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联想涅槃:中国企业全球化教科书全文阅读 > 第14章 戴尔来了,危险的对手(2)

第14章 戴尔来了,危险的对手(2)


  结果导向,这才是戴尔的精华所在。这如何理解?

  1999年,戴尔宣称:“传统的商业思维主张,超成长是不会长久的。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戴尔公司一直享有这样的高成长,已达15年。”在戴尔看来,至少对戴尔电脑公司来说,“超成长”没有尽头。速度以及“超成长”,这就是戴尔先生所要的结果;这家公司以此为导向。

  这一年,戴尔在厦门的工厂,已经下线出产戴尔电脑。深入解析这家公司——联想的“镜像”公司,不仅是理解联想成长必要的条件,也是观察外企在中国发展情况的最佳案例。

  戴尔中国

  “戴尔电脑。‘戴’,是穿戴的戴,不是领带的带。”戴尔的电话销售张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跟客户以及亲戚朋友解释“戴”尔。

  1998年,已在厦门工作了三年的张冀,被招聘进了戴尔,做电话销售。电话销售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非常新鲜的事儿。“一接通电话,我们会想办法让自己笑着说话,这是必需的。接着,重要的是,你需要在电话里听出对方有没有笑,他在以什么方式感应你,甚至他在记笔记,或者看报纸什么的,你也应当大致上判断出来。”各行都有技巧,张冀说她的电话职业习惯,总是控制不住,一段时间里,跟男朋友通话,总是迅速而得意扬扬地指出他这会正在干什么,旁边有什么人,“弄得他都快烦死我了!”

  但是,这是在戴尔做电话销售必需的生存技巧。“三分钟的电话,能够讲多少话?如果以正常语速,大概有600个字;如果是两个人对话,不超过450个字。”看起来这一套电话销售培训及职业经历,对张冀影响甚深,坐在我对面,她迅速进入状态,“只有三分钟,你以什么样的语速讲述?你又如何形成没有任何进攻性,却又有亲切感的界面……”很显然,张冀是非常出色的电话销售,当时,100个电话,她能确保5~10个成功。最开始的时候,她负责中国东区大客户——主要是江苏与浙江。很快,因为成绩出色她被提升成主管。

  直销当然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业务技巧。电话销售,更准确的说法是直销公司的“呼叫中心”,是其中关键一环。电话销售人员,既与前端市场跑客户的直销同事配合,也独自去用电话说服客户——他们的信念是:任何机构的IT主管,都不会拒绝了解新产品的机会。对于这个岗位上的主管而言,采购上存在竞争,他的控制权才会稳固。

  中国市场会接受这套销售模式吗?其实最初的时候,戴尔直接跑客户的销售人员也对电话销售将信将疑——有一次,张冀的前方搭档在跟客户开销售会时,很偶然地拨通了张冀的电话,让客户直接向其询问所购电脑的进展情况。这位客户很机敏,他打开了免提,这样所有人都能听到,而张冀这边是不知道的。张冀有条不紊地回答了对方所有问题,配置、价格、现在生产到哪个流程、出厂时间,甚至与竞争品牌的价格比较……清清楚楚。电话这端的所有客户不免惊讶,甚至搭档也大吃一惊。后来客户告诉张冀,大家都在线上听她讲呢!这成了戴尔直销模式最生动的演示。三分钟时间里讲什么,不是能够设计得来的,而是公司的结构如何——“戴尔因为流程清晰,价格、配置,客户订的货生产到了什么程度,都是电话销售可以随时查询并告知客户的内容。所以,有大单的机构,如果他们的主管,希望表现自己廉洁,没有拿回扣,就特别愿意从戴尔订货。随时可由领导或其他同事来抽查啊!”——这都是标准的大客户。

  戴尔逐渐切入中国市场,一切按部就班,正常推进,直到一位叫符标榜的人出现。

  将直销带进中国,除了新建他们的呼叫中心之外,戴尔还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客户数据库,同时完善客户管理方法论。简而言之,直销是与客户直接建立销售关系的一种模式,如何第一时间了解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关键。在这个终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下,其实直销与分销没有分别。但人类组织模式的形成及其运行,远远比书面推演来的复杂。

  在具体的销售岗位上,不管“白猫”“黑猫”,真正好“猫”的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拿到订单。童夫尧1996年进入戴尔电脑公司,那时戴尔因为没有在中国设厂,还没有办法实施直销;两年后,直销开始,童夫尧负责看管一个半区,华东区全部,加华北的非政教以及整个东北(东北归华北区)。9年后,童夫尧离开戴尔,这家公司对销售人员的所有奖励,他都得过。离开之前,公司奖励他去麻省理工学院(MIT)读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但他放弃了,选择去读中国的中欧商学院。

  所有的销售理论,其实比不过个人的经历有吸引力。2003年底,童夫尧去大庆参加一个项目的竞标,戴尔落标;当晚,童夫尧就要赶回哈尔滨,第二天转去北京参加中国人寿的投标。所谓大区主管,在戴尔,其业务压力远远超过行政。在哈大高速公路上,深夜两点多钟,童夫尧的车跟前面的车追尾了,车速太快,他被抛了出去,骨头都露出来了,全身是血。幸好有一辆齐齐哈尔的车路过,把他送到了医院。“这样,我不是就不能去北京了嘛,我的同事代我去投标,结果他倒中了!”一位好销售,即使在讲自己的车祸时,注意力与兴奋点还是销售结果。迈克尔·戴尔也听说了这桩车祸,专门给童夫尧写来一封慰问信。大家开玩笑,“这是你的免死金牌!”结果童夫尧后来仍然选择了离开,他的命运是销售模式之争的一个好的注释,容后细述。

  回顾自己曾参加过的竞标,童夫尧的感觉,跟联想管理层的感觉一致:“我们也感觉不到联想的存在。如何是对手呢?”戴尔在中国,有自己的拓展策略。

  2001年,在全球市场上,戴尔首次超过康柏,成为销售第一的电脑品牌。稍后,合并后的惠普与康柏曾短暂领先,之后,戴尔又重返第一位置,直至2006年。也就是在2001年,戴尔选择符标榜作为中国区总裁。

  符标榜在惠普亚太区待过很长时间,之后负责另一美国电脑品牌Gateway(捷威)的中国业务,但迅速离开了。Gateway最初想开拓中国市场,请来符标榜加盟,但很快又放弃进入中国。这样,离开Gateway的符标榜进入了戴尔。当时,大家传说他只拿了半年的合同,如果成绩不行,立马走人。他也不解释,在跟同事开会时,看似很不经意,却直接明确:“大家都说我只有半年的合同,不要担心,在我跳下去之前,下面一定有你们为我垫背!”这就是在他刚刚上任,戴尔即准备他的接替者的传说的来源。

  很迅速地,符标榜制订了一个他前任不可想象的增长计划,这个计划得分解下去啊!作为电话销售主管,张冀也参加了这个任务分配会,会开到了晚上11点多钟,大家都累坏了,坐着公司的车去厦门一家24小时营业的海鲜店消夜。符标榜问大家:中国员工有什么样的梦想啊?轮到张冀回答,她说:我一个女孩子,没有什么梦想。但我爸爸有一个梦想,他想开宝马。“宝马!”符标榜当时就大叫,“就是它!”

  符标榜去戴尔亚太区上司那里申请奖励,对方很疑惑:“宝马车”,我们不都是自己买的吗?凭什么中国区要奖励?超高的业绩提升量,对任何老板都有诱惑。后来,据说是美国戴尔总部认可了这个想法,符标榜拿到了这个政策。三辆宝马,还有其他轿车,一共14辆,全部停在戴尔中国公司的门前广场……这个,当然很震撼。

  已经做到电话销售团队管理层的张冀,要求重回销售一线,因为那样,她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抽奖机会。符标榜设计的一套奖励系统很复杂——比如,如果你完成了任务,可以得到一张抽奖票;之后,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多得一张抽奖票;如果超过105%,则之后每个百分点,是10张抽奖票……如此累加,完成的任务越多,获奖的机会越是呈倍数上升。三辆宝马车,是大奖,分属管理、大客户、中小企业三个团队;此外,除了汽车,还有其他奖励,甚至包括瑞士手表。

  “老童是我们公司有抽奖票最多的,他超额完成的任务量最多啊!可是他运气不好。”张冀回忆年底完成不可思议的任务之后,那真正的抽奖时刻,仍然兴奋不已,她当然也超额完成了任务,但票数不够多,可是她抽到了宝马。“是一辆宝3,当时价格是26万元。你也可以不要车要钱;如果要车的话,因为全是进口的,戴尔还要帮你支付关税。我说我可能这辈子不会缺这26万元钱,但一辈子能不能抽到这么个大奖,倒真未必了。当然我要车啊!”

  提到当年的戴尔,张冀喜极之余,也觉得符标榜运气不错。“他的前任有一个大单,13亿元,怎样也磕不下来,结果到他这儿,落定了。美国人都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真给搞定了!”也就此一役,戴尔在中国超越其他电脑品牌,作为中国市场第二名,紧紧追赶联想。

  因此成绩,2002年底,符标榜入选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评出的10大经济年度人物。年度人物里面还有杨元庆。在年会的高峰论坛上,双方碰面,都很客气。符标榜说:“联想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尤其在销售方面,这是戴尔非常关注的问题。戴尔的精力应放在如何进一步面对客户,面对消费者。这方面戴尔还有不足之处。”杨元庆回应道:“戴尔是个非常值得尊重的对手,有很多地方值得联想学习。直销并不是戴尔最致命的武器,戴尔最厉害的是其精细化管理。这方面联想要向戴尔好好学习,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止于此,我们要超越戴尔,在创新能力和服务增值上超越戴尔。”

  这大概是双方最后一次客气相处。此后,多数议题上,双方无不尖锐相向,迥异于从前。

  戴尔只有一个备受关注的“宝马”奖励计划吗?如果这样看,就比较外行。杨元庆的观察非常准确:“精细化管理。”——并不止于此,其流程的卓越,才是核心所在。后来联想曾“照相”般精确地分析了它。对于这一点,只有对手,才可能看得清楚。

  短链、非独家,以及冬天

  同一天参加联想笔试、面试的陈绍鹏与陈旭东,进了公司后住在同一个宿舍,成为好朋友。1995年初,他俩所在的联想教育电子公司并入微机事业部,杨元庆亲自找大名鼎鼎的“二陈”谈话。之后,杨元庆感叹:“这两人性格相差太大了!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为什么如此隆重?当时陈绍鹏与陈旭东已是教育公司的正副总经理,也有机会打理一番自己的事业了。后来,两个人都成为联想的销售奇才,这说明性格固然可以决定命运,但不同的性格却都可以成为相同领域里的顶尖高手。

  “内向”的陈旭东评价“外向”的陈绍鹏:“他的情商与智商都极高。”一般人都相信陈绍鹏是天生做销售的,他的沟通界面出奇的好。可是,与“外向”的陈绍鹏同为室友,“内向”的陈旭东却还不会喝酒。早期,即使联想的同事都很疑惑:“你都不会喝酒,怎么出去跟人谈业务?”“你如何回答呢?”我问他。陈旭东笑笑——似乎碰见令人尴尬的事儿之时,他的表情就是先笑笑,然后慢悠悠回应说:“每次碰到这个问题,我就反问他们:客户的需求是喝酒吗?你想想,如果不是,你不会喝,也没关系啊!”这话,听起来总觉得有些疑问,可是又无法反驳。

  陈旭东告诉我,他小时候性格更内向,北京大学本科与研究生都读完了,必须工作了,他对自己过往的人生有个反省,“得找个可以改变我内向性格的工作,否则永远改不过来了。”什么工作必须外向呢?销售。

  进入联想,他要求去卖电脑。因此,他与陈绍鹏,一个性格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同事成了绝对“职业上”的好朋友。与多数人想象的相反,陈绍鹏被招聘进联想时,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可是去做研发,没想到却被调剂做了销售。

  1993年,陈绍鹏大学毕业分配到了轻工部规划院,一离校,他就去单位报到,他迫切地想工作。规划院的同事也很吃惊,这个小伙子是真想干活。但仅仅工作半年,规划院的活少得他觉得没劲透了,“嗯,有点像《一地鸡毛》里的小林,”陈绍鹏回忆他的机关生涯时说,“与小林不同,我没耗着,直接就走了。”过完一个年回来单位,他就去参加联想的招聘,只是那场笔试让他心惊肉跳,一大教室里的人,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在做试卷,其他人早就走了。“难道我这么差?”考完他就知道了,他是学计算机的,这些题得一道一道做出来,好些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几乎不会做。还没离开考场,联想的人就跟他说:小伙子,准备来上班吧!

  上了三天班,他去问领导:这儿是研发部吗?——他填的志愿是研发。领导回答“当然不是,是销售”。他被调剂过来了。“如果我提出来换岗位,不做销售,去做研发,联想会不会不要我了呢?”就这一闪念的疑问,他留下来了。命运决定要让这两位销售奇才在联想相遇。不过,当教育电子公司并入微机事业部后,“二陈”却分开了。陈绍鹏去了西北,陈旭东留在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