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全文阅读 > 第8章 中国冠军的自信(3)

第8章 中国冠军的自信(3)


  再次被留下来的杨元庆,先被派去联想总部做销售的二把手,时间短暂。借这个机会,杨元庆迅速从全局的角度看清楚了公司的销售优劣势。而且,这个任命,也使杨元庆在联想一下子出了名。现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的陈绍鹏告诉我:“当时,集会时,大家都指指点点想去认识一下谁是杨元庆。那么年轻就成为公司一级的领导。”随后,柳传志决定成立联想的微机事业部,把跟微机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供应和财务运作全部交给杨元庆——1994年3月,微机事业部成立。显然,这是稳健的柳传志在“赌”一把。

  在PC横向整合模式里,生产出一台有自己品牌的电脑并非难事。但这一事实,并不只有联想洞悉。一时之间,各种品牌的电脑上市,并且很快,各种国产电脑又被洋品牌打得落花流水。在杨元庆计划去国外读书再次受阻的那段时间,国内流行的模式是国产品牌与国际品牌合作,长城跟IBM,方正和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四通和康柏。而AST则选择在天津建立生产基地。偶尔,作为记者,我不免感叹天底下并无新鲜事。前段时间去印度采访IT业,尤其是PC制造,发现在跟中国差不多同一时间,也是印度本土品牌与美国品牌合作的集中期,这种合作对本土品牌来说,收益永远不足使之长大。后来,印度人发现软件业更有机会,顷刻之间,他们全部撤离硬件制造而进入软件业。所以,现在的印度,会给予世人“软件大国”印象,却无电脑品牌,这是硬件合作失败后的结果。

  这个时候,联想面对的,是有渠道、有品牌的“土洋结合”的对手。压力空前,何以破局?

  柳传志选择了杨元庆,让他带领一队人马去冲杀。杨元庆也因此改变了整个联想的结构与气质,并真正确定了联想的主业。有细心人仔细研究当时的格局,那时,联想的利润主体是代理,即如杨元庆代理惠普绘图仪和打印机,而微机占公司的销售额比例也只有12%,并不显赫。这在公司是未来,是公司真正生存的方向——这都没错,但其时微机在联想所占有的资源格局,并无优势,如何创造资源并脱颖而出,这得看杨元庆了。

  销售,这是杨元庆选择的突破口。

  联想当时的销售体系,最恰当的说法叫“混合制”,即既有直销,由联想的人亲自推销(当时叫业务一部、二部、三部),也有代理,叫国内部,管理其他销售联想产品的经销商。这种代理其实是销售制度里最糟糕的一种模式,在当时联想的表现就是,联想自己的业务部与代理内耗式的竞争,代理拿到了订单,可能被联想的业务部抢走。毕竟,代理要更弱势。代理与直销是两种迥异的模式,混合在一起,是最坏的结果。在联想,就是业务部与国内部不断地争吵。代理商的订单被你抢走了,那他还有兴趣继续做你的产品吗?遑论忠诚度。如此循环,公司能够拿到的订单注定越来越少。后来,联想创造出“双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其中机巧,以及蕴含的智慧,足够丰富。需要稍后慢慢叙述。

  分销是杨元庆的既定方针。毕竟在做CAD时,这套模式太厉害了,市场攻无不克。现在,面对联想如此复杂的混合制,杨元庆如何选择?当时,联想总公司一级,大约有100多位销售,杨元庆决定自己来建立分销制。第一步,把公司销售先砍掉一半,然后再砍掉一半,最后只剩下18个人。这就是联想历史上的“18棵青松”。时年29岁的杨元庆,如此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最后公司对他相对统一的评价是:激进。对这一评价,杨元庆自己也认,“确实”。

  多年之后,联想的官方记忆与表述里,“18棵青松”是一个传奇了。而回到杨元庆做出这一选择的时刻,他的激进绝非情绪化——联想业务部可以随意拿代理的客户,其结果,像联想这样的国内小品牌,本来就没人爱代理,还有如此恶劣的制度环境,杨元庆想建设纯粹的代理制,更加艰难。于是,他更坚决地要砍掉联想自己的业务部,甚至不惜矫枉过正。

  杨元庆的18个销售,去各省市一一寻找代理商,像当年做CAD找代理商一样。这是真不容易,但时间会帮助公司积累。与这种奋力耕耘相对应,杨元庆在组织结构与销售制度两端,再做调整。

  1995年,负责联想中南区的总经理俞兵被调回总部。当时,微机事业部销售部门被调整为南北两大片区,调回来的俞兵领导南片,北片则由杜建华统管。这个时候,微机事业部的销售体系,除了销售部,还有市场部——他们之间竞争激烈。俞兵回归北京总部的第二年夏天,杨元庆的“整肃”也快接近尾声。一天晚上,杨元庆和俞兵在街边吃串,光着膀子喝啤酒,他告诉俞兵:我要把前端全部合并,没有销售部与市场部,就一个部门,你来负责!“人事纠缠是最麻烦的,”多年以后,俞兵告诉我,“元庆当时是真叫‘激进’,认准的事儿,谁说都不听”。喝完那顿啤酒,第二天,杨元庆果然把组织结构纯粹化了,前端完全一体化。之后有一年,俞兵跟着杨元庆出差去澳大利亚。两个人在海滩上散步,风声水声,蓝天白云,此种美景,俞兵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来这里开销售奖励会啊!”杨元庆说,等我把联想做成全球性公司后,我们来这里开年会!俞兵说:“换了别人,可能还真不信他。可我信!”

  与组织整肃同时,为了重建代理商的信心,杨元庆制定了渠道奖励制度。这套制度,现在看,简单之至:联想的电脑给代理商22个点,办法明确,10000元的货,你7800元拿走,卖出的利润直接归你;除了直接利润,还有返点,销售到了一个数量,就返点给代理商,而且是一季一返。这意味着什么呢?后来杨元庆告诉我,这表明联想坚决依靠代理,一年用四次奖励来证明自己的决心。这种奖励,比如销售80万元以上,返点奖励3个百分点;销售150万以上,则返到4个百分点,而且还提供1∶1的广告费,即代理做一元钱广告,联想也加上一元钱……联想自己再也没有做直接销售,自然也没有跟代理商争夺订单的事情发生。“很多时候,关键时刻,就是那么两下子,你就起来了,”后来任联想中国与亚太新兴市场总裁的陈旭东,一个真正的超级销售主管,跟我回顾联想历史,“不到两年时间,联想的渠道就站住了。因为22个点,还有返点,都是最实在的利益,联想坚持规则,代理商忠诚度迅速提升。”

  联想销售队伍形成,渠道有了体系。

  逆转与领先

  在正在建造的联想快速通道(渠道)上,跑什么样的产品呢?那个年代,个人电脑,或者说微机,是真正的“高大上”。它被仰视着——潮流或者公众偏见对时代中的人与事的影响,深刻而未必为人所知——所以,电脑当然是高科技,并且昂贵。

  能够不理会众人与惯例,坚持自己的疑问——“一句话怎么能够总结一个公司?”,这样的杨元庆,是罕见的可以摆脱“大众性”的人物。那个后来被想象也被宣传为“民族品牌”的联想电脑(又是一种“高大上”制造),在最初的时刻,杨元庆的要求是——“经济型”。他对他的同事说得更直白,“我们的这个‘经济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现在中国市场、中国老百姓需要便宣的电脑,是电脑在中国普及的时代,我们就生产这种电脑。”杨元庆时代的新一代联想电脑,被命名为“Economic”,也叫“E系列”。

  谁来帮杨元庆开发这款产品呢?微机事业部技术部门的刘军,因此产品,脱颖而出。

  1993年,刘军从清华大学毕业。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工作?刘军的人生规划很清楚,先工作,然后再去读MBA充实自己。那个年代,想要工作,外企是最佳去处,“当时,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一个中介机构来我们学校招人,报名的人可真是多啊!”刘军也是其中一员,“成绩还不错,考了个13名。可是,人家只要前8名。”刘军乐呵呵地跟我讲起这段过去,“进不了外企,就找中关村的企业,这样就进了联想。”第二年,联想工程师刘军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款产品的设计。或者,更接近事实地讲,刘军要为联想“攒”出一台电脑。杨元庆给他定的目标是:经济型。

  为个人与为企业“攒机”最大的不同,表面上看是一台与无数台的数量上的区别,但实际上是将无数零部件重新整合,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供应链的过程。那么,众多零部件供应商,如何形成高效的供给链环,成为关键。而这才是横向整合模式之下,决定PC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E系列”,真正开始了联想的这一过程。

  日夜耗在单位,40天后,刘氏“E系列”第一款电脑出产,价格1万6千元,而同配制的品牌电脑,在卖3万元的高价。价格便宜,至今仍是产品攻占市场的不二法宝,“E系列”在市场上站住了。廉价策略,需要坚持,还要挖潜。“机箱,包装箱,还有泡沫塑料……”杨元庆将可能之处一一指出。在当时,这些不起眼的配件,还真是极有潜力可挖。比如芯片与软件来自美国自不必说,甚至机箱与包装箱也是来自中国台湾,制造一台便宜的电脑,必须要了解旧的规则并穿越它对人的无形约束。刘军去寻找国内的薄钢板,找到了,机箱也做出来了,可是粗糙——但价格却只有台湾款的1/8,“如此性价比,美观还是粗糙,不是主要考虑因素”。这款产品在追求价廉的同时,开始整合供应链。联想把组成电脑性价比最优的各零部件供应商组合并贯通之后,杨元庆可以开始谋划让联想电脑去冲击中国市场的冠军了。

  回顾20年前接手微机事业部,杨元庆人生辉煌真正开始于何时,他想了想,告诉我:“1996年很关键。”这一年,联想逆转对手,并成为中国市场规则的制定者。

  渠道初成、产品初成,杨元庆开始转向考虑产能。他找来负责生产的应旗,让他帮助计算:如果联想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电脑品牌,需要什么样的产能?厂房、工人……如何与此适应?他还找来负责原料供应的乔松,询问供应链上的各种零部件,在“第一”的框架里,需要增加多少?——与此“跃进”计划对应的现实是:当时联想电脑所占市场份额,连康柏的1/3都不到。

  杨元庆凭什么激进?他告诉我,还是基于对行业规律的认识。

  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之后,许多关于他的段子在全世界流传。其中有个他发飙的故事是这样的:他跟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板参加一场对话,盖茨说,如果汽车工业能够像计算机领域一样发展,那么,今天买一辆汽车只需要25美元,一升油能跑400公里。这是10多年前的算法,如果搁在今天,估计盖茨会说免费送汽车给所有人。可惜他现在跑去做慈善了。比尔·盖茨的计算,其依据是“摩尔定律”。

  这是计算机领域最著名的定律。发现这个定律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在至少10年之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摩尔定律提出之际,IBM正在研制S/360,这款超级电脑,首先向社会普及了集成电路芯片。随后,大家发现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果然正如摩尔所言,那这意味着什么呢?即每过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就会翻一番,也就是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每过18个月价钱就会降一半。到今天,接近50年过去了,摩尔定律仍未失效。

  一般人,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会熟悉摩尔定律,但如果你不在这个行业,它最多只是用来感叹的一个知识或概念,甚至是冷知识。但当它被拥有足够资源的计算机行业的关键人物,比如杨元庆发现时,结果就不一样了。

  杨元庆激进的底气,来自他比同行更迅速理解了摩尔定律以及与之相伴的中国现实。没错,国外电脑286、386、486……在一代代升级,它可以被摩尔定律解释。可是在中国,我们升级的节奏至少比国外慢半年以上,这是真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国外品牌电脑,它全球销售的节奏是先西方发达国家,然后发展中国家……不唯电脑,汽车,甚至家用电器都概莫能外。这是那个年代的常识,发展中国家当然应当比发达国家更晚享受相关产品。洞悉事实并不重要,关键的是面对事实,你会如何选择。杨元庆问自己:联想有没有可能逆转这一格局?

  有了渠道与产品,扩大产能……然后颠覆。道理想清楚了,便开始这样一步一步地走!

  1996年2月,被同事形容“几乎每天都盯着那一厚叠《计算机世界》报纸”的杨元庆,找到了自己的机会。英特尔宣布将其主流产品“奔腾100MHz芯片”的单价从278美元降至195美元。一周之后,更多专家的预测共同倾向认为:未来三个月,奔腾150MHz芯片将从804美元降至600美元,100MHz则会降到130美元。如此频繁降价,已非摩尔定律,而是超摩尔定律了。这背后的原因是,英特尔此际正与其竞争对手——AMD公司与德州仪器进行拉锯战,想实现大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