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李开复创业心经:中国人可以复制的创业课全文阅读 > 第15章 创业机遇快手抓,不能坐等好运附身(3)

第15章 创业机遇快手抓,不能坐等好运附身(3)


  虽然自己也是海归,但是李开复在作出如此预测之后仍然对市场前景充满自信,他说:“就目前而言,中国的互联网机遇看似近乎饱和,但是在我看来还有机会,特别是进入3G时代,中国的数亿手机用户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空间是非常大的。”李开复举例说,在美国iphone推出市场之后,其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是其他智能手机的50倍,从中也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当人们问起李开复是什么时候冒出回国创业的念头的,他回答说,六月(2009年)开始有了“创新工场”的想法,八月写的计划书,九月成立公司。李开复的创业观念就是永远要做引领潮流的第一个。他之所以这么着急要回国创业,正是基于他看到了中国市场正有三个重要趋势发生:第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正在爆发式成长,如果现在不做,就太晚了。第二,有一批新的有潜质的互联网创业者正在产生,如果现在不把他们挖进来,就太迟了。第三,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是不平衡的,对天使基金或种子基金的需求巨大,如果现在不做,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就会太迟了。李开复表示:“这三个因素决定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再去做就为时太晚了。”

  同时,李开复捕捉到的另一个市场机遇就是“山寨文化”。对于中国的“山寨机”现象,李开复认为,它有可能会改写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的未来,所以他以尊敬的态度看待山寨现象。李开复也表示,如何为山寨手机开创服务平台,正是他的“创新工场”机会所在。他的企业得到了联发科技、富士康和威盛等台湾公司的投资,“台湾这些公司很明确地看到了大陆未来的山寨市场是一个主打的方向”。

  综上,从李开复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你决定何时创业,无论你选择在哪里创业,只要你能扼住业界的脉搏,机遇就永远不会从你手中溜走。

  【创业经】

  机遇总在刹那间溜走,要吃螃蟹就要做第一个。那么,如何做到客观精准地判断,从而站在潮流前面呢?创业者可以尝试把所有的影响因素罗列并制成“利弊对照表”,面对客观和详尽的表格进行理性判断,并用概率论的方法计算出“最好可能”和“最坏打算”的概率,然后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适时出手。扼住业界脉搏,捕捉市场机遇。

  7.积极尝试,勇创机遇

  被动就是弃权,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作决定也是一个决定,消极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李开复

  在美国,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相比之下,不愿意换工作的中国人则安稳得多,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换工作岗位的也是有其重要意义包含其中的:一个人一开始作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他的终生决定,他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擅长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大三时被分配到青海做铸造工人。其他分配到厂里的同学大多放弃了学业,整天打扑克、喝酒,但朱清时依然坚持学习数理化和英语。六年后,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青海做一个重要的项目,这时,朱清时脱颖而出,开始了他辉煌的事业。很多人可能说他运气好,因为被分配到缺乏人才的青海才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如果他没有积极地学习,自然也无法抓得住这个机遇。可以说,这个机遇完全是他自己给自己创造出来的。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才能在没有机遇的时候创造机会,取得成功。

  对于创业者来说,要积极地计划自己的发展之路,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创业要的就是积极地尝试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更不要在需要立即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创业者不能用这种消极的方式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样的道理,创业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多去尝试有可能促成飞跃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之路上学到更多、进步更快。

  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有一段时间公司经营状况不佳,大家士气低落。此时他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公司有许多很好的多媒体技术,可是因为没有用户界面设计领域的专家介入,这些技术无法形成简便、易用的软件产品。于是,李开复主动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这份报告被送到多位副总裁手里,最后,他们决定采纳李开复的意见,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并且请他出任互动多媒体部门的总监。

  多年以后,李开复碰巧遇到了当年的一位上司,这位上司还深有感触地对李开复说:“当年,看到你提交的报告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以前,我们一直把你当作语音技术方面的专家,没想到你对公司战略的把握也这么在行。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方面的发展机会,你也不会有升任总监和副总裁的可能。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李开复的经历告诉我们,机遇不会主动上门,创业者与其在家坐等机会,不如积极尝试,为自己和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屠格涅夫说:“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地空等,另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情向前推动。”也就是说,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除了时刻为机遇的降临做准备之外,还应该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争取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能力。

  【创业经】

  创业者不要因为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机遇而停顿不前。要知道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要对自己的长处有充分地了解和自信,然后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地去尝试、去准备,勇敢地为自己创造机遇同时避免机遇到来时错失良机。另外,创业者要珍惜每一次新的尝试,即使尝试不成功,也要从中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8.勇于对机会说“NO”

  我相信,只要从心开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片新的世界。重大的放弃与选择之后,将迎来一片新的世界。——李开复

  在创业路上,机会无处不在,别人告诉我们的或是我们自己发现的各种机会都很多,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我们要从中作出选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面对选择,该如何取舍呢?

  李开复说,在创业过程中,许多事情是需要直觉来判断的,而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机会,仅仅凭借个人的直觉判断失误率也是相当高的。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客观的或是主观的,最根本的是我们无从知晓眼前的机会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而哪一个机会带来的将是最有利于我们发展的东西。于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复杂心理让我们不忍放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前进的方向。

  李开复是善于捕捉机会的,也是善于对机会说“NO”的大师。李开复领导的Google中国有进有退,有张有弛,正所谓:“身心清静古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对此李开复认为,对机会说“NO”,从表象上看是有些损失,但放弃后得到的价值是远远大于损失的,创业者需要从长远着眼分析处理问题。

  相反,注重眼前利益,不懂舍弃,很可能让自己的事业走上弯路。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就曾经因为没有对机会说“NO”而损兵折将。

  20世纪90年代初,初尝多元化经营甜头的汪力成经不住各种赚钱机会的诱惑,将大把资金分散地投向了12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食品饮料等。汪力成认为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1995年,分散投资、盲目立项、管理失控等后果开始暴露出来,子公司之间的债务、担保搅成一团乱麻。

  面对众多的市场机会,谁都可能选择错误道路。聪明的商人在犯了错误后会及时领悟到并及时回头。到了90年代中期,敏锐的汪力成已经觉察到自己的决策失误。他立即对华立的发展战略作出了重新定位,坚决地将原来华立在12个行业的23家企业收缩为3个优势产业的4家公司,并将精力集中在华立的优势产业——电能表。果然,两年后,随着中国“两网”改造的开展,电表的销售量大增,公司效益一下子就增长了不少。

  事后,汪力成这样总结自己的得失成败:“机会太多,总是容易让自己乱了阵脚,但是对商人来说,乱了阵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地反应过来。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人,不能算是个成熟的人;一个没有犯过错误的企业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成熟的企业家。要敢于对机会说NO。”

  长在头上的脑袋体积是有限的,如果没有适当的“放弃”,那人脑也许经不住负荷或许会随时“爆炸”!因为每天的信息与事情太多,多得让人无暇顾及。市场经济的第一课就是放弃,没有放弃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生意上是这样,用人上是这样,投资上也是这样。李开复对“放弃”有着如此另类的思维,创业者学习李开复的这种观念,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放弃”的意义,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创业路上的“舍得之道”。

  在创业路上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创业者都必须审慎地运用自己的智慧,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选择最该选择的,放弃应该放弃的。同时还要选择属于自己和企业的正确方向,避免因为“贪心”而误入歧途。

  着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说:“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很多成功商人能一路比较顺利地走过来,我认为与他们的敢于对机会说NO的精神有关。”

  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创业路上,总会碰到十字路口,让创业者难以抉择,此时,作出正确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命运。

  【创业经】

  在创业之路上,创业者必须做到深谋远虑、洞若观火,能够在烦乱的机会当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舍弃看似诱惑力更大却并不适合自己的。创业者只有练就这种在混沌隐暗之中找出真正答案的本事、在别人被机会所诱惑之时做到“我独醒”、敢于对其他的机会说“NO”,才能带领企业借助真正的机会实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