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全文阅读 > 第7章 中国冠军的自信(2)

第7章 中国冠军的自信(2)


  事已至此,联想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以汉卡间接进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联想,下一步,自然如他们所代理的AST那样,成为电脑组装生产厂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当年那句著名的“与世界接轨”,进入全球分工,才可以说成为现实。为此目标,联想的现实行动是:实施“海外拓展计划”,即一是在边境外的地方办一家贸易公司,积累资金和经验;二是将公司业务由贸易拓展到生产领域,大规模进入个人计算机的整合行业;三是进入香港股票市场,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后来,柳传志将这一计划命名为“进军海外三部曲”。

  选择元庆

  将代理PC与制造汉卡的联想,转型提升至PC制造厂商,倪光南责无旁贷。“联想286微机”被列入1989年国家级“火炬计划”,联想跨进全球产业链的目标,进入关键时刻。1989年3月,倪光南带着“联想Q286微机”和主机板参加德国汉诺威电子技术交易会,这是联想面临真正检验的时候。结果,倪光南带回了2073套“联想Q286微机”和2483块主机板的订单——按现在的联想产能,这大概不到一天的生产量,可在当时,这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证明联想终于进入了全球产业链。

  一年之后,联想286微机通过检验,获得了第一年生产5000台的生产许可证——没错,又是一个“许可证”。只是,此时与彼时,“许可证”之于联想的意义迥异。当联想可生产销售自己的微机时,立足中国市场,已无近忧。虽此,近在眼前的矛盾也有,它将如何处理和自己代理的AST的关系,毕竟彼此业务雷同,是直接竞争关系。

  AST公司由三位亚裔创办,成立于1980年,又叫虹志公司。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华人,一个叫黄朝虹(AlbertWang),另一个叫袁志坤(TomYuen),虹志,即取自两人名字;而第三位创始人桂颂飞(Sa.Qureshey),是巴基斯坦人。AST的公司名便取自三人英文名字的首字母。他们起步时只生产内存扩充卡,1986年开始生产PC。严格来说,正如美国人在更早一些时候所发现的,IBM创立的横向整合模式,昭示的目标是:人人都可攒机!去做个电脑商吧!对于中国人来说,AST是个美国品牌,却又价格无比低廉。据说当年中关村“一半以上的公司卖的都是AST”。联想正是把AST做到中国销量冠军的主力军,而且联想插上“联想汉卡”的捆绑销售,在AST看来,更是助力他们成长的利器所在。当联想自己也开始生产微机之时,另有中国电脑公司向AST表示愿意取代联想,成为它的代理商。如果AST就此中止与联想的代理合同,联想自将损失一大笔代理费,但也无话可说。可是,出乎意料,AST拒绝结束与联想的合同,联想继续代理。在联想微机市场未成熟壮大之前,这可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起风扬帆,没有阻碍,联想上道。

  后发国家进入全球化,对规律的认识,是前提条件。中国台湾宏碁集团施振荣先生概括PC行业所提出的“微笑曲线”,广为人知。以此曲线来观察联想所处位置,它由汉卡制造跳升至电脑组装与主板卡生产,是处在微笑曲线最低处,亦即利润最薄之处。微软与英特尔对PC横向整合模式的控制,终于可以使遥远的中国企业,如联想,进入这一庞大的产业链。可是,最初的时候,后发国家的企业,最易突破之处,只可能是利润最低之处。即使如此,亦非易事。

  未来,在这个微笑曲线里,联想将以何种方式提升自己的位置?

  品牌、渠道,还是研发、技术,下一步联想爬升曲线的突破口何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舆论对联想是技工贸还是贸工技争执不休,这里面有后来倪光南与联想管理层交恶后的情绪因素,但时至今日再来重新审视:微软控制基础的操作系统,然后结盟芯片供应商英特尔,研发与技术几无突破点。换种视角,以30年PC发展史(1981~2011)来看,有哪家企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并获得了巨额利润?中国曾经的争论,内里其实虚空,有着太多的想当然。

  在这个时候,当联想拿到了进入全球产业链的入场券之后,它的下一步发展道路,也就是说,它选择何种战略,对公司发展变得重要。所幸,联想没有走错路,没有“托大”到去做“研发”,它走向了品牌与渠道的发展之路。这个时候,这家公司需要有开创性的人物出现。

  1988年,联想历史上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收重点是大学生。一下子,来了500多个应聘者,本来计划招收16个,结果最后收了58个,都太棒了,谁也舍不得放弃。

  杨元庆就是在这一次招聘中进入联想的。当时,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他正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实习,也因此机会,他可以在联想进进出出,联想招聘,他去一试,果然被录用了——他还没有毕业呢。

  在香港林肯大厦21层,一间临海的会议室,望着窗外低沉而厚密,却又快速飘逝的云彩,杨元庆跟我说起他的青少年时期还有大学。这于他,是难得的片刻轻松:

  我读的那所中学,是合肥一中。我们学校最有名的校友是杨振宁,后来我们成了最好的忘年交。他90岁的时候,在我家为他热闹地过了个生日。以前上高中,都是就近划片,从我那一届开始,要考试选拔了,最好的学生才进得了合肥一中。我也是考进这所学校的。我父母都是医生,而且还都是外科医生,你说他们有多忙。所以,作为家里的老大,我不仅要学习,还要带弟弟妹妹……我的菜做得还真不错。当时医院分的房子是筒子楼,每家都在走廊上做饭;经常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还在做手术,只能我来炒菜蒸饭。后来,我妈妈觉得这样实在不行,就申请从外科调到其他不那么忙的科室,可以按时正点上下班。可是,她真要调动,却必须到北京学习一年。这下,我们家更忙乱了。还好,我对学习算认真投入,就是做家务,也没耽搁学习。当时,安徽的同学多数会选择南方尤其是上海的大学,我选的是上海交大计算机专业。父母对我的未来倒真没有任何规划,就一个,别当医生,医生太累了!交大毕业后,我又考上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还是计算机专业,读了一段时间,就选择到北京实习。之前,对北方的想象是没有大米吃,你想想,如果没有大米吃,一个南方人会多难忍受啊!这也是我大学选择上海的很重要的原因。但研究生时在北京实习,没有过去想象的那样糟嘛。留下来工作,也是不错的……

  在一年多的采访里,对每一位联想员工,我都会让他们评论一下自己的老板杨元庆,有一个评语叫人印象深刻:目标远大,自我驱动,永不满足。

  配得上这个评语的自非平凡人,当我将这个评语讲给很多联想人听,他们几乎全部认同。这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有一年,杨元庆参加央视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主持人最后依循惯例要求:你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联想是个什么样的公司。杨元庆想了好一会儿,脸有点涨红,不好意思但执拗地回答说:一句话怎么可能总结一个公司呢?这是他很真诚的回答。这下,轮到其他人惊讶了。

  2013年10月,西班牙巴塞罗那,联想GLT(卓越计划)会议在这里的最后一晚,大家穿好正装,在Pullman饭店门外等车去郊外一座古堡欢聚,庆祝此次计划顺利完成。这时,杨元庆从旋转门出来了,他打着领结,穿的是更为正式的燕尾服。哇!靓!大家鼓掌……可是,杨元庆望了望大家,又看下自己,然后问同事:“确定我应当穿这套衣服吗?”“当然,你是老大啊!”我站在离他不足2米远的地方,看他的脸色慢慢沉了下来,“为什么要我穿得跟你们不一样呢?”他的脸上是真实的困惑。公司聚会,一般惯例是领导被突出,在那个场合,杨元庆必然是主角,无论服饰还是位置。可是,他不习惯……这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又是知识分子家庭教育出来的人的一种性格本能:不要出风头。就在那一瞬间,腼腆的杨元庆,展示出了他性格里的时代与家庭因素。

  香港窗外厚厚的云层在变薄,天空显露出它湛蓝的模样,与海的颜色逐渐成为一体。倾听杨元庆讲他的少年与家庭,这是我的机会。

  “你性格更像谁呢?父亲,还是母亲?”

  “是父母的结合体吧!”

  “可是,好些你的同事说你在性格上更接近父亲。”

  “我爸爸比较耿直。认准的事情比我还极端!他不会绕弯子,绝对不会。”

  稍后,杨元庆定义自己,“比较激进”。为什么激进,对父亲的描述,就是答案。

  在联想工作三年多之后,杨元庆为自己申请好了美国芝加哥的一所大学,准备去读硕士学位。那时候,出国读书,需要担保。他父亲找到香港的一位亲戚也为他办好了。可是,去向柳传志说明情况时,柳传志拒绝了他的申请。“你再在联想干两年!两年后,联想出钱让你去读书。”未去成芝加哥的杨元庆,被柳传志任命为联想CAD(计算机辅助设备部)的总经理,这个部门的主要业务是销售惠普的绘图仪。这项任命,最终让联想学习到了分销模式,并将之深深植入企业的基因。

  回想当年,杨元庆在CAD待了两年,将联想的年销售额从3000万做到了3亿。如此成绩,柳传志应当放他去读书了吧。“柳总没有食言,他还去找了惠普的相关负责人,为我写推荐信,让我去读一个EMBA。”为了去读书,杨元庆已经把自己CAD总经理的职位辞掉了。事情办得差不多了,突然,有一天,柳传志找到杨元庆,告诉他:“我不能放你出去读书了!”什么原因?原来,在柳传志“人才梯队”排序表里,排在杨元庆前面的那位,因为经济问题,被抓了。这下,杨元庆必须走到前排,成为先锋队。去美国读书的计划,被迫再次推迟。

  “看来还真是命运选择了你啊!”

  “对。”

  开辟渠道

  在CAD总经理的位置上,杨元庆告诉我:“我看清楚了一个销售体系的结构。”

  传统中国的商业实践,在销售上,分为“批发”与“零售”,批发可能还会分省市县几级批发,之后就是零售。这对概念在描述纯消费品时,最为适用。另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期里,并不容易评价其优劣与效率。

  在惠普的结构里,分销商找到自己的稳定经销商,经销商找到自己的稳定客户,如此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所谓渠道,也因此而建立。这就是杨元庆观察到的结构。

  最初的时候,联想也只是惠普的经销商,是需要直接去找客户的。杨元庆接受西方记者采访时说:当时他还骑自行车驮货,去推销过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仪器。在西方人的经验里,自行车,那不是用来参加环法大赛的吗?没有后座的自行车,如何驮货送货?这个如何向西方人解释呢?杨元庆的助理王凌云想了想,找了一张后座是长方形的那种老式28型载货自行车的图片给对方发了过去。这下,对方明白了“中国特色”——在中国,自行车主要是交通工具,兼为运输工具;现在,它才逐渐演变为运动工具。

  可是,作为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杨元庆很快就明白,自己骑着自行车送货,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去开拓若干个“下线”经销商。想拥有大的销量、足够的市场份额,靠的不是自己的苦力,而是头脑与智慧。杨元庆的CAD团队,迅速着手去找到一家又一家经销商。否则,两年时间,如何可能将3000万的销量提升至3个亿。

  惠普很惊讶联想的成绩,决定把自己的王牌产品——新一代喷墨打印机交给联想代理,这时,一场小风波,又再度强化了联想人对渠道与销售的概念。这个故事很有趣:

  惠普把授权书上的“dealer”一词改成了“wholesaler”。惠普带着信任的口吻对联想的林扬说,联想是惠普在中国的第一个“wholesaler”。后者望文生义——既然“dealer”的意思是“代理”,那么“wholesaler”一定就是“总代理”!于是兴致勃勃地在《计算机世界》上刊登通栏广告,起首一行大字是“热烈庆祝联想CAD成为惠普唯一中国总代理商”。

  可是谁也未料到,麻烦来了。惠普的另一家代理商投书《计算机世界》和惠普公司,状告这个广告内容不实,因为联想根本就不是什么“总代理”。在惠普的销售结构里,“dealer”与“wholesaler”判然有别,前者表示你是直接把货物卖给客户;而后者则表示你也可以把货物卖给另一个“中间商”。如何找到对应的中文词?最后惠普中国公司的总裁程天纵专门来与杨元庆和林扬商量,如何翻译“wholesaler”——“分销”,他们选择了这个中文词(后来联想在建立自己的体系时,分销之下,接着的是“经销”。这套架构就被联想创造出来了)。

  决定了对应的中文词,林扬又去刊登广告,这一回是:热烈庆祝联想成为惠普唯一中国分销商。广告把“wholesaler”这个词也放上,后面加了一个括号,里面注一行小字:前误译为“总代理”,应译为“分销”。

  两年之内,接近10倍的销售增幅;之后,杨元庆因准备去读书而离开CAD,CAD则又连续四年保持年均83%的高增幅。如此成绩,“分销”体制给杨元庆及其同伴们带来的震撼,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