善尽美”,工作中稍有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而且往往拒绝别人的帮助;而后者热爱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获得巨大的乐趣,出现失误也不懊丧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错误,重整旗鼓,此外,他们还善于与同事配合、协作。因此在两者工作量大致相同时,后者的工作质量往往要比前者更高。

  李开复不是“工作狂”,他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点。对李开复来说,工作和家庭是同样重要的部分。漂亮贤惠的妻子,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组成了李开复幸福的家。出任Google中国CEO之后,李开复便把全家人从美国接到北京安家落户。

  李开复说:“我的工作是很忙,但是我一直认为家庭是第一的。我有很好的家庭,他们也理解我的工作是很忙的,所以我们有一些协定,我们协定不要等我回家吃晚饭,但是我还是回家吃饭,只是让家人先吃;我每天8点钟回家,还要有一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我会每天送她们上床,讲故事给她们听,每个周末我都不会到办公室去,除非有紧急的状况,也就是说我把周末留给我的家庭。但是在周一到周五,我都是在工作。”

  一边是任务繁重的工作,一边是恋恋不舍的家庭,能够成功将这两者都兼顾好的成功人士其实并不多。李开复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对于教育孩子,他就有一套心得:“我深信,在正面鼓励、包容的环境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包容别人、积极向上的青年,所以我尽量用正面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平时在家里,李开复和两个女儿打成一片,甚至“跟她们胡说八道”,“像朋友一样。这样她们更愿意跟我说心里话”。这样的方式,恰恰是中国家长比较缺乏的。“比较遗憾,很多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太严肃。”感慨之余,李开复总结经验,写了一封《给家长的信》,讲述怎样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怎样做孩子的朋友……方方面面归纳下来,竟然写了8000多字。“我能做到最好的父母!”文末,李开复用鼓励学生的话鼓励中国的家长。

  但是,好多人没有李开复那么明智。他们一味地追求事业、金钱,却淡忘了对自身健康及家庭的维护,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1999年5月4日,“中国火腿肠大王”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在实现了春都A股上市交易并从股市募集了4个亿后,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2001年7月31日,啤酒业铁腕人物“拼命三郎”青岛啤酒集团老总彭作义猝逝。2004年更是CEO们的黑色之年: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麦当劳公司全球董事长兼CEO吉姆·坎塔卢波等突然离世,无不在全球企业界引起震动。

  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不管你有多么成功,有多少财富,如果你的成功和财富是以牺牲健康、牺牲家庭为代价的,那么你虽是成功,实为失败。正如《圣经》上所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说,一个管理者,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要想带领公司走向辉煌,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和谐的家庭生活。

  【创业经】

  不能过度消费自己的健康和过度损害自己的家庭和谐,相信那句话“过度索取,终究要还的”。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家庭是事业的基础,是成功的保障。对自己和家庭负责,就不应该成为“工作狂人”。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身体体质和搭建幸福和谐的家庭看作是一种事业成功的储备,绝对不能透支。

  7.个人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奉献多少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无求品自高”,其实它的意思就是一个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欲望最少的人。西方有一句谚语就是说:Therichestpersonisnotonewhohasthemost,butonewhowantstheleast.——李开复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奉献多少。

  现实中,功名利禄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功名利禄是什么东西?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万有引力,人为什么不能飞起来,人为什么不会轻功,这是引力的作用。其实,在人组成的社会里面,功名利禄就是万有引力。有一些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自私自利,在自私自利心态的作用下,当他被要求付出时,就会紧捂口袋,装作埋头于自己的事。这样的人从来不关心别人,只是独自享受着自己的财富,他总是想着索取而不愿给予。他们只会变得渺小自私,让人鄙视,最终被功名利禄这个引力吸到受人唾弃的地狱里去。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最后却因种种原因而没有操作成功。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作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了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也许有人会说,名是虚的,利是实的,放开商业的利益原则去做仗义疏财的事,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但是,如同捕鱼必须有渔网一样,随时随地播撤一些爱心的种子,就是结扎经营之网,结的网越大,捕封的鱼就越大、越多。我们常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这个道理。

  许多人对“求”的理解是“欲求、欲望”。但李开复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对大学生说,你不要有欲望,一般大学生都会觉得这是非常愚蠢、不切实际的。人怎么会没有欲望呢?我要吃饭啊,要买新衣服啊,要结婚生小孩啊,还要买房子买车呢,怎么会没有欲望呢?“无求”根本就讲不通嘛!对此,我只能用一个人所做的一些事给出解释。我认识一个人,他受过西方教育,也比较理想主义,我从他的为人理解出,therichestmanisnotthemanwhohaseverything,butthemanwhoneedsnothing,也就是说最富有的人不是拥有一切的人,而是无求的人。他捐赠过一个慈善机构,这个机构想挂他的名作为报答,但他拒绝了,并且说如果有一天这个机构需要更多的捐赠,它可以挂未来捐赠者的名。从这个人身上,我理解了何谓无求品自高,他的品德是通过他做的事情来体现的,我很佩服。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比尔·盖茨隐退一线,并宣布捐出全部财产,此举震动全球企业界。当所有人都对比尔·盖茨在退休之际捐出580亿美元财产表示惊叹的时候,比尔·盖茨曾经的同事李开复则对比尔·盖茨的做法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我可以看到45岁以后的盖茨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是他留下多少。”李开复说。

  在美国社会,富豪们热衷慈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捐款避税,美国是少数几个捐款免税的国家之一。但是比尔·盖茨将高达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出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避税”作为原因来理解了。

  李开复说,在做慈善这件事情上,我们更要向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学习。洛克菲勒不到50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不过,他自认只是财富的保管人,不能独享财富,所以乐于捐钱给社会大众。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有一次,在一笔大捐款之后,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5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仔细调查后,他才向外捐款。为了更好地用好自己的钱,1901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他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他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从洛克菲勒一次次地慷慨解囊中,可以看出他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他一生之中共捐了5亿5千万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他一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李开复认为,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别以为只有富翁才可以这样做,不管你现在是谁,你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这就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你的付出,将给你带来一个个泉水之眼,那将是无穷的回馈。

  【创业经】

  人的价值就是在这世界上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给予社会的是空白,则这个人的生命也就暗淡无光,毫无意义。创业者要明白,义与利是不分家的,懂得回报社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进行慈善活动,会是商业战场中的有效战术,更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积德之举。要知道财富、幸福从来都只青睐行善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