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全文阅读 > 第4章 定义PC,大象退席(3)

第4章 定义PC,大象退席(3)


  IBM的挑战者已经出现,只是它不是苹果而已。个人电脑以兼容的IBMPC出现为标志,它所昭示的一种未来——谁都可以攒机,首先被三位德州仪器的工程师发现。1982年2月,他们集体辞职,创办康柏计算机公司,他们生产硬件,并获许使用MS-DOS。也就是说,他们的计算机可以与IBMPC运行同样的应用软件。康柏兼容机与IBMPC功能完全相同,但却便于携带。康柏随即成为美国商业界一个空前成功的传奇——不到一年时间,销售就超过1亿美元。以它为代表,各种组装机型源源不断挤进这个市场。定义了这个行业标准的IBMPC,其硬件却不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开始萎缩,越来越少。

  以牺牲自己来成就“兼容”的横向模式?这不是IBM想要的!回到硬件软件一体化,才可能让IBMPC一如它的前辈计算机那样赚钱。IBM必须绝地反击。与自己的竞争者麦金托什的仗没有打起来,与追随者却必须开仗,这仗该如何打?

  1983年,微软宣布,计划在IBMPC上引入图形计算功能,这个产品叫Windows。这是一款超越MS-DOS的软件,让人们使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处理图像,并使若干“窗口”可以在屏幕上调用……这显然是向乔布斯麦金托什的致敬之作。可乔布斯不这么认为,他对此极为生气,认为盖茨偷了他的知识产权。可是,若以乔布斯的逻辑论,他的图形界面,又是“偷窃”于施乐。

  这是一段极其精彩的冲突故事,也是两家竞争性公司彼此赶超的节点。

  当时,乔布斯叫嚷:“叫盖茨马上过来!”盖茨果然过去了,而且是一个人。他们的见面地点是乔布斯的办公室,数十名苹果的员工站在盖茨的周围,他们想看乔布斯如何与盖茨对质。“你在盗用我们的东西!”乔布斯怒火冲天,“我信任你,而你却在偷我们的东西!”面对愤怒的乔布斯,还有围观的人群,盖茨只是冷静地坐着,他望着乔布斯的眼睛,接着用刺耳的声音反驳道:“好了,史蒂夫,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的情况更接近于这样——我们都有个有钱的邻居,叫施乐,我闯进他们家准备偷电视机的时候,发现你已经把它盗走了。”这成为经典的反驳。后来,乔布斯又对谷歌两位创始人的背叛极为恼火,他们竟然涉足手机领域,但他们的反应,就再也没有盖茨的机智了。盖茨对此次与乔布斯的冲突也有自己的解释,“别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对我更有利,因为我比较不容易激动”。

  那一年,苹果的营收为15亿美元,盖茨的微软则仅仅为1亿美元,这种不对称的格局,因乔布斯无法阻止对方开发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双方统治力的转换自此逆转。

  冲突结束,微软真正开始研发的操作系统是和IBM合作的OS/2,这同样是一款图形界面的软件,是对MS-DOS的取代。这是IBM对其追随者的“开战”,他们要完成一款自己控制标准、专属IBM的操作系统。而且,这款系统,将是IBM全公司的核心部分,它可以在囊括主计算机、中型机、个人机的一系列计算机上使用。——这是S/360辉煌的PC版。

  如果说,未来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将会统治个人电脑行业,而苹果拒绝开放,那么,剩下的唯一悬念就是:是微软的Windows,还是IBM的OS/2最终胜出。这是真悬念。

  不可思议的是,IBM竟然邀请微软一道参与OS/2的开发。盖茨当然知道这是IBM自己的操作系统,是他们夺回控制权的关键所在,如果成功,未来将没有微软什么事。盖茨不仅答应了对方,而且这次的机会也是他主动争取而来。但后来是微软而非IBM成了行业的控制者,对此不平等条约的不可思议之感是由此而来。但回到当时,对比年营收只有区区1亿美元的“微”软,IBM(当年营收459亿美元)才是真正的大金主。鲍尔默说得极坦率:“你得努力待在这只熊的背上,这只熊会扭过身来咬你、想甩掉你,但是,我们打算骑这只熊,因为它是最大的、最重要的——你必须与它待在一起,否则你在电脑行业里就只能在这只熊下面。IBM就是这只熊!”鲍尔默拿微软的薪水,主要工作却是服务IBM。幸好他对微软的处境理解得到位。

  过于门户不对的微软与IBM的合作,迅速表现出“文化冲突”。

  已经做大哥多年,现在仍然是大哥的IBM确实在气质和文化上与微软这样的创业型企业有着巨大的差异。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冲突题材——微软的工程师称IBM的人是:“一群难以置信的傻瓜”;而反过来,一位IBM的主管私下说他极想“用冰凿凿开盖茨的头”!在这样一个冲突性的开头之后,媒体有了更多充满戏剧性的描述:一天,在IBM参与研发的微软工程师们工作累了,跑到楼下草坪玩飞盘,结果IBM的保安迅速赶来,不让他们玩,说楼上的IBM经理不喜欢看到这种散漫的画面。一位微软工程师随身带着的对讲机,也被保安告知违反了IBM的安全条例。IBM的僵化,不只这一点点。虽然彼此之间是合作关系,但IBM泾渭分明,不允许微软工程师在大厅里随意走动,甚至微软方面的项目主管去洗手间都有IBM的员工跟着。不过,IBM也算公平地规定:凡贴有“微软保密”的东西,IBM员工不可擅动。IBM员工严格遵守这条规定。

  合作中如此的“冲突”并没有成为阻碍,虽然盖茨对与IBM合作下去的信心几次受到打击,但仍坚持将资源主体投入到OS/2的开发中。可以佐证微软忠心的事实是:1986年,微软决定将股票公开上市,鲍尔默与盖茨向IBM表示,他们可以以优惠价格收购微软30%的股份,这样彼此可以更深入更融洽地合作,但IBM对此没有兴趣。1987年下半年,微软推出了面向386的Windows2.01,结果用户体验极差。与此挫折对应,微软的OS/2研发取得了进展。盖茨信心满满地向社会宣布:OS/2将是改变每个人生活的一个里程碑。鲍尔默也表示:微软将放弃Windows。

  可是,市场对OS/2的反馈并不好。主要原因:一是价格太高,每套325美元,比MS-DOS贵两倍;二是这个系统之下没有足够的应用软件——相对于乔布斯麦金托什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MS-DOS虽然是“狗屎”,但也架不住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开发出了巨量的应用软件。这才是后来与之一脉相承的Windows的机会。

  这个时候,IBM还遭受着另外一重打击。1987年上半年,用来匹配操作系统OS/2、与其同步开发的硬件PS/2也终于完成,IBM向市场正式推广。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用户更偏爱老的IBMPC/AT总线容量的机器,为PS/2系统补充生产的插件数量一直不能达到PC/AT兼容系统上可使用的数量,对此,公司不得不继续生产PC/AT以支持老的机器。这意味着IBM失去了对这个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控制力。

  在IBM与微软合作开发的OS/2离胜利还有一定距离,正需要合作双方互相信任再接再厉之时,乔布斯出来搅局了。在《华盛顿邮报》组织的一次聚会上,乔布斯对IBM董事长约翰·埃克斯唱衰微软,这显然是对微软“盗用”他的图形界面的报复——他已从苹果出局,无法以公司之力对抗微软,只好用此下三烂手法。有趣的是,埃克斯竟然反问乔布斯如何帮助IBM。很快,IBM就给乔布斯发去了一份长达125页的合同,结果乔布斯看都没看,就扔到垃圾桶里了。他说:他只要一份几页纸的合同。IBM随后还真提供了这样一份“几页纸”的合同。

  对此。盖茨真的恼了!他开始不再真正信任IBM,而把自己的研发人员从OS/2逐渐抽离。

  1990年5月22日,纽约市立戏剧中心。在6000人的团聚里,比尔·盖茨宣布Windows3.0面市,他说:“这是比DOS还要好的DOS。”在接近10年的时间里,盖茨忍辱负重,终于用一款“拉破车的老牛”DOS耗到Windows3.0的诞生,PC统治者由此出世!这一行业全球化的产业链也因此有了真正的领袖,横向整合模式,再无被颠覆的危险。

  盖茨的妈妈玛丽·盖茨极为儿子骄傲,她告诉记者:“这是我儿子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天,他可以不再依靠IBM了。”

  大象选择

  比尔·盖茨有了那“最伟大的一天”,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抛弃了OS/2,只不过让它在微软的排序里降到次要的地位,事实上更早一些时候就已如此了。但那天过后,微软与IBM的未来关系也变得清晰。鲍尔默在预测1991年的发展时说:“IBM绝不可能在1991年底前把Windows内的所有先进功能放进OS/2系统中。如果IBM能证明我的话错了,我便把一片软盘吃下去。”

  IBM的开发者,也就是跟微软共同工作的那些工程师们被彻底激怒了。他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OS/22.0将独立开发,计划于1991年底完成。在公司的墙上,IBM程序员把一张软盘高高钉在最显眼之处,并将之称为“鲍尔默软盘”,他们发誓要让鲍尔默吃下它。但是,对于有着几十万人的超级企业IBM,OS/2的开发者只是沧海一粟,他们的愤怒比不过公司的规则。在他们的工作接近尾声,正在冲刺之际,公司要求没有休完年假的员工必须当年休完。这个决定被猜测是为了节省员工不休假的补偿费用。OS/2开发者只能悲愤地望着墙上的“鲍尔默软盘”,让鲍尔默吃下去,估计是个梦了。结果,他们的产品也推迟到第二年3月31日才发布,因此错失了与正在成长中的Windows3.0竞争的机会。

  微软翻盘,OS/2失去了机会!虽然后来OS/2也再三努力冲击,在Windows占90%的市场里争取到5%~6%,已经算不错的成绩,但这显然不是IBM想要的。比尔·盖茨后来说:IBM在OS/2、办公事业及其他软件项目中投资了20亿美元以上。他感叹:“要是当初两家公司能够找到在一起合作的方法,数以千计的人力,而且是两家公司最好的职员一部分人生命中最好的年头,就不会被白白浪费了!”对于赢家而言,这算得上最“政治正确”的表述。

  “老大哥”没有被乔布斯击倒,相反却是“寄生者”盖茨完成了对它的致命一击。当IBM放弃垂直而选择横向整合之际,过去依附硬件生存的软件有了独立存活的机会,这是微软的机会,他们不仅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还创造出发展壮大的条件——即以操作系统为平台,让更多的软件公司开发出基于自己平台的应用软件。战胜OS/2的Windows,把这一切都做到了极限,盖茨赢了!于是,整个计算机工程领域形成了由软件带动硬件更新的新规则——在更新软件时,软件公司先得到发展;随即硬件的性能跟不上,于是用户选择更新硬件。在每个用户不断地更新电脑的过程中,计算机这个行业“基业长青”——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二战”结束后,IBM连续45年的增长(1946~1991),终于在1991年终结。在赢得了操作系统之战后,比尔·盖茨另一句对对手的私下评论,传播得更为广泛:IBM将在几年内死去。为了“拯救美国的财富——IBM”,IBM董事会决定打破常规,不从公司内部而是从外部寻找CEO。郭士纳最终入选并获得这个职位。1993年4月1日,郭士纳去纽约韦斯切斯特办公区上班,第一天,当然没有通行证,“当我这个新上任的CEO走到大门前时,还不得不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个穿着整洁的女人来了,她用相当怀疑的眼光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才给我开门。我想,在她看来,我可能更像是一个外面的闲人。”——在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里,郭士纳记录自己第一天去IBM上班的情景,着墨不少,显然他挺介意。大公司骨子里的傲慢,任谁也不习惯。

  在横向整合成为这个行业主流模式的时刻,郭士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IBM是选择一如既往保持整体,还是如流行的大公司那样——自我解体,分裂成若干小公司?这是当年司法部处理IBM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