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脸红心跳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四十五章

第1卷 第四十五章


  放入坟坑里的棺材摆正后,把纸楼立在坟尾处,也把其它各种各样的纸草放在纸楼的前面——比如摇钱树、金山银山、储钱柜、小汽车、电视机等等。凡是人间能享受的东西,亲人们也要准备齐全送给逝去的人,好让过世的人能在阴间潇洒快活,衣食无缺且无忧无虑。像二大伯生前连小轿车都没坐过几次,方向盘就不知道该怎么磨转,油门和刹车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给他个车也是白瞎呀!干着急不会摆弄,小轿车对他来说就等同于一堆废铜烂铁;还没有给他老人家上供一辆毛驴车实惠的多。但二大伯的子孙可没考虑到这个因素;再说扎一辆小轿车所花费的钱财肯定要比糊制一个毛驴车要少得多。从经济实惠和风光程度上比较,还是小轿车更有面子。如果轿车上再裱制上奔驰宝马的标志,那更是面子十足。农村里活着的人中有几人能开得起这种高档车的人?活人办不到,咱逝去的老人必须得享受到。阴间里最顶级高配的轿车肯定比鬼都多,搞不好宇宙飞船都是他们出门买菜、游玩、闲逛的等闲代步工具。

  逝者不会开车,配个专职司机,问题不就给解决了嘛!有专人随时伺候着,想到哪就到哪里。二大爷生前只会吆喝着赶骡马车,死后连高档轿车都能享受;再有三个娇妻环伺左右,端茶倒水,敲背按摩,那才是神仙过的日子。

  纸草摆好后,孝子们先合祭,后面是二大伯三个妻子的娘家人祭祀,再下面女婿祭祀,最后面是外甥祭祀。这次祭祀的客人较少,因为很多客人是不必随着棺材到地里来的。

  祭祀完毕后,把那些纸草统统烧掉,然后埋坟。

  埋坟前闹了点小别扭,这个小插曲使某些人不欢而散。就是二大伯三夫人的娘家人,看到他们老闺女的棺材位置后缩于那两个夫人的那么一点点,不高兴了。抗议说我家姑娘功劳最大,儿子女儿都是她生的,凭什么要比前两个没有贡献的女人矮上一截?不行!

  执事的好言相劝,耐心解释,说干什么事都得按规矩来,老大要比老二高出来那么一点点,老三理应要比老二低出那么一点点。再说族里也考虑到你家闺女的贡献,已经做了最大幅度的调整。要按老规矩,老大要比老二高出一尺,老二要比老三高出一尺。不过咱并没那样做,只是让前两个棺材稍微有点突出,稍稍显示了一下先来后到的意思,并无尊卑之说。你们就别再争竞这事了。

  但三夫人的娘家人仍是不依不挠,坚持要三个棺材齐头并进,肩膀头一样高,差一点就不中。

  执事的不愿意,坚持己见。他也怕不按套路出牌,惹恼了前两位夫人的娘家人,再有什么事端出来,更是祸不单行。而是一直坚持原则,公事公办,法不容情。

  三夫人的娘家人一看不能通融,就愤愤地甩脸拂袖离开了现场。

  执事的不管他们的恼脸抗议,忙下令埋人。入土为安。只要坟一埋,谁再提什么意见都是白费口舌,没人会搭理你。

  埋坟前祭祀的时候,执事的就已安排一些闲人抓紧收拾东西闪人。比如把棺材架子或者什么别的东西拉回家。因为以后的主题又要转移到家中,地里用不着的人必须回家帮忙。等开埋后,只留下十几个埋坟的人,其他所有送丧的人都回了家里。

  家族里的妇女们从地里回来后,会到过事主家厨房里的大锅内拿走两个事先蒸好的发面软馒头——就是那种软得像面包一样的面团。拿回家预示着和和发发、团团结结、吉祥如意、好运绵长等美好寓意。

  家里边等到灵柩离开村庄后,另一个执事的就会安排人摆桌子,做好吃饭前的准备工作。

  那时候坐席还没有凳子。但你也不能让客人们坐地下或站着吃吧,那样也太没待客之道了,是吧?于是就把某人家正准备盖房子而放在大街上的砖头拉过来几车,一个桌前放一些砖块,就权当板凳了。那些平衡能力强的人,只需两块砖,立一个,上面横一个,坐在上面吃饭就能吃得津津有味,游刃有余;吃个饭也像玩杂技,净玩刺激的。大部分人都是坐三四块砖,来稳妥的;小孩们一般都会跑到砖堆上,再多搬几块砖,五六个放在一起,又高又稳固,更保险更舒服些。

  女人们坐席要稍好一些。因为她们大多是家族中嫁出去的姑娘,娘家就在附近,都会回家搬些小板凳出来坐席,这样更舒服一些。

  等送丧的人回来后,酒席基本上已张罗得差不多了。每个席上都坐满了人。那些去地里的客人,家里的同伙早已替他(她)们占好了吃饭的位置,他(她)们回来后只需填补上去就行。

  等客人们都坐好后,一个执事的会带人检查酒席上人数的多少。原则上一席坐六个人;小孩一般不算人头。如果酒席宽松,也可以算个人头,凑够六个就行。不够六个,执事的会随手指派一个人补充上来。这些补空儿的人,多是家族里现在没事干的帮忙人。先让部分人提前一茬吃了,好让他们接着服务下一茬的人。

  清点完酒席,两个执事的一碰头,略一商议,就开始给负责端盘子的人分派各自服务的酒席。

  这时十几个腰扎围裙手拿刷锅扫帚的年轻小伙,跟在执事的后面接收自己所应服务的酒席。

  “小A,你负责这五桌。”

  执事的依次查够五张桌子,交代身边的小A。小A得令,马上用手中的扫帚把五个桌子清扫一下。意思是:同志们,马上就要开饭了。

  清扫完桌子,小A就马不停蹄地快步走到做饭的地方。那里负责发放碗筷的人会问小A:“你几桌呀?”

  小A一边拿托盘,一边答道:“五桌。”

  负责碗筷的人立即拿五个大碗,五把筷子,五把小条勺放入小A伸过来的托盘里。

  五个大碗是让客人喝酒用的。那时坐席尤其过丧事时都是一席一个酒碗;现在用的都是一次性杯子,一人一个。吃饭前负责发酒的人早已把酒瓶发放到了每个酒席上,客人们自己打开瓶盖,自己斟上;然后一桌人轮流端起碗喝。甲喝完递给身边的乙,乙喝完给丙,以此类推。如果哪个人不喝酒,上一个可以不递给他,从丙一下子就到了戊手中;也可以递给丁,丁不喝的话再转手递给戊。

  那些年生活不是太富裕,老百姓吃得都不好,几乎全是素食。又是纯天然的无公害食品,对身体的危害相对较小,所以人们得高血压、高血脂、偏瘫的人少之又少。纵是吃点肉食,也全是家里养殖的笨猪肉或牛羊肉。

  农家养成一个大肥猪不容易,最低得要一年多的时间。你想想,人还是吃那清汤溂水少油腥的东西,猪更是没有像样的饲料来喂养;吃的全是青草和刷锅水,要不就是青草晒干磨成草面又兑水而成的草面汤。八戒先生整天靠这个生存,你想让它快点长膘,那是白日做梦,天方夜谭。所以那时养成一个猪,一般都得需要十四个月的时间。但这种慢慢长成的肉无毒无害,纯绿色食品,肉膘子又厚又肥;瘦肉不仅色泽红润,还滋腻细嫩,吃着有滋有味,回味无穷。吃了这样的肉,不会有后患,不必担心会慢性中毒;所以那时的人鲜有得癌症的。

  现代人了不得,吃的喝的丰富多彩,也五花八门;够幸福的。但吃的蔬菜水果、面食不是打这个药就是喷那个营养素催发出来的;养殖的动物都是被饲料精吹起来的。动物们身体膨胀的速度惊煞人眼,令人瞠目结舌:鸡,四十天养成出栏;猪,最多四个月,长得膀大腰圆,就该宰了……不得不令人惊叹科技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间奇迹。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结果是个双刃剑,人类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无情的对地球进行着无情的迫害。轻松舒适给了人类,地球要承受沉重;人类欢庆又一次战胜了自然的时候,地球必定在哭啼;人类统治了世界,将是其它物种的末日黄昏……因为世界是相互的,人类多占一分,其他物种必定要少得到一分。

  现在人们得疑难杂症的却多不胜数起来。哪个村没有几个偏瘫在床的病人?哪个村没有脸肿头胀的老年痴呆病人?得癌症死去的人越来越多;高血压高血脂成了与感冒发烧一样的普通病症。

  现在人的平均年龄是提高了一大截,但大部分老年人都是靠药物来维持着生命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习惯越来越与人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都在毫无顾忌地拼命糟蹋着自己的身体。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甚至低得令人触目惊心。

  那时一桌人围坐在一起共饮一碗酒,根本不用担心在座的某人会有什么暗疾,而提心吊胆着他会传染给自己。

  这是生活在贫困年代的人们能赖以骄傲一个地方,也是那时的人们非常自豪的一个方面。

  一把筷子和一把条勺都是按六个提供。如果哪个席上因有小孩,筷子或汤勺不够,负责端盘子的人下次再送菜时捎带过来就是。

  小A端着这些东西,快速赶到自己负责的五个酒席前,非常麻利地把一个碗,一把筷子,一把条勺放到一个酒席上,然后再到另一个酒席。

  发放完碗筷,小A赶紧忙着扭头回到做饭处。这时负责碗筷的人已知道他负责五席,在他来后就查好五个盘子,放在他的托盘中。小A端着托盘转身到负责盛菜的厨师那里。

  负责盛菜的厨师已把一盆凉菜放在自己身边的一矮方桌上,再加些盐、味精、十三香、香油等调味品,搅拌均匀后,用手捏一块放嘴里一品尝:嗯,倍脆倍鲜!接着说一声:上!

  于是小A就把手里的托盘递向厨师。

  厨师麻利地把所有的盘子都盛满。小A的一完毕,小B小C都会挨次上前盛菜。等所有端盘子的人都盛好后,执事的说声:上菜!

  这些蓄势待发的小伙马上端起自己的托盘就奔向所负责的酒席上,麻利地把盘子放到桌面上,然后再飞奔回厨师那里盛第二盘菜。

  第二盘菜不必等着一齐端送,而是谁早回来先给谁盛,并且可以早送给吃饭的客人。

  端盘子的人,全是清一色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且都手脚麻利,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干活利索的人。那些手脚笨拙、干事磨磨蹭蹭、阴阳迟缓的人,也不会让你在这种场合端盘子;用你那不是浪费时间么。你干事慢,就干那些送酒、送馒头之类的活;执事的也不会给你安排赶趟儿的活儿。

  无论什么时候干什么事,都得量才而用,因人而异,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过大事的时候,事情千头万绪,谁适合干啥,就让谁干啥。这样才能效果明显,效率高速,才会不窝工,不冷场。

  按沙滩村的规矩与习俗,凡是过丧事,一般都是四个盘子,即下酒菜四个;和八至九个碗,吃饭用的。如果只去世一个父亲或母亲,另一人仍健在的话,则上九或七个碗;如果父母双亡,则用八个碗。

  在上盘子或碗的过程中,执事的会根据所准备碗盘的数量以及客人所坐的总席数,而决定用不用在中途让端盘子的人往下撤碗盘。一般情况下,上过三个碗盘之后,端盘子的人会根据需要,把客人席上已吃光的碗盘撤下来,端回来给负责洗刷碗盘的人,以备循环再用。如果酒席很少,所准备的碗盘绰绰有余,则会等到客人吃完离去后再一齐撤下。

  前面四个盘子在紧锣密鼓中很快上完。

  下面会停上一二十分钟的时间,然后再上吃饭的碗。这意思是让宾客们既要吃好,还要喝好。这段空余时间是该向客人敬酒倒酒的时候。部分孝子会提上一瓶酒,挨桌给每个酒席上的客人敬酒。所谓的敬酒,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孝子们拿酒瓶到了一个酒席前,会客气问用不用再给他们的碗里添点酒。一般情况下,坐席的客人会礼貌地拒绝。说不用麻烦了,碗里还有,瓶里也有,你忙你的,我们自己喝自己倒。敬酒的一听,就说吃好喝好,然后就向下一桌走去。有时一圈下来,一滴酒也没给客人倒。满满的一瓶酒,也只是打开了瓶盖,虚伪地礼让一番,就不见有客人接受敬酒。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倒酒者是个好开玩笑的人,又碰上姑父、姐夫一类的人在某个桌上坐着,也会强迫这些人喝一些。

  酒敬得差不多了,执事的会让端盘子的开始上吃饭的碗;负责发馒头的人也跟着到每个桌上发放馒头。这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吃饭。

  在整个喝酒吃饭过程中,响器班的人会一直不停地吹奏乐曲。或是吹奏一段儿,唱戏的女子唱一段儿;一直到客人吃饭结束。反正是锣鼓喧天,喧嚣异常,热闹非凡。这段时间也是响器班展示实力卖弄风骚的关键时间段之一。吹大笛的会哇啦哇啦地卖力演奏相对高难度的曲调,让听者感叹这演奏者的不凡实力;唱戏的女子也会奉献出自己最擅长的戏曲或流行歌曲。有本事就在这大庭广众之下溜一圈,露一鼻子,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客人们都在忙于吃喝,也许顾不得响器班的人在表演些什么;但那些没事看热闹的人、孝子们、干杂事的帮忙者也都会忙里偷闲地跑过来看他们的表演。

  等上了三四个碗之后,喊堂的会带着一些孝子到吃饭的酒席前致谢宾朋。开始行礼前,喊堂的手拿麦克风,大声说道:“各位亲朋好友,感谢你们来参加程老先生的逝世纪念活动!你们来后,吃得不好,喝得也不好,招待也欠周到。今孝子们特来向大家表示感谢与致歉,以期望各位宾朋不以为怪。”

  客气话说过之后,看着孝子们已准备停当,各就各位,于是喊堂的又大声拉着长长的音调喊道:

  “鞠躬——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站——礼毕退位——”

  做完这个插曲,喊堂的再把麦克风递回唱戏人的手里;她还继续演唱。

  孝子们答礼的过程中,离得近的客人,有礼貌的则会停下手中筷子,注目孝子们行完礼后再接着吃饭。但也有满不在乎的客人,全不把孝子们的哪怕虚伪的致谢不当回事,照样埋头大快朵颐,吃饱好赶路。

  等客人一吃完,响器班的人也收拾家伙准备打道回府。等执事的把两条烟和先前讲好的演出费用一并送给他们后,这些人就驾起座驾离去了。

  客走主家安。谁都知道这个理儿。所以只要一吃完饭,匆匆和亲人打一声招呼都忙着急急离开;没人会没话找话聊。包括逝者的亲闺女也会和丈夫儿女抓紧告别离去。

  客人都离去后,则开始坐第二茬酒席。这一次都是家族里那些孝子和他们的媳妇以及子女,还有那些打杂的,包括厨师们都在这一茬吃饭。这次搞服务的人则是在第一茬吃饭时特意安排先坐席吃饭的那些人。第二茬的饭菜标准与第一茬一模一样。吃过饭后那些坐席的女人会依据风俗把馒头掰开,将酒席上吃剩下的肉片夹起来,拿回家。——肉夹馍应该是因此而衍生的吧。以前生活条件差时,这样做的人多;现在富裕了,鲜有人再传承这个习惯。纵是有,也是年纪大些的妇女还乐于此道;年轻的媳妇都干净还矜持,谁还做这等扣扣索索的事情,那不是大折脸面嘛。

  等吃饭的都走后,部分留下来帮忙的人会收拾归拢家伙;把吃饭剩下的菜按热凉合并在一起。这时二大伯家的两个儿媳妇,三大伯家那个儿媳妇,还有宫晓四人则抬着这些剩菜给家族中的每一家都送去一些。这也是老辈留下来的一个风俗。以前人们还稀罕这些东西,现在虽不再稀罕了,但还在做这个事情。她们无论到了哪一家,人家都会热情和气地说着客气话,高高兴兴地拿个盆子接过来一些。再说过事儿后会剩下很多的剩菜,你如不让大伙儿帮着给消化了,还真不行。总不能看着这些东西发馊发霉倒掉吧?

  其实在发丧这一天,还有还多习俗笔者并没有一一道来。主要是这些习俗连笔者看了都感到莫名其妙,可有可无,不知道那些行为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也是一头雾水。问一些老人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也答不出所以然来,都说是老辈遗留下来的,照做就是了。至于目的和原因是何,谁也说不清。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也许早已和起初的本意大相径庭,或者背道而驰。但人们还机械地传承着,你只有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这些现象。所以笔者就没写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

  你比如孝子们从坟地里回来后,大堂兄则被长辈们另外安排一个任务,就是提一个烧水用的大铝壶,里面装着用玉米面和麦麸之类的东西制成的糊状物质,从家里出发,要边走边往地上倒一点儿,一直延续到坟地里,绕着坟浇一圈后,把剩余的都倒在坟头处。到底为何要这样做,笔者茫然不知;深意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意愿又是什么,均是不得而知。

  过丧事也有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说法。纵是新阳本地,不同的村庄也许就有不同的模式,可谓五花八门,不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严格统一的做法。你比如有的村庄吃过饭再埋葬人。等客人们吃饱喝足,不相干不亲密的亲戚都开路离去后,只剩下最亲近的亲戚和孝子们把棺材送到地里埋葬。也有的地方过白事在吃饭上相当节省,每个前来走亲戚的人只能吃一碗杂烩菜就开路走人;但也有的村庄在吃喝上相当讲究且隆重,至少有十八个盘子,四个碗,与过喜事没什么区别。

  像沙滩村过红白喜事吃喝上的水平,在新阳这个地方,只能说一般般,不孬也不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无论吃得好还是吃的歹,都是为了把一个事情从头至尾地办下来,做到某种象征意义。说白了,就是为了传承一种文化。

  逝者去世的第三天,一些孝子和族里的媳妇们要到逝者家里包饺子,并到坟地里去封坟。至于为什么要包饺子,可能是饺子代表着团圆的意思,算是祝愿逝者与更老的先人们团团圆圆地在阴间过日子吧。封坟好理解,当天埋坟时肯定是草草了事,只是简单地把坟头给封了起来,地上肯定还会存留有不少的黄土。第三天去了就把那些土再收起来,封到坟上。这样也能把那些被黄土埋住的禾苗重新拨弄出来,使它们继续存活生长下去。

  再往后就是过四七——即是逝者去世的第二十八天。从一七到七七,也只有四七最隆重些,很多近亲在这一天都要来的。

  再往后就是过一年、三年、十年。如果只去世了一个长辈,仍有一个长辈活着,不能过十年,只能过九年。十年过完之后,鲜有再过二十年祭祀的。除非你家出了有本事的人,当着乡长县长市长之类的官,打着给长辈过二十周年纪念的幌子,收取些合法合理的收入。现在惩治腐败的力度很大,很多官员家也不敢大张旗鼓地过事儿了,搞不好被人一举报乌纱帽给削去那就得不偿失了。——近几年因超标准过大事儿被免职的官员大有人在。你不低调不行呀!因此事被干掉不是有点冤嘛!

  以前新阳县的某个领导家过事,各个机关都来慰问吊唁是约定成俗的事情。不捞白不捞。过个事儿得个几十万都是白拾的,谁不表面装悲伤暗地里乐开花呀!能捞钱为啥不过事呢?人家当官的恨不得一至十年每年都过个大事呢!

  但农村只过一、三、十年;你再有本事,也不能整个四五六七八年过一过。明显不合时宜,让人笑话,说你白痴财迷王八蛋。但整一出二十年、三十年之类的纪念活动,倒还能说得通。你解释一下说父母死的早,那时没能力为老人家风风光光地过个像样的祭祀纪念,如今有了钱,有了权,来弥补一下愧疚遗憾的心灵,心里还好受些。这样一忽悠或者自圆其说,也能马马虎虎地说得通,不至于太遭人非议,令人反感。如果家中没有官员没有大款,哪家会吃饱撑得过这种事呢!——农村中千奇百怪的啥事都有,你怎能写得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