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浪头喋血——中朝边境黑与白全文阅读 > 第2章 黑白有别

第2章 黑白有别


  商人张彬的生活很忙碌。47岁的张彬,是丹东以对朝贸易著称的伟民公司的副总。他做过餐饮、房地产、保险,具有生意人的精明,口头语是“不差事”。丹东方言里,“不差事”蕴含着会经营、有门路的意思。

  他的办公室在丹东最好的地段--滨江路,一座黄色小楼的3层,上面鸭绿江一览无遗。宽大的落地玻璃前,一架80倍望远镜正对朝鲜新义州。透过望远镜,对面衣着暗淡的百姓、着土黄色军服的人民军战士、蓝色工服的船员、鲜艳的朝文标语,在镜头里缓缓划过,活似一幕老电影。

  上午,张彬习惯在办公室处理一下业务,用功夫茶招待朋友。中午在饭桌上谈几笔生意。下午,他经常驾车到鸭绿江边,视察自己的挖沙船队。

  6月的一天,张彬驾车带我沿江而上。经过中朝友谊大桥的时候,他指给我看泊在江中的几只挖沙船。船头红旗上,用中朝两种文字写着“伟民”。他说:“从大桥往上游40公里的范围内,临近朝鲜一侧岛屿的沙石,只能由我们公司采挖。”

  奥迪A6沿着江边疾驶,鸭绿江水在身边流淌。两岸相距不过千米。对岸朝鲜新义州静谧空旷,和丹东这边的灯红酒绿形成鲜明对比。树丛深处,偶有红色朝文标语闪过,上头写着“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

  中国是朝鲜通往世界的少数通道。1982年,因“文革”而搁浅12年的中朝边贸会谈重启。第一单生意是中国用150吨食用油换取210吨明太鱼。此后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中方用油交换朝方的海产品。1996年,朝鲜发生大饥荒,咸镜北道和两江道有民众悄悄收集铜、铝以及镍等废旧金属,跟中方交换食品,一般是1公斤废金属换取1公斤中国大米。最为兴盛的时候,有100多艘贸易船在进行这种“米金”交易。

  2004年,朝鲜吸引外资总额5900万美元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达到5000万美元,占85%。2004年进入朝鲜的外国企业约300家,其中40%是中国企业。中国与朝鲜的双边贸易在2005年增长14%。朝鲜从中国进口了10亿多美元的商品,包括石油和玉米,向中国出口了5亿美元的商品,主要是煤炭和铁矿石。

  和张彬相比,48岁的于泽铭生活得单调且危险。

  于泽铭家住鸭绿江下游江海(黄海)汇合口,丹东开发区浪头镇北安民村。四间大瓦房干净敞亮。看得出日子过得不错。6月13日晚,他接到老板电话:“明天出海和高丽做趟生意。”当地人一直习惯称呼对岸的朝鲜人为“高丽”。于泽铭早早睡下。14日一早,赶到东港附近的码头时,还不到清晨6点。750马力的摩托艇上,米、面、油,整整1吨货已经装载完毕。

  于泽铭只是这条快艇的艇长,负责驾驶。他的收入取决于每单生意的盈利,还有老板给的奖金。实际上,快艇老板也不是真正的老板,上面还有一个大老板,是个南方人。

  艇长于泽铭在江上玩了几十年。他懂得看潮水的方向,判断起锚时间。1小时之后,这条最快时速达到80公里的快艇,将驶入朝鲜一侧海域。朝鲜的“客户”在那里等着他们。

  因为核计划遭受国际制裁,朝鲜多年来国内经济困难,日用品与粮食匮乏。按照上一次朝鲜“客户”列出的清单,老板准备了满满一条艇的货,用这些朝方急需的物资,换回1到2吨丹东市场抢手的时令海鲜:蟹子、海螺、黄蚬子。次日凌晨,这些海货就会出现在丹东渔市上。

  这是一次危险的出海。丹东允许开展小额边境水上贸易,但是划定了严格的区域和管理办法。私人被禁止拥有大马力摩托艇。像于泽铭这样的越境贸易、捕捞,船只没有完备的手续证件,被定性为“走私”,而渔民于泽铭习惯称之为“边贸”。

  这样的越境“边贸”要在海上待足一天,在下一个潮水到来的时候,回到中国海域,为了躲避中国边防巡逻,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回到浪头镇一侧。于泽铭乐观地估计:“这一趟,能赚个六七万。”