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全文阅读 > 第5章 定义PC,大象退席(4)

第5章 定义PC,大象退席(4)


  IBM是家什么样的公司?“或许它与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都有所不同,这是一个主要由单一的有知识的员工组成的公司,而且它不具有多种业务而是拥有一个巨大的、遍及全球160个国家、价值860亿美元的单一业务。”这是郭士纳的答案。他的选择不是拆分,而是保持公司的完整性。同时,将这家著名的硬件公司,更准确的说法是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的单一业务公司,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方向转移。战略既定,现实的挑战是他如何解决投入极大却占有市场份额甚少的OS/2。

  “OS/2系统建造之前的有关争论,是建立在技术优先性的基础之上的。我敢说,IBM外部的许多人都毫无偏见地认为,IBM的OS/2系统是更优秀的产品。……我们的同事似乎不愿意接受或者是不能够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场战争已经结束,而且结局是IBM惨败!”这就是郭士纳对OS/2的判断,放弃它,不再有疑问。

  更艰难的选择是PC,“在将近15年的时间中,IBM几乎没有从个人电脑业务中赚到一分钱,而我们在那段时间为个人电脑业务投入了数百亿美元。”那么,IBM是否选择从这一领域退出?郭士纳自有主见:

  尽管个人电脑业务领域的业绩是如此令人难以接受,但我们从来没有退出这个领域的打算。个人电脑代表了高收益和对关键客户的关注,一家公司的个人电脑业务就代表了该公司在行业中的形象。至于IBM是否应该放弃个人电脑业务,公司内部也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最终我们还是觉得不能全然放弃这个业务,而且这也是我们将来要为客户提供整合解决方案时所需要的。

  2002年,郭士纳退休,他恢复传统,从IBM内部选择接班人,彭明盛入选。

  在IBM大楼17层的沃森图书馆,没有外人,就我们坐下来一对一讨论沟通,最大的益处,是可以听取对方逻辑完整的叙述。事实上,刚刚上任的彭明盛,最重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IBM40万员工的养老金问题;相比之下,PC之事算得上急迫却未必是重大。尽管如此,从CEO的角度来看,PC何去何从,彭明盛与IBM仍然进行过缜密的思考。

  记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IBM就没有在个人电脑上挣过钱,为什么?

  彭明盛:嗯,是的。但这并不是要出售PC的原因。出售更多是基于技术方面的考虑。当我们展望电脑技术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时,我们认为它会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主要是指其市场更多偏向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我们发现个人终端设备,无论是手机、平板,还是电脑,它们的趋势都是更加根据客户需求来发展,而不是根据企业需求来发展。后来技术的发展现实也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记者:由未来来决定现在,这个很精彩。可是,当IBM决定出售PC时,它可是“朝阳产业”啊!连郭士纳都说它代表了公司在电脑行业中的形象,而你为什么会对它的未来持悲观的态度,并做出了一个放弃的决定?

  彭明盛:这是个好问题。我们拥有庞大的研究组织,当时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跟大多数PC公司尤其是你知道的著名公司不同,我们每年花在科研上的经费高达60亿美元,他们预测未来10年科技发展的前景,这是公开的——哦,在我们公司内部是公开的。他们预测个人电脑将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个人消费导向,越来越商业化,智能手机将取代越来越多的电脑功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其他电脑公司,像戴尔、惠普、索尼、东芝也都会面临同样的变化趋势。现在看来,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对此变化,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记者:这个解释有意思,可我还是有点疑问,郭士纳也分析过这一行业的特征,即微软与英特尔联盟已经控制了它。IBM虽然进入很早,但结局……

  彭明盛:这个说来话长。IBM开始的时候,是跟微软与英特尔合作,但后来合作失败了,伙伴关系破裂了。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观点产生了分歧。对PC的功能认识不太一致。我们认为PC是一种个人需求的设备,而不是企业需求的产品,比如白领、商务人士,他们要用PC来工作。但你总归还是一种个人设备,要考虑它的大小,它的性价比。而英特尔和微软则认为PC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计算平台,就像大型电脑的主机,将来会成为一个计算一切的平台。这就是我们的分歧,我们认为PC是个人设备,是给商务人士用的,他们则认为PC是平台。

  这就是科技,有时候我们对,有时候他们对,这次看来应该是我们对了。到2000年左右讨论PC的时候,我们就说你们错了,PC终究会变成手机或平板之类的产品,而他们说不会!他们相信PC永远不会停止,每年数亿计的销量,会源源不断地生产下去。这次看起来是他们错了……第一次我们错了(以横向整合方式做PC之时),第二次我们又对了(放弃PC),所以现在他们都很艰难,尤其是微软。微软的个人操作系统,敌不过安卓和苹果的iOS系统。英特尔也不好过……这就是历史。单纯从公司规模上看,这些公司好像现在都差不多,看起来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外界看上去似乎风平浪静,但变化的确发生了。

  记者:个人电脑越来越商业化,这是一个对未来的预测,可是它如何影响IBM的决策呢?

  彭明盛:我们形成这个观点也是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它也随着时间而改进。我们认为:个人终端设备发展的趋势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来进行设计研发,比如游戏、谷歌搜索等,都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来设计的。这是另外一种商业模式,与IBM以前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IBM的战略一直是B2B(企业与企业)业务,而不是B2C(企业与个人消费者)业务,所以我们打算找一家能够做消费者业务的企业进行合作,它必须在消费者生意方面做了更好的准备。这时就需要做决定了,即要跟谁合作,但我们并不是因为财务状况而被迫做这个决定,主要还是技术原因。你可以反驳说这主要是经营方面的问题,我当时负责个人电脑这块,它是赢利的,但是长久来看,我们还是亏损了不少,但这主要是个人消费客户方面的亏损,而不是企业方面的亏损。因为我们公司是B2B,而不是B2C,因此,我们做这个决定主要是基本技术方面的原因,而不是财务原因。

  记者:是的,我知道了,那么B2B和B2C的区别具体来说是什么呢?

  彭明盛:它们的公司结构、市场营销、分销渠道都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和企业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消费者更看重游戏、音效、视频,而企业一般不看重这些,但是这些技术都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这并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产品持久耐用,比如Thinkpad,坚固耐用是IBM的最大的着力点,我们的产品不是为听音乐、看电影而专门研发,而主要是为公司里的商务人士设计的,要让它在商务人士不断地旅行中,经受住考验。所以,我们针对的是不同的市场。

  记者:我找到你的逻辑线路了。IBM预测未来个人电脑将越来越商业化,亦即会成为消费品,而面对消费者制造消费品,不是主要为企业服务的IBM所擅长,你上任后,觉得是时候放弃它了。

  彭明盛:是这样,你如果回顾研究下科技发展趋势的话,就会发现PC是个笼统的概念,有各式各样的PC,有传统的笔记本电脑,现在则是手机和平板电脑,它们都属于PC的范畴,即个人计算设备。我们IBM也生产过一些类似产品,这些技术IBM也都掌握,但我们意识到更多使用这些技术的是个人消费者,而不是企业,这就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更希望做B2C而不是B2B的公司?但是100年来,我们做的都是B2B,对我们来说,这种转变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决定还是坚持B2B模式,如果不能这样,我们就希望找其他公司合作,或者直接将这一块卖掉,让我们的技术更好地为个人消费者服务。这个决定,一方面是源自IBM自身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来自我们对未来技术的展望。

  到美国采访,我们的名单里当然不是只有彭明盛一个人。国际化后,联想的第一任CEO斯蒂芬·沃德(StephenM.Ward)在他康蒂涅格州的家里接待了我。他在IBM决定出售PC之后,调回个人系统事业部,即作为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分管并操作出售PC。在听完我们转述的彭明盛的解释之后,他的直接评语是:彭明盛是个绅士,他一直都是。但从公司部门负责人尤其是出售PC时期负责人的角度,他对现实,有另一种犀利观察:

  那时,PC公司赚钱的唯一方式就是和英特尔及微软搞好关系。由于电脑是一种消费者的设备,你必须做很多广告宣传。这非常昂贵。只要是与英特尔或微软一起做广告,英特尔就会支付50%或75%的广告费用。电视上出现的——“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的个人电脑”广告,英特尔都得付钱的。微软也是一样,如果你在机器上贴上它们的标签,它们也会支付一大笔钱。但是,我们当时慎重讨论后认为,这不是一个做广告的最好方法,这会使IBM的品牌受到影响。所以IBM决定不这样做。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仅仅因为当时的营销及广告模式,我们每年就比竞争对手多支出甚至达一亿美元。因为它们会从英特尔和微软拿到钱。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记住,当时谷歌、Facebook(脸谱网)还没出现,或者谷歌还非常年轻。如果你听史蒂夫·鲍尔默或者英特尔的前CEO保罗·欧德宁演讲或接受采访,他们都会说他们在世界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是IBM。对英特尔来说,在那时只有IBM和他们有钱开发芯片,powerPC(IBM自己开发的电脑芯片)和英特尔芯片;对微软来说,只有微软和IBM的WebSphere(IBM自己研发的软件平台)。所以当时的形势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唯一方式是帮助我们的竞争者取得成功,去把它们的品牌发扬光大。IBM选择不这样做,但是这在市场上行不通。所以这是问题之一。当时,IBM是世界上最大的安装个人电脑的公司……IBM想拥有个人电脑的生意,并且自己的产品也非常棒。但是这种生意模式带来的利润非常少。即使像戴尔这样最挣钱的公司,也必须接受微软和英特尔的广告补贴才能挣钱。我们不接受它们的广告补贴,所以我们不可能挣钱。

  在任何行业,做老二都是艰难的。英特尔与微软对全球性产业链的控制,看上去是赤裸裸的金钱方式——广告捆绑,然后补贴。这个规则当然是江湖老大对小弟、对产业链下端企业的控制之术,但对可以跟它们竞争,并且曾经是计算机领域领袖企业的IBM,接受对方的广告补贴并弱化自己的品牌,不啻有耻辱之感。可是,不如此,又难以生存。多数对IBM出售PC的原因分析,都是基于对PC赢利能力的计算,一般认为它的毛利达到27%,比戴尔与惠普都高,但分摊费用更高,27%的毛利率加进去的结果,是亏损。但这并不是彭明盛,甚至不是沃德真正在意,并影响他们决定的因素。

  这个行业,不做老大,难以生存!

  “IT行业的竞争是真正凶残的战争。其目的总是要在客户账户上‘清户’,并置竞争对手于绝境或死地。”离任之际,拯救IBM的英雄郭士纳感叹:“苛刻地讲,诸如团队精神,为了共同的事业而进行合作,以及互相尊重等这些因素,在这个行业里找不到。如果我被带到一间满是IT精英的屋子里,那我宁愿变成墙上的一只苍蝇!从正规的商业实践活动来看,IT行业是一个巨大而非理性的行业,但的确也是一个世界上最令人激动的地方。如果你爱竞争,如果你爱胜出,如果你爱改革,如果你爱建构一些令人激动的新事物,如果你爱在一周7天中既接受智力挑战又接受情感挑战,那么就没有什么地方能比IT行业更适合你了!”

  2002年3月1日,彭明盛接任IBMCEO。在4月份由彭明盛主持的公司战略研讨会上,他向他的同事提出这样的问题:5年或10年之后,PC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他要求他的同事们:“让我们集中在一点,往前看,将来会是什么?”

  在定义PC横向整合模式,却被微软与英特尔剥夺领导权之后,IBM不得不放弃OS/2与PS/2,现在到了放弃PC的时刻,大象选择离开。随后,IBM负责并购的高管开始飞往世界各地,寻找买家——他们对此的定义是:合作者。

  《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文简体字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10年1月出版。——编者注

  出自《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